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33
(3)硫呼吸 (硫还原)
—— 以元素S作为唯一的末端电子受体。
电子供体:乙酸、小肽、葡萄糖等
被砷、硒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厌氧条件下生长一些还原硫细菌。
利用Desulfotomaculum auripigmentum(氧化乙醇脱硫 单胞菌)还原AsO43生产三硫化二砷(雌黄) 作用:生物矿化和微生物清污
6-磷酸果糖出路:可被转变重新形成6-磷酸葡糖,回到磷酸 戊糖途径。 甘油醛-3-磷酸出路: a、经EMP途径,转化成丙酮酸,进入TCA 途径 b、变成己糖磷酸,回到磷酸戊糖途径。 总反应式: 6 6-磷酸葡萄糖+12NADP++3H2O → 5 6-磷酸葡萄糖 + 6CO2+12NADPH+12H++Pi
7
(一)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
8
(一) EMP途径
葡萄糖的 酵解作用
( 又称:Embden Meyerhof Parnas 途径, 简称:EMP途 径)
活化
葡萄糖激活的 方式 己糖异构酶 磷酸果糖激酶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磷酸甘油酸激酶
氧化
移位 甘油酸变位酶
烯醇酶
磷酸化
丙酮酸激酶
– 产能(底物磷酸化产能)
(1) 1,3— P--甘油醛 3 —P --甘油酸 + ATP; (2) PEP 丙酮酸 + ATP
连接多个重要代谢途径
– 有氧:EMP途径与TCA途径连接; – 无氧:还原一些代谢产物,丙酮酸及其进一步代谢产物 乙醛被还原成各种发酵产物(乙醇、乳酸、甘油、丙酮 和丁醇等)
生物氧化的概念: 过程:脱氢(或电子) 递氢(或电子) 受氢(或电子)
葡萄糖降解代谢途径
生物氧化: 发酵作用
呼吸作用(有氧或无氧呼吸)
产能过程
5
生物氧化的功能为:
产能(ATP)、还原力[H]和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微生物直接利用 生物 氧化
能量
储存在高能化合物(如ATP)中 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到环境中
23
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示意图
C6H12O6 [H] A [H] B [H] C [H] CO2 脱氢 递氢 A、 B或 C ③发酵 [H] 经呼吸链 ①呼吸 ②无氧 呼吸 1/2O2 H2O NO3-,SO42-,CO2 NO2-,SO32-,CH4 AH2, BH2或 CH2 (发酵产物:乙醇、 乳酸等) 受氢
24
呼吸作用(respiration)
——从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质脱下的电子 或氢经过系列载体最终传递给外源O2或其他
氧化型化合物并产生较多ATP的生物氧化过
程。
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25
呼吸链的功能: 一是传递电子;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中的核心问题。 中心任务:把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初级能源转换成 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能源——ATP。
有机物 化能异养菌 光能营养菌 化能自养菌
4
最初能源
日光Leabharlann 通用能源还原态无机物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将最初能源转换成通用的ATP过程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20
TCA循环的生理意 义:
(1)为细胞提供 能量。
(2)三羧酸循环 是微生物细胞内各 种能源物质彻底氧 化的共同代谢途径。 (3)三羧酸循环是 物质转化的枢纽。
21
TCA循环的重要特点
1、循环一次的结果是乙酰CoA的乙酰基被氧化为2分子CO2, 并重新生成1分子草酰乙酸;
2、整个循环有四步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三步反应中将NAD+ 还原为NADH+H+,另一步为FAD还原;
3、为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中心枢纽。 4、循环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是一些重要物质生物合成的前体; 5、生物体提供能量的主要形式;
6、为人类利用生物发酵生产所需产品提供主要的代谢途径。
如 柠檬酸发酵;Glu发酵等。
22
二、递氢、受氢和ATP的产生
★根据递氢特别是受氢过程中氢受体性质的不同,把微 生物能量代谢分为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两大类 . 发酵作用:没有任何外援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 模 式; 呼吸作用:有外援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模式; ★呼吸作用又可分为两类: 有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分子氧O2; 无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是O2以外的 无机氧化物,如NO3-、SO42-等.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以能量代谢为中心讲解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的 能量代谢机制 • 择要介绍微生物所特有的、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 合成代谢途径
