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及现代价值

中原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及现代价值

中原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及现代价值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在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的史前中原先民创造了古老的黄河文明。

此后不管是伏羲、燧人、神农的三皇时代,还是在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历史时代,甚至一直到北宋时期,河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端之地。

河南这块古老的黄土上都书写了厚重辉煌的中原文化,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

甚至有专家称,没有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的文化,不包括周边几个省)就没有中国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母体文化的中原文化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与文化有关的领域都曾经在中国和世界引领数千年。

一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原文化和河姆度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共同孕育了华夏文化的文明。

而这些创造中华文明的多源头文化中,由于中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统治阶级所赋予的政治经济中心等诸多的原因。

更主要的是中原文化的水平质量之高,不得不让中原文化在海内外形成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几千年处于主导地位的共识。

而中原文化也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在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就有50多处,这种七、八千年的文化遗存在郑州市就存在了30多处,仅新密一个县级市就有,新密莪沟北岗遗址、马良沟遗址、新密老城遗址、高沟遗址都堪称裴李岗文化的代表。

出土的各种各样的磨制石器具,表明了河南原始农业发展,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同样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之后出现的河南的仰韶文化则在中国史前的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而郑州市发现的大河村遗址堪称仰韶文化中最靓的明珠,是河南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此外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等文化遗址都展示了河南在古代的辉煌文化。

“豫州居天下之中,得扶舆秀杰之气,钟灵独厚,而河洛尤为万世文字之祖”。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开端的标志。

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里的“河”指黄河,“洛”则指洛河,“河出图”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洛出书”之地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

“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

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

此外夏朝历法的出现,商朝文字的出现,则开辟中国万世文明的基业。

然而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根脉的地位置。

二、中原文化托起中国文化的高峰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文字方面,在甲骨文出现以前,虽然也发现了符号式的图画文字,但还不成熟,甲骨文的出现作为基本成熟的汉字,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用笔、结体、和章法,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书法第一笔。

在文学方面,就拿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来说,在风雅颂中最精华的15国风中,有十国就在河南境内,有113篇就是我们身边古代社会民风俗。

河南产生了老子、庄子、墨子、等大量的先哲涌现出了诗圣杜甫、文圣韩愈、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等圣人,有人曾经做过粗略统计,这段历史时期,河南涌现出了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领域上近百位在全国独步的文化名人。

就拿中原美术的一个旁枝——河南的书法史来说吧,河南发现的甲骨文开了中国书法的先河,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领域中第一种书体的产生。

又加上郑州、安阳、郾师等都曾经是商王朝的都城。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当时人们重要的活动区域,先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简朴古拙的青铜铭文。

这些铭文就是金文,是秦代小篆的前型。

李斯从容雄浑,方圆绝妙的小篆书体得以处处刻石,不仅显示了秦朝威服六国后的强大,而且李斯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家书法家而光耀千秋。

出生于河南郾城县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这位文字学,训诂学,语源学的开山祖师,它所着的《说文解字》为后世书法艺术评析字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堪称中国汉语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学术着作。

东汉时期出生于河南开封的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蔡邕,不仅擅长篆书和隶书,而且独创了飞白书,他的隶书被称后人称之为“八分”,赢得了“八分圣手”的美誉。

其女蔡文姬也是一位着名的女书法家。

东汉末年,河南禹州人刘德昇首创行书,开创了中国书法由楷入行的先河,被誉为“行书之祖”。

三国曹魏时期,河南许昌人钟繇在中国书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新貌,首创了楷书。

被后人称为“楷书之祖”。

也是中国文人书家有可靠墨迹传世的第一人,与张芝和王羲之齐名,被后人称为“钟张”、“钟王”。

其子钟会也是一位书法大家。

北魏开封书法家郑道昭所书气势豪放的《郑文公碑》,横扫一世之妙,被称为圆笔“魏碑之祖”。

和书圣王羲之合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南北二圣”。

河南洛阳龙门的浑厚雄强的《龙门二十品》,为中国魏碑书体的正宗。

其对世界东方书坛的影响之深,之广一直延续到现在。

唐朝时期,河南禹州的禇遂良以丰丽妩媚的唐楷书法被后世誉为中国书坛上的初唐四杰之一。

北宋时期,由于皇帝对中国的书法的钟爱,古都开封成了中国书法的中心,宋太宗赵光义、宋仁宗赵祯、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都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一笔。

