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理学课件7体温

动物生理学课件7体温


3.神经内分泌的作用
冷热刺激可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垂体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激素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 活动,并通过交感神经控制肾上腺髓质活动,从而 影响这些内分泌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机 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蛋白质:主要合成生物活性物质,也可供能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直接测热法
将动物置于热量计(如测热室)中,可收集和直接测定一 定时间内机体散发的总热量,此热量就是能量代谢率。
2.间接测热法
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然后 计算CO2产生量和耗氧量之比,即呼吸商,再结合呼吸商值 和氧的热价间接计算机体的产热量。
(三)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视前区-下丘脑 前部的热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当中枢温度 升高并超出某界限时,热敏感神经元冲动发放的频率 增加,散热过程兴奋而产热过程受抑制,体温因而不 致过高;反之中枢温度降低并低于某界限时,冲动发 放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过程受抑制,故体温不致过 低;这些神经元对温热的感受界限即阈值就是体温稳 定的调定点。正常情况下,调定点可上下移动,但范 围很窄。

量可增加40倍。
几种组织器官产热情况
组织器官
脑 内脏 骨骼肌 其它
安静时产热量 (%)
16
活动时产热量 (%) 1
56
8
18
90
10
1
等热范围
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使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 生理的最低水平,这种温度称为动物的等热范围或代谢 稳定区。动物的等热范围的低限温度称为临界温度;而 高于等热范围高限温度的称为过高温度。从畜牧生产来 看,在等热范围内饲养家畜最为经济。等热范围的温度 视动物种别、品种、年龄及饲养管理条件而不同。
2.中枢温度感受器
指分布于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下丘脑等处对温 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包括:①热敏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视前 区-下丘脑前部(PO/AH);②冷敏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脑干网 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中。当局部脑温度变动0.1℃,两种神 经元即反应,不出现适应现象,并可对致热原或5-HT 、去甲肾 上腺素及多肽物质等发生反应。
散热方式。占3%
影响因素:接触面积、温度差和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 3.对流:机体通过与体表接触的气体或液体流动来交换和
散发 热量的方式 ,占12%
影响因素:体表与空气之间温差、风速
4.蒸发散热
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发散体热的一种方式 。在通 常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安静的哺乳动物约有25%的热量是由 皮肤和呼吸道通过水分蒸发而散失。在气温接近或超过体温时, 体表蒸发的水分主要来自汗液,蒸发散热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 方式。
直接测热法装置
间接测热法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劳役和运动 2.精神活动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动物在采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同样处在安静状态,而其产 热量却比采食前有明显增加,这种由于摄食使机体产生“额外 热量”的现象,叫做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动物种 类、年龄、生理状况、性别、昼夜等情况的不同,都 可使体温产生一定变化,同一个体各部位的体温也有 差异。
二、体温恒定的维持
(一)产热过程
1. 产热途径: 基础代谢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肌肉活动
2. 产热器官:
安静:内脏(肝产热最多)
运动:骨骼肌最多,剧烈运动时产热
第七章 体 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自学)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 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一、能量的来源
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
糖:供能的主要物质,有O2氧化,完全分解,释能多;
- 无氧酵解时,释能少。
脂肪:既贮能又供能,氧化释放的能量为葡萄糖的二倍。
(二)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是一个多层次的整合机构,最基本 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在体温调节 中也起重要的作用,行为性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大 脑皮层实现的;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感 受血液和脑组织的温度变化,也是体温传入信息的 整合中枢,机体产热还是散热,要根据整合结果而 定;延髓、网状结构和脊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 功能。位于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体温调 节中枢的整合中心部位。
4.环境温度
三、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二)静止能量代谢 (三)影响基础代谢率和静止能量代谢率的因素
1.个体大小 2.年龄 3.性别 4.生理状态 5.营养状态 6.季节 7.气候
第二节 体温
一、家畜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机体体温可分为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生理学中的 体温指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常以直肠温 度代表体温。
(二)散热过程
1.散热途径:
皮肤(75-85%)、呼出气、排泄物等
2.皮肤散热的方式:
①辐射
②对流蒸发 非蒸发散热
③传导 ④蒸发
不显汗蒸发 显汗蒸发
1.辐射: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向外界发散体热
的方式 ,在常温和安静状态下,辐射散热占总散热量60%
影响因素:皮温与环境气温的温度差、有效辐射面积 2.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
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四)体温调节的外周机制
1.躯体神经
①动物突然暴露于寒冷中,引起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 可使机体耗氧量增加, 产热升高,称为寒颤性产热。
②寒冷促使机体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 腺素等激素增多,使机体产热量升高,称为非寒颤性 产热。
2.植物性神经
主要通过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和代谢的影 响,改变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其中交感神经主要 支配皮肤血管、竖毛肌和汗腺,而副交感神经只支配 唾液腺。
不显汗蒸发:指机体中水分直接渗透到皮肤和黏膜表面,
在未聚集成明显汗滴前即被蒸发掉,与汗腺活动无关。
显汗蒸发:指通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由汗液蒸发有效
地带走热量的方式。Βιβλιοθήκη 皮肤散热方式三、体温的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包括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 都为游离神经末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