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
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
近代时期
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
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但由于封建思
想和传统教育的强大阻力以及腐朽没落的政治体制的阻碍,这种高等教育现代性的增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定型时期
1、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扫清了政治上的阻碍。
1922年,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颁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近代转型的基本完成,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
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
重要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等,其中:
蔡元培,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亲手制定了《大学令》,他主张“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
但由于受到各方限制,直到1917
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郭秉文,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东南大学正迅速崛起,在留美归国的郭秉文主持下,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
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伴随的重大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
2、1927——1949年间,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定型时期。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推行了一些列高等教育改革实施,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都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
抗日战争时期,高校调整,沿海高校西迁,一些大学经过组合,以及改制,战后的返院重建,使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成发展态势。
重要人物:梅贻琦(清华校长)、张伯苓(南开校长)、竺可桢(浙大校长,带领学生文军长征起到重大作用)等
伴随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国共内战
小结: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受到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绝对影响。
先是欧洲,其次是日本的高等教育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生和成长,然后是民国之后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借鉴,西方高等教育以现代高等教育代表者的身份直接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
近代特殊部分:教会大学出现于19世纪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中非常特殊的部分,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和发展教徒,培养听命于他们的领袖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教会大学相继建立,如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
民国以后,教会大学被纳入私立大学的范畴立案注册。
近代时期总结: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是借鉴多于创新。
在这中间,教会大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
而以延安模式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则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创新的一面。
(以培养抗日军政领导人才为宗旨,以“抗大”最负盛名,教育与实际统一,实行民主自治的学校管理体制。
)
现代时期
一、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初步确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以苏联为榜样。
建国初的10年间,我国高等院校聘请大量苏联专家。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改造、教会学校的取缔和院系调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对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苏联为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并确立。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探索与曲折
1957年以后,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国内外形势的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
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大跃进”,1962年“调整、整顿”。
1966年到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崩溃的边缘。
三、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经过文革的10年动荡,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
1978年改革开放后,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工作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得以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要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入全面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
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入90年代后,“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使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得以加快。
重要人物:潘懋元、刘道玉、曹靖华、朱九思等
潘懋元,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创办并主持了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1年,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这是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奠定了这一新学科的理论基础。
刘道玉,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
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并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曹靖华,曾任多所大学教授,坚持“外为中用”原则,学习外国经验、介绍外国文学需考虑中国的实际与需要;学生要在知识广泛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翻译工作者不仅要精通外国语言,而且要掌握好祖国语言;要实地劳作,专心致志,“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遭”。
现代时期总结: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建国初期的苏联体系,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直至现在进入一个成熟稳定期,虽然我们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
但此后,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在与世界高等教育广泛交流的同时, 借鉴与创新并重, 立足于本民族的教育传统, 开创独立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国际化轨道迈进。
推荐:《文化大观园之先生归来》系列主题节目,主要介绍了包括蔡元培、马相伯、竺可桢、胡适、张伯苓等在内的10位先生,我相信大家看过纪录片之后会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