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分析
唐朝彩绘釉陶文官俑
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唐三彩文官俑
陕西省干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宋代的改革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shào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唐朝科举制度简表
考试级别 取 试 名 称
补
充
说
明
明经
考试三场:“贴经”(填空)、口试、 时务策。1/10
进士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 头”。1/60
礼部
明法(律学)
唐之法律有四种:律、令、格、式。
明字(书学)
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 二十条,通十分之八者为及第。
女皇武则天
624~705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创立殿试制
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在开设文举的同时也开设武举。为防止考生和考官 作弊,武则天创设了糊名制,这种办法行之有效,一直沿用至今。为了严防 选官舞弊,她还创立了殿试制度。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彩绘贴金陶武官俑
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书章句集注》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明代的改革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三年大比” 制度
▪ 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 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宋殿试图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殿试之后的待遇
▪ 按“三甲五等”发榜 ▪ 第一甲:名列第一,第二等者,赐以
“进士及第” 名义。 ▪ 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进士出
身” 名义; ▪ 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
“同进士出身”名义。
541~604
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将选
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隋炀帝杨广
569~618 文帝杨坚次子
隋炀帝科举制度的诞生。
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 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 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 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只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注
重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晋书·王沈传》 门
第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诗》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废 止 九 品 中 正 制
隋文帝杨坚
下 令 “ 分 科 举 人 ”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随谈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制创立背景
1.九品中正制选官弊端严重;
2.隋统一后急需大批人才。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
陈群
187~226.6.29
字长文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
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又
名九品官人法。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
身。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推荐考察为主
《廿二史札记》谓:“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 之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 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 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告示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元代的改革
(1)明定三场三制: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
历二月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
隋炀帝开设进士科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唐朝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 基本特征
择优录取
进士科
分类 常 科 明经科
唐太宗李世民
制 举“非常之人”
599~649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
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唐朝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
明算
试《九章》《周髀》《缀术》《缉古》, 通者及第。
制举:
贤良方能言极谏科;
皇帝特诏举行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
皇帝亲试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文辞秀逸科;
殊的人才。
风雅古调科。
常科考试程序:州府考试(初试)→尚书省考试(省试) →吏部考查量才任用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开设武举
创设糊名制
逐渐制度化。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 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 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 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 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 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 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 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 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607年丁卯,大业三年 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 优敏,文才秀美”一条, 或即进士科之始。
——沈起伟《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古代史卷)
zuǎn
杨纂……大业中进士举。
——《旧唐·杨纂传》
科举制正式创立标志
隋朝文官俑
头戴方帻[zé],上穿宽袖衣,下 着曳地裳,腰束宽带,脚穿舄[xì]。
唐代彩绘涂金穿明光铠武士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制度。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
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唐朝大
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据统计,从唐武科正式开考,迄至清代光绪年间废
武科,有史籍可考的武状元共有171名。
第六学习主题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