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调查、评价与管理(doc 6页)
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
一、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水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把水资源定义为:作为水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适合某地对水的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水资源调查:
水资源调查是指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调查。
水资源数量包括水气量、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等。
水资源质量指的是水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如水污染状况等。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
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包括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水左右的合理分配方案,处理好防洪和兴利的调度原则;提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响应措施的管理等。
二、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GIS与RS技术在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水资源科学管理已成为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许多国家应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管理水资源所取得了巨大综合效益。
以GIS为核心的水
进行水资源评价活动应当包括对评价范围内全部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变化幅度及特点。
可利用水资源量的估计、各类用水的现状及其前景、评价全区及其分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及预测、可能的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为控制自然界水资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正负两方面效益评价以及政策性建议等。
水资源评价活动包括基础评价、水的利用评价、因水引起的灾害评价、水环境评价等。
1)水资源基础评价
水资源基础评价是指水资源评价活动中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评价范围内的水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等基本资料的途径及系统整理、图表化等工作。
2)水资源利用评价
水资源的利用评价是对如何合理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包含规划的基础性前期工作,其目的是增强在进行具体的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时的全局观念和宏观指导思想,是水资源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水环境评价
水环境评价包括对作为环境因素的水本身质量及数量的评价,以及水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互左右。
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某些不适合人类社会生存及发展的不利的水环境,建设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及发展的水环境。
水环境评价是水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水质评价、水资源在天然状态下及其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价。
2.评价指标:
3.评价原则
水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资源其评价原
则应与其它资源评价有共性的地方,也应有其本身的特殊性。
根据具体实践经验和认识体会,认为水资源评价应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是一切评价原则的基础,是评价结果不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的基本条件。
(2)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选择应尽可能定量化,不能定量化的内容可分等(或分类)进行定性分类评价。
定性分级不宜过多,一般以3~5级为宜。
(3)评价区域不宜过小或过大,评价指标特性在分区内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致性。
(4)可比性原则。
无论定量指标或定性分级指标,其评价结果在各区域间要有可比性。
(5)可扩展性原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可以不断地补充和修改评价指标和标准。
4.评价方法
水资源评价的方法一般可以采取单项
指标法、多项指标法和综合评价法三种。
单项指标法是针对评价区域内水资源的某一特定属性
进行评价。
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水资源利用率、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开发潜力、管理体制、价值量评价等。
单项指标评价是多项指标和综合评价的基础。
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数量评价包括评价区内水气量、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等。
水气量评价由于受气象观测资料条件的限制,一般适用于较大范围的评价区域。
评价指标可选用水气输送总量、输出总量和净输入量或水气含量指标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向大气要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已成为干旱缺水地区补充部分水资
源的一个新手段。
大气降水是人类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来源,降水量是反映区域水资源的重要指标。
随着实测降水量资料的增多,直接统计计算降水量资源已成为可能,对较大评价区域还可用分时段的降水等值线图反映评价区域降水量资
源的时空分布。
减少损失、增加径流已成为人们从降水量资源中挖掘可利用水资源的一个新视点。
蒸发量是影响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蒸发量评价指标要求统一用E601型蒸发皿的观测值,较大评价区域可绘制蒸发量等值线图,以
反映时空分布特性。
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还可用干旱指数,甚至绘制干旱指数等值线图。
蒸发损失是降水量损失的主体,如何减少蒸发损失也是水资源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主体,也是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对象。
可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分别统计计算其资源量和地表地下水资源总量,同样可以用径流深等值线图来描述其时空变化规律。
地下水资源量难以用等值线表达时,可用分区总量表示或单位面积可开采量表示。
冰川和海水(含微咸水)是缺水地区一个潜在的重要水资源,在干旱缺水地区的水资源评价中不可忽视。
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水质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水物质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时空变化规律。
水体的物理特性有含(输)沙量、固体漂浮物、色度、细菌等;化学特性有pH值(酸碱度)、矿化度、总硬度、COD、BOD5、金属、化合物等。
水质评价方法和指标,现在国家及有关部门均已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或标准,评价中可以直接应用。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涉及到水资源的管理体制、权属管理、需水管理、水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水资源管理的目的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对水量和水质进行统一管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综合管理和统一调度,以及尽可能谋求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各自的方针和政策,兴利和减灾并重,重视并加强水情预报工作等。
2.水资源管理的措施保证
1)行政法规措施。
运用国家的行政权力,建立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水管理法规。
在水的利用方面有多部门分工的情况下,也要指定国家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机构,以协调各方面有关水的工作,统一制定水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并监督执行有关的法令和规章。
2)经济性措施。
利用经济政策和手段,达到管好、用好水资源的目的。
3)经济性措施。
充分认识当地水资源的特点和问题,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开发利用并保护好水资源。
4)宣传教育措施。
重点是提高全民的水资源意识,达到能使公众自觉参与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节约用水。
5)必要的国际协定或公约。
对于边界河流、湖泊和出入境的河流,要根据双方的共同利益,订立协定或公约,以保护水源,合理而公正地开发利益共有的水资源。
3.水资源管理的方法
应用GIS进行水资源信息管理能大大
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主要表现在:(1)信息高度综合集成。
GIS提供的各项功能,使得各种数据(图形的和属性的、水资源的和社会经济的、定性的和定量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被集成在一个系统中并保持特定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数据维护和综合利用;(2)高效便捷。
GIS特有的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相互关联及图形运算能力,使得数据的更新维护、检索查询、数据分析、分析性图件和报告级图件的生成非常方便;(3)可视化。
各种数据信息和分析决策结果都以直观形象的图形界面表现;(4)行政管理部门全方位介入。
GIS的操作是Windows标准化的,数据和结果是
形象化的图形,有利于非专业的行管人员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全过程,管理部门可以独立地根据情况的变化和新的数据调整决策方案,分析决策效果。
应该指出的是,要想利用GIS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还要进一步进行水资源系统模拟和辅助决策支持方面的研究。
尽管GIS本身并不提供任何系统模拟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功能,但利用其动态数据维护能力,结合专业性的模拟分析工具,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个实时的水资源辅助分析系统,管理部门可以独立地根据情况的变化和新的数据调整决策方案,分析决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