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②病理:湿热积滞搏结肠腑。(指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
③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
中焦温病的转归:邪盛,若正气未大伤,可祛邪外解;腑实津伤,真阴耗竭殆尽,或湿热秽浊偏盛,困阻中焦,弥漫上下,阻塞机窍,可威胁患者生命。吴鞠通指出,中焦温病死证有二:“一为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为秽浊塞窍者死”。
(1)邪犯肺卫证
①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卫气受郁,肺气失宣。
③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2)肺热壅盛证
①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
②病理: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③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3)湿热阻肺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四、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与三焦脏腑的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也是相互关连,但又有所不同。卫分的病变关系着上焦手太阴肺;气分病变的范围不仅涉及太阴肺,尚包括中焦阳明胃肠、足太阴脾等;营分病变与上焦厥阴心包相联系;血分病变也与上焦厥阴心包相关连,与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也有一定关系。
三焦病机及证候的传变,一般是从上焦传中焦,中焦传下焦。病邪始于上焦手太阴肺,传至中焦阳明胃腑的过程,称为顺传。特点是:病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好。温邪自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称为逆传。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重笃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是:初病有短暂恶寒发热,甚或寒战高热,旋即热势骤降,神昏肢厥,濒于死亡。
②病理:湿热阻肺,肺失肃降。
③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邪热犯肺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化源欲绝。化源欲绝是肺不主气,生气之源衰竭的病理变化。症见喘促鼻煽,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面色反黑,烦躁欲绝等。吴鞠通说:“汗涌,鼻煽,脉散,皆化源绝之征兆也”,其病变严重,危及生命迅速,病死率高,故吴鞠通说:“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
(2)虚风内动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脉虚弱等。
②病理: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
③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下焦温病的转归:邪传下焦,邪少虚多。若正气渐复,正能敌邪,可祛邪外出。若阴精耗尽,阳气失于依附,则因阴竭阳脱而死亡。
(3)辨证要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斑疹密布及舌质深绛。
(4)传变与转归:血分证的形成,一是营分邪热未及时透转气分,营热羁留,进而传入血分;二是卫分或气分邪热未解,而越期传入血分;三是血分伏热自发。血分病变病情危重凶险,积极而恰当的救治,可使血分邪热渐衰,正气逐渐恢复,病情缓解。热毒极盛,正不敌邪,可致血脉瘀阻,脏气衰竭或急性失血,气随血脱而死亡。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l.自表入里指温邪循卫气营血层次渐进的深入,这就是叶天士说的“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演变程序。
2.由里达表指温邪自血而营,由营转气,从气达表。还可逆向内陷,如邪热已从营分透出气分,又能自气分内陷营分,可有多次反复,这是由邪正消长起伏所决定的。
3.传变不分表里渐次 指温邪不循卫气营血表里层次的传变,卫气营血证候演变可越期或重叠。临床上常有卫气同病、气营(血)两燔、卫营(血)同病,甚至卫气营血俱病的复杂演变过程。
以具体病变而言,上焦手太阴之病,相当于邪在卫分,但邪热壅肺而无表证者,则属于气分范围。邪陷上焦厥阴心包的病变,属于营分范围,但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同,前者是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心神逼乱;后者则是营热阴伤,心神受扰。气分病变不限于阳明胃肠及足太阴脾,只要温邪不在卫表,又未深入营血,皆属于气分范围。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是热伤肝肾真阴、精血,其证属虚。血分病变是以热盛迫血,动血耗血,瘀热互结为主,病变不限于下焦,其证属实,或中有虚候。
(3)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4)传变及转归:气分证的形成,一是温邪自卫分传入;二是温邪径犯气分;三是气分伏热外发;四是营分邪热转出气分等。邪在气分,邪气既盛,正气抗邪力亦强,邪正相持之时,若正气奋起抗邪,或经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冀邪退而病愈。相反,若正不敌邪,或有失治、误治,温邪可自气分而陷入营血分,病变趋于严重,而进入危重时期。
目的要求
1.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2.熟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3.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
基本内容
1.阐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分析它与《内经》所述的“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讲解卫气营血、三焦的证候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大法。
4.血分证温邪深入血分,病变已属极期或后期,病情危重。是指热邪深入,引起动血耗血,瘀热内阻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
(1)主要症状: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与营分证的鉴别:①有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斑疹显露。②舌质由红绛转为深绛,神志异常加深加重。
(2)病理特点:耗血动血,瘀热内阻。
3.邪在下焦多由中焦病变发展而来,为温病的后期阶段,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的病变。常见的证候类型有:
(1)肾精耗损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
②病理:邪热久羁,耗伤肾精。(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精,形体及脏腑失于滋养。)
③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一是明确病变深浅层次;二是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三是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卫气营血辨证表
证型
病 理
证 候
辨证要点
备 注
卫
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气
正邪剧争,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饮,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气分证病变范围广泛,以热盛阳明为多见
营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血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①临床表现:症见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舌苔白腻,或白厚,或白苔满布,或白多黄少等。湿渐化热,或热重湿轻者,症见高热持续,不为汗衰,烦躁不安,脘腹痛满,恶心欲呕,舌苔黄腻或黄浊。
②病理:湿热病邪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③辨证要点: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
(4)湿热积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肠腑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不食,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等。
正如吴鞠通指出的,温病死证“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2.邪在中焦为温病的中期或极期,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阴脾的病变。常见的证候类型有:
(1)阳明热炽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壮热、大汗出、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脉洪大而数等。
②病理:胃经热炽津伤(邪热入胃,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郁气机,热炽津伤。)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1.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2)病理特点: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4)传变及转归:温邪犯卫,病变层次最浅,病情较轻,持续时间较短。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可从外解;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邪可入气;或因患者心阴、
(3)辨证要点: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确定温邪进入营分的依据,一是发热,二是神志异常,三是舌质红绛。
(4)传变及转归:营分证的形成,一是气分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邪化燥化火传入营分;二是肺卫之邪乘虚径陷营分;三是伏邪自营分化热而出。营分病变介于气分与血分之间,温邪直入营分,既可转出气分,又可深逼血分。
3.明确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
4. 注意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的。叶氏在《内经》及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把卫气营血的理论引申发挥,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三)三焦证候的相互传变
三焦病机演变过程及临床证候,一般反映了某些病发于表的新感温病(如风温)的病程发展阶段。上焦手太明肺的病变为温病的初期,即所谓:“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中焦阳明胃的病变,多为病程的中期或极期;下焦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病程的后期。所以吴鞠通说:始上焦,终下焦。由于感邪性质不同,体质类型有差异.故温病三焦病机的发生及演变,不一定全遵上述程序。如暑热病邪可直犯心包;湿热病邪直犯中道,困阻脾胃;肾精素虚者,邪气状藏下焦,病起于足少阴。
③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
(5)湿蒙心包证:
①症见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质不绛等。
②病理 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
③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上焦温病的转归:病初感邪轻者,正气抗邪,邪从表解。感邪重者,温邪由表入里,使肺气受伤,严重者导致化源欲绝而危及患者生命。若患者心阴心气素虚,肺卫温邪可内陷心包,甚至内闭外脱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