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关于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探讨。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因脊髓损伤后而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84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干预护理,包括对不同脊髓损伤平面给予相应的膀胱功能训练,且间歇导尿,待8周后,记录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及残余尿量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研究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 ml,则导尿每日需保持 4~5次,若150~200 ml,需保持在3次/d,若100~150 ml,需保持在2次/d,若<100 ml,可调整为1次/d或隔日1次进行。

间歇导尿停止的指标如下:若每日的残余尿量在100 ml以下,且持续1周,则说明膀胱已经达到正常的生理功能。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进行观察并给予记录,即两组患者自给予治疗起,到患者的残余尿量维持在100 ml以下为止,作为患者建立规律性自行排尿的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自行排尿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明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神经系统受损而诱发排尿系统障碍的临床症状,患者因括约肌或膀胱逼尿肌失去控制所致膀胱区无法正常排尿,但是不同平面的脊髓损伤,造成所对应部位的反射性膀胱,故在临床干预护理中,需针对不同的损伤部位给予不同的训练疗法,能够有的放矢地达到康复效果[4]。

以腰骶椎损伤为界面,若损伤在该界面以上,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对骶椎的排尿中枢的传导中断,但在骶椎部位还存在一个低级排尿反射弧,通过在患者下腹或者下肢寻找“扳机点”,并对其加以训练,患者可建立反射性膀胱。

不过若患者的骶神经根受到破坏,导致低级排尿反射弧的完整性破坏,支配膀胱排尿的相应肌肉无法痉挛收缩,使膀胱排尿功能尚失,对于这种情况,患者需自行锻炼腹肌以增加腹内压,crede手法就是运用这一原理将尿液挤压出体外。

从研究结果也可知,颈椎损伤的患者比腰骶椎损伤的患者更易建立自主排尿[5]。

间歇性排尿可以使膀胱在人为干预下维持在一个生理空虚状况,避免因膀胱过度充盈导致局部黏膜充血、坏死而诱发感染,同时还可刺激逼尿肌反射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是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井永敏,丁俊琴,曹志坤,等. 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923-924.
[2] 白雪莲,罗秋菊. 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j]. 中国伤残医学, 2008,16(4):95-96.
[3] 周谋望. 关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处理的几个问题[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26(11):997.
[4] 黄苑芬,赖文娟,袁群兰. 电子脉冲并排尿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临床护理, 2011,10(4):4-6.
[5] 李小梅. 个性化护理对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8):36-37. (收稿日期:2012-12-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