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
中国近现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字: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影响
一、洋务运动背景介绍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
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
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洋务运动过程
1、产生原因:1)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3)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4)总理衙门设立后,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暂时支持了后实力且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2、持续时间:186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3、代表人物: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4、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
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1、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对中国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缓的作用。
因为:中国之所以会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打进中国的外来侵略者势力太强了,另一是中国太落后”。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沦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
在这种厄运面前,各阶级都有自己的态度”。
“洋务派在抵抗态度上没有广大人民坚决,但他们搞洋务,发展资本主义,讲求富强之术,改良军备,从长远观点来看,实在是抵抗
外国侵略的有效方法,根本方法”,虽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大削弱了它的成绩。
但通过洋务运动,中国毕竟建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这支军队在抵抗外国军事侵略上是出过一些力的,这些近代企业在抵抗外国经济侵略上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
所以,我认为洋务派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作用,不是像清政府及顽固派那样起了推进作用,而是像广大人民那样起了延缓的作用”。
2、消极作用:首先,“洋务运动所练的军队及所举办的军事工业,都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
第一,受外国侵略者所控制,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销售过剩军用器材,吮吸中国人民脂膏的‘好场所’;第二,只能够用以镇压国内人民革命,而不能够用以抵抗外国侵略”。
其次,“洋务派发展的经济企业,先是‘官办’,后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经营管理之权,操之于‘官’,直接与封建政权相联系,为封建统治服务。
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对外国资本有紧密的依附关系,为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增开了‘方便之门’。
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乃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僚资本主义”。
四、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的影响
1、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指引了道路创造了机会起了摧生扶幼的作用。
一些企业后来直接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种形式也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
同时,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从而使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扩大起来。
如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以新法采掘金属的漠河金矿,1897年时已有工人二千名。
据统计,1894年以前在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中约有工人3.6万人⑻这一数字已多于外国在华企业中的工人数(3.4万),也高于在私人经营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数。
2、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设立同文馆各自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使中国扩大了对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学堂。
如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
此外,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877年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学习海军驾驶、作战术。
这是中国第一批留学欧洲的学生。
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着名工程师詹天佑曾留学美国邓世昌、刘步蟾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这一切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士把青春消磨于八股文、试帖诗等无用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至贱之艺,因此风化不开。
一般士人迷恋于科举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对科学技术“不屑为”。
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
参考文献:
/view/15c1132a7375a417866f8ffa.html?re=view /v122492.htm
/v122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