•微生物代谢调节在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内容: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方式及发 酵和呼吸的概念; 难点内容:微生物代谢的方式和途径。 1
2乙醇
关键反应: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的裂解 催化的酶:6-磷酸脱水酶,KDPG醛缩酶 相关的发酵生产:细菌酒精发酵
18
葡萄糖三条降解途径在不同微生物中的分布
菌名 酿酒酵母 产朊假丝酵母 灰色链霉菌 产黄青霉 大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嗜糖假单胞菌 枯草杆菌 氧化葡萄糖杆菌 真养产碱菌 运动发酵单胞菌 藤黄八叠球菌 EMP(%) 88 66~81 97 77 72 — — 74 — — — 70 HMP(%) 12 19~34 3 23 28 29 — 26 100 — — 30 ED(%) — — — — — 71 100 — — 100 100 19 —
代谢概论
代谢(metabolism):
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分解代谢(catabolism)
代谢
合成代谢(anabolism)
分解代谢
复杂分子
(有机物)
简单小分子
合成代谢
ATP
[H]
2
原文链接: http://www.pn /conten t/110/9/3369. abstract?sid= 77af1f91f537-4c13a1ce64dff61f6581
9
EMP途径关键步骤
1. 葡萄糖磷酸化→1.6二磷酸果糖(耗能) 2. 1.6二磷酸果糖→2分子3-磷酸甘油醛 3. 3-磷酸甘油醛→丙酮酸
总反应式:
葡萄糖+2NAD+2Pi+2ADP →2丙酮酸+2NADH2+2ATP
CoA ↓丙酮酸脱氢酶
乙酰CoA, 进入TCA
10
EMP途径的特点
基本代谢途径,产能效率低,生理功能极其重要 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醛缩酶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
有氧时与TCA环连接 无氧时进行细菌发酵
16
特点:
ED途径的特点
a、步骤简单 b、产能效率低:1 ATP c、关键中间产物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 特征酶:KDPG醛缩酶
细菌:铜绿、荧光假单胞菌,根瘤菌,固氮菌,脓杆菌,运动发 酵单胞菌等。
还 原 态 醌 氧 化 态
氧 化 态
还 原 态
氧 化 H2O 态
Cyt.b Cyt.c Cyt.a Cyt.a3
氧化酶
NADH2 FAD
还 原 态
氧 化 态
还 原 1/2O 2 态 +2H+
低能水平 高氧化还原势
27
氧化磷酸化产能机制
•呼吸链在传递氢或电子的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 化作用的偶联,产生生物的通用能源——ATP。
自养微生物利用无机物 异养微生物利用有机物
6
生物氧化的形式: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微生物氧化的形式
①和氧的直接化合: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②失去电子:
Fe2+ → Fe3+ + e ③化合物脱氢或氢的传递:
CH3-CH2-OH
NAD NADH2
CH3-CHO
•此途径可与EMP途径、HMP途径和TCA循环相连 接,可互相协调以满足微生物对能量、还原力和不 同中间代谢物的需要。 •好氧时与TCA循环相连,厌氧时进行乙醇发酵.
17
ED途径的总反应
ATP C6H12O6 KDPG 2ATP
NADH+H+
2丙酮酸
有氧时经呼吸链
无氧时 进行发酵
ATP 6ATP
NADPH+H+
特点:
a 、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无ATP生成,
b、产大量的NADPH+H+还原力 ; c、产各种不同长度的重要的中间物(5-磷酸核糖、4-磷酸赤藓糖 ) d、单独HMP途径较少,一般与EMP途径同存 14 e、HMP途径是戊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三)ED途径
•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KDPG) 裂解途径。 •1952年在嗜糖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中发现,后来证明存在于多 种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中分布较广)。
•目前获得多数学者接受的是化学渗透学说。
•主要观点: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通过呼吸链酶系 的作用,将底物分子上的质子从膜的内侧传递至外 侧,从而造成了质子在膜两侧分布的不均衡,即形 成了质子梯度差(又称质子动势、pH梯度等)。这 个梯度差就是产生ATP的能量来源,因为它可通过 ATP酶的逆反应,把质子从膜的外侧再输回到内侧, 结果一方面消除了质子梯度差,同时就合成了ATP。
31
硝酸盐呼吸
同化性硝酸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