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上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七上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概括主要内容:谁干了什么。

2.题目/标题的作用:①交代写作对象;②交代写作内容;③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④设臵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点明中心或暗示中心;⑥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⑦使用修辞,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3.理解题目含义:主要紧扣文章,从主题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分析。

4.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手法+内容+情感/道理5.记叙顺序的辨别与理解: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6.怎样把握语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分析)⑴开头:①统领全篇,总领下文;②开篇点题(照应标题,点明题意);③营造氛围,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④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⑤设臵悬念,吸引读者。

⑥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⑵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等。

⑶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⑷结尾:①总结全文,卒章显志;②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③点明中心,深化主旨;④篇末点题。

⑤充满哲理。

⑥提出问题,引起思考;⑦独立成段,发人深省。

7.环境描写的种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交待历史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在文章的开头)。

②渲染气氛:渲染营造某种气氛(氛围),为后边的内容作铺垫。

(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

③发展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章中间)。

④衬托人物:衬托人物性格品质。

⑤烘托心情:烘托人物心情(随时出现,位臵不定)。

⑥象征和暗示。

⑦借景抒情。

8.人物描写:7.关于描写①从描写的内容a人物描写:(记忆口诀:心动外语神细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b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

主要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

主要为了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②从描写的角度a.正面描写:从正面直接描写所要描写的人或景。

................b.侧面描写:借助描写其他人或情景,从而突出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9.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二、记叙文常见的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与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鉴赏作品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写作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实战演练】(一)棉花里的父亲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

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

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

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

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

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

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

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

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

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

黝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

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

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

父亲啊,父亲!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

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

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

父亲啊,父亲!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

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

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

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

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

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1.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答:表层含义:①指在棉花田里劳作的父亲;②指侧躺在棉花上睡着的父亲。

深层含义:①指棉花承载着父亲全部的希望;②指父亲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浇灌在这棉花田里了;③指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2.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这是一位勤劳、有责任心、苍老憔悴的父亲。

3.按要求品味语言。

①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答:“虔诚的跪拜”体现出父亲侍弄棉花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突出棉花在父亲心中的神圣地位。

②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请任选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例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核桃比喻父亲的脸,用枯树枝比喻父亲的手,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苍老、瘦弱、憔悴的形象,表现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例2: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对父亲的头发、脸、手进行细致地刻画,表现了父亲的苍老、瘦弱、憔悴,突出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4.“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属于什么描写?起什么作用?答:属于环境描写。

写出了天气的酷热,烘托出父亲的艰辛劳累。

5.“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答:爸爸,这么多年来,为了全家,您不辞辛劳,整日忙碌,您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太多太多了。

现在,我们都大了,该是我们报答您的时候了!希望您不要这样劳累了,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吧。

6.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

(4分)答:结构上:点题,收束全文。

内容上:深化主题,写出了父亲的精神给我的影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由衷热爱之情。

(二)智者的幽默/智者幽默心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

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

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

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

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

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

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

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

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jū,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

“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

“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

我们全都大笑起来。

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天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炭疽嘛……”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1.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014年宜昌)答:智者的幽默,智者幽默心等。

(抓住“智者”“幽默”两个关键词)2.成语谐音往往造成幽默效果,请还原文段④中“坐椅待币”这个成语。

答:坐以待毙。

3.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边加点内容的表达效果。

①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

答: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杨绛先生与我打招呼时的可爱和热情。

②一边神秘地慢....着说:“来点儿炭疽!”....悠悠地笑答:运用了神态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启功先生故弄玄虚卖关子时的可爱样子。

4.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

答:杨绛:童心未泯;冰心:机智灵活或反应敏捷;启功:思想鲜活或时尚新潮或富有童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