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儿科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儿科治法概要


(二)给药方法
口服给药法 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经鼻给药法 直肠给药法 注射给药法
(三)常用内治法则
1. 疏风解表法:适用于表证。 2.止咳平喘法:适用咳喘。 3.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 实 热证。应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 脏入腑,分别选方。 4.消食导滞法:用于伤食或饮食积滞证。 5.运脾开胃法:用于脾胃失调。如厌食、疳 积。 6.补脾健脾法: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不足。
刺四缝
3.头针:头针疗法是将针刺疗
法与现代医学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 理论相结合,并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 皮投射区内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 法。根据中医“头为诸阳之会”, “诸经皆归于脑”以及手足三阳经脉 都会于巅顶等理论,针刺头皮必能起 到调整经气平衡,达到通经活络的作 用。
2.针灸疗法:小儿针灸疗法常用治遗尿、 哮喘、泄泻、痢疾、小儿麻痹症、小儿暑温 后遗症等。
俗称之“挑积”疗法即为针刺疗法中之 “刺四缝”疗法,针刺四缝可解除烦热、畅 通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于治疗小儿疳证, 厌食证等,具体操作方法是:局部皮肤消毒 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约一分深,每 日一次,直至针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液体为 止。
4. 敷贴法:是以膏药加药末外贴或用 潮湿的药品做成薄饼贴于局部的外治方法, 如将丁香、肉桂研粉后撒于伤湿止痛膏上贴 脐部,可治寒湿型腹痛腹泻。
5.热熨法:是将药物炒热后,以熨肌表 的外治法。如用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腹痛; 用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和少腹,治疗尿 闭等。
6.滴鼻法:是将中药煎成汤液,经浓缩 后滴于鼻内的外治法。常用麻黄、辛夷、苍 耳子、菊花、藿香等治疗小儿鼻部疾病,, 如鼻塞、鼻窒、鼻渊等。
7.培元补肾法:用于胎禀不足、肾气亏虚 之证。
8.回阳救逆法:用于元阳衰脱之危重证。 9. 安蛔驱虫法:用于肠道虫证。 10.通腑泻下法:用于小儿积滞便秘。 11.凉血止血法:用于出血的证候。 12.活血化瘀法:用于各种血瘀之证。 13.镇惊开窍法:用于小儿抽搐、惊痫。 14.利水消肿法:用于水湿内停。
小儿内治法用药特点
1.身心兼顾,综合治疗:WHO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或缺陷,而且 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 力”。
2.治疗要及时、准确和谨慎。 3.治疗要中病即止,合理调护。 4.运用儿科中药新剂型:如可使用针剂、涂 剂、口服液、袋泡剂、气雾剂等,能克服汤剂 的不足,争得时间、提高疗效。 5.掌握小儿中药的煎煮及服用方法:注意先 煎、后下、包煎、烊冲服用药物的处理方法及 不同年龄的煎煮药量及正确的服用方法。
药物用量折算
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 异、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由于小儿 服药多有浪费,所以药用剂量相对较大,但 辛热、苦寒、攻伐之剂用量须谨慎,如麻黄、 细辛、附子、乌头、大黄、巴豆、芒硝等。 为计算方便,可采用以下比例用药:新生儿 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 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 儿童用成人量。
10.离子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是应用药物离子透入 仪输出的直流电,施加于浸有中药药液衬垫 的电极板上,使药物离子透入人体穴位,从 而获得药物与刺激穴位的双重治疗效果的外 治法。
(五)其它疗法:
1.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推拿亦称小儿按摩, 此法具有促进气血循行、经络通畅、安神定 志、调和脏腑的作用。常用于5岁以内患儿。 手法的运用应以轻、柔、快、和为原则。常 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捏、掐、揉、 滚等。小儿常用推拿方法有:开鬼门、运太 阳、按揉百会、掐人中、推运脾土、推大肠、 推三关、退六腑、清天河水、揉中脘、摩丹 田、揉龟背,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
治疗概要
一、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大概了解小儿治疗方法。 掌握小儿内治法用药原则、药物用量折 算的方法。熟悉常用的内治法与外治法。
二、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小儿内治法用药原则、 药物用量折算、小儿捏脊疗法。
2.难点:对各种内治法及外治法 的理解。
(一)小儿用药原则
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处方轻巧灵活 注意顾护脾胃 随证先证而治 不可乱投补益 掌握用药剂量
小儿推拿疗法
捏脊疗法也是小儿推拿中的一种疗法,临床很
常用,它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 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常用于治疗疳证、遗尿、婴儿泄泻以及脾胃虚弱的 患儿。其操作方法:患儿腑卧,医者两手半握拳, 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 合力夹住背部两侧肌肉并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推, 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从 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五次,但 捏第三次时,每捏3把,把皮肤提起1次,每日一 次,连续六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再作第二个疗 程。也有连续提捏,每天1~2次,作为保健治疗 者。但背脊皮肤感染及紫癜病患儿禁用此法。
7.佩带法:将芳香药物研成细末装袋, 佩于胸前,用于防治疾病的外治法。如防治 感冒与咳喘。
8.敷脐法:是将药物敷置于脐部,以治 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如五倍子治盗汗,阿 魏、硼砂治肝脾肿大,吴茱萸、小茴香治虚 寒腹痛等。
9.灌塞法:是将中药药液灌肠,或将药 物研成粉末加赋形剂,制成长圆形固体塞入 肛门的一种外治法。如百部治疗蛲虫病,厚 朴、大黄等治疗肠梗阻等。
(四)常用外治疗法
外治法是传统治疗疾病的治疗手段之一, 源远流长,临床收效甚佳。常用的外治法有 熏洗法、涂敷法、药贴法、气雾法、热熨法、 滴鼻法、佩带法、敷脐法、灌塞法、吹喉法 等,这些方法,均具有使用方便,见效较快, 不需口服,可避免小儿服药难问题,故临床 较常用。
1.熏洗法:这是利用中药的药液 及蒸气熏洗外表的一种治法,如麻疹发 疹初期,肾病水肿,荨麻疹等。
2.涂敷法:是将新鲜中草药捣烂, 或将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或酒或蜜糖调 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方法,如 以鲜马齿苋、青黛治痄腮。
涂敷法
3.气雾法:是用气雾吸入器,将药液形 成气雾状由患儿口鼻吸入的外治法,常用以 治疗鼻、咽及肺部疾患。婴幼儿因难合作, 故不采用,现时有用储雾装置帮助幼儿气雾 吸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