而且刻帖之风盛行。

留下了《淳化阁帖》和有中国古代书法的汇录之称的《宣和书谱》两部着作。

涌现了苏、黄、米、蔡“宋四家”等独步当时的书法大家。

得此一斑,可窥全豹。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是不为过的。

三、古代河南美术成就穿越历史时空河南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

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最早的彩陶在距今7000年前出现,如在河南省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泥质或夹砂红陶,上面就有绳纹、篦纹、乳钉纹等。

河南渑池、陕县庙底沟、河南临汝闫村出土仰韶文化的彩陶。

这些自然素朴中见奇趣的最早美术作品书写了中国美术史上精彩的篇章。

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河出图”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洛出书”之地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

“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

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

先秦时期,中国的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这些具有传统绘画意义的壁画和帛画寓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于其中,为维护礼教服务。

1975年的冬天,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建筑壁画残片。

在涂着白灰的墙皮上,以红色的宽线条和黑色圆点绘出的卷曲对称的颇有装饰趣味图案。

秦汉时期,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

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图绘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

如《后汉书马皇后纪》云:汉明帝偕同马皇后观宫中画室,内有娥皇、女英、陶唐、帝尧等古代帝后像壁画。

厚葬之风大盛。

《后汉书马武传》载,明帝永平年间,在河南洛阳南宫云台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绘制了“云台28将”。

明帝还派遣蔡愔、蔡景赴西域寻求佛法,从月氏偕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挟佛经及释迦像东还洛阳,遂于洛阳西门外,建立白马寺,寺壁绘制千乘万骑群像绕塔图,此乃中国寺院壁画之肇始。

秦汉以后厚葬之风大盛,墓室壁画成为主流,1976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发现的西汉中晚期的卡千秋墓,壁画绘制于主室,男墓主持弓乘龙,女墓主捧鸟乘三头凤,在持节方士与仙女的导引下,由仙禽神兽卫护升天的景象。

1957年下半年发现于河南洛阳老城西北的西汉晚期烧沟61号墓。

保存着精美豪放的“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的历史故事画!代表了西汉绘画的艺术成就。

此外在河南还发现了河南洛阳唐宫路东汉墓、河南密县东汉墓等。

在河南的南阳、郑州等地出土的许多画像砖石,古代的艺术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了许多简洁有力、形象生动的精美的图像,在中国的美术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的绘画艺术,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此时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了,在创作方面,人物画成熟,佛教画兴起出现了卷轴画作品,出现了画史上最早有可靠记载的画家。

也出现了系统画论的产生,在此时河南的画家并没有落后,刘宋时期的河南人宗炳,这位山水画家一篇《画山水序》一文,提出了“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理解,代表着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

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中国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唐朝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物画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河南禹县出现了一位被千百年来尊为画圣的画家。

他就是吴道子,他少时贫穷孤苦初为民间画匠帮工学画,曾学习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为绘画,“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画名日隆。

被唐玄宗召入宫廷,作为宫廷画师。

从此未经特许,不得为外人绘画。

吴道子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宗教画上,擅长画道释人物、车马、桥梁、山水花木等。

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平凡的创作热情绘制壁画300余壁,奇踪异状,无一同者。

诗圣杜甫看此画题诗云:“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扬。

”关于这位画圣的画技,在《宣和画谱》里有段记载,他画弯弧挺刃,屋宇柱梁,不用界笔直尺,画圆光也不用圆规,皆一笔而成。

数仞巨型壁画,或自臂起,或自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接,虬须云鬓,数尺飞动。

毛根出肉,力健有馀。

其在兴善寺中门画内神像,长安市民不分老幼士庶,蜂拥围观。

吴道子对中国画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笔法流转洗练称之疏体,其作画时“立笔挥扫,势若旋风”用兰叶描线条来表现佛国人物的衣纹的飘然欲飞的仙姿。

时人说“吴带当风”。

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的样式,称为“吴家样”。

其用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于墨痕中的艺术风格被称之吴装。

吴道子画风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被称为“百代画圣”。

被民间画工奉为“祖师”实不为过。

五代两宋是唐朝之后中国绘画史上一个辉煌鼎盛的时期。

五代时期虽然中原大部分陷于战乱,破坏了中原绘画的隆盛局面,可是河南仍然走出了许多的画家。

出生于河南沁阳的荆浩就是其中的一位荆浩是北方山水的开创者,五代后梁人。

唐末,为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中,携笔墨写生于山林,画松树逾数万本,对北方雄伟秀丽的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全景构图的先河。

荆浩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

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笔有墨,自成一家,被誉为“唐末之冠”。

荆浩在山水画理论着作《笔法记》中不仅提出“图真”、“搜妙创真”,针对山水画的创作还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和笔有“筋、肉、骨、气”“四势”。

他开创的中原山水,在中国画发展的漫长的历程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