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普节演讲稿

科普节演讲稿

科普节闭幕式总结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以格物致知科普滋润心泽,躬行践履创新点亮青春”为主题的信息学院科普节系列活动即将落下帷幕。

本次科普节在信息学院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学们热情参与,在一个个新颖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不仅学习到了科普知识,也增加了信息学院莘莘学子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能力。

可以说,这次科普节在各方面均达到了预期效果,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欢庆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喜迎东大九十年校庆之际,我们的科普节系列活动也收获颇丰。

在格物致知”一学习篇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小知识,拓宽了视野,达到了了解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预期目标;在躬行践履”一钵验篇中,我们亲身实践,收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成果,达到了探索科学奥秘,激发科学兴趣,提高科普意识”的预期效果;在’学以致用”一—新篇中,我们开拓思维,不仅让同学们体会到科学技术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体现了信息人独有的创新精神。

在此,我代表信息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衷心的祝贺在科普节各项活动中获奖的同学,你们收获了成功,收获了这个充满汗水和乐趣的过程,收获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你们的拼搏证明了,敢为人先”不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信息学院的精神,每一位信息学子的灵魂!同样感谢为这次科普节的筹备付出辛勤努力的老师和同学们。

你们策划的活动丰富多彩;你们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尽善尽美;你们用汗水;给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

在科普节中,同学们领略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艰辛奋斗历程;锻炼了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恒心和耐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残酷的挫折;尝试了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的快乐;收获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迎接胜利的成就感。

科普节激发了我们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

可是,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结果。

我希望科普节可以作为一个源动力,让同学们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成为出色的人才,让信息学院为你骄傲,让东大为你骄傲。

胡锦涛主席在五四青年节暨纪念建团九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只有青年一代对科技的热情极大增强,创造能力极大提高,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够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可见科技对于我们青年一代的重要性。

科普节的意义便在于促使同学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让同学们能够拥有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的浩气与勇气,为个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校今后的科学文化建设奉献力量,为祖国的复兴之路做出贡献。

在此,我祝愿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讲求科学,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用科学武装头脑,用奋斗证明青春,用赤诚报效祖国,积极倡导科学方法,努力传播科学思想,不断弘扬科学精神,用青年一代的创新精神和智慧成果去为东大,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次科普节既体现了信息学院的优秀传统,又展现了信息学院大胆革新的精神。

希望信息学院能够将传统取其精华并且延续下去,出现更多像料普节”这样优秀的活动,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素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信息学子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为我校建设成为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贡献更多力量,为社会输送更杰出的人才。

篇二:科普知识的演讲稿科普知识的演讲稿科协人员:刘早和各位居民:上午好!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很荣幸能站到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说起科学发展,对于时下的居民来说都不陌生,甚至是如雷贯耳,但究竟什么是科学发展,很多人却又不甚了了。

事实上,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早已做出了明晰的界定,科学发展就是坚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2007 年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诠释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那么,对于我们居民来讲,如何做到科学发展呢?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以本,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肯尼迪说过:“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 ,不要问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要问我们为国家做了些什么。

因此,发扬集体主义,克服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才是我们居民目前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自身。

首先是要求我们纠正为应试而学习,以及重理轻文、技术至上主义的偏向,打造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

这有利于我们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

打个比方说,自然科学好比城市里的高楼广厦,人文科学却正如城市周边的森林,虽然可能我们永远看不到森林的现实功用,但城市里的居民却无时无刻不在享受这大自然的恩惠,因此可以说,人文科学就是我们智慧的总调度官,它在我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从我们自身发展的另一个角度讲,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世界,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这就更要求我们丢掉为应试升学而学习的敲门砖思想,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理念,跟上知识更新速度,从而使我们在未来的人生征程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辉煌走向辉煌!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原理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去指导自身发展,努力做到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我们就会真切的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理论魅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居民们,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象展翅的雄鹰一样自由地搏击吧!谢谢大家!!篇三:科普演讲稿将愚昧埋葬让科学闪光-- 科普进社区,创和谐社会科学,是指引人类走出迷航的灯塔;无知,是引导人类陷入愚昧的深潭。

科学与无知: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汲取传统的精华,才拥有牢固的根基;反映时代的精神,才能引领时代的风尚。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科学为规范的道德价值取向,必然闪耀着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光芒,也必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愚昧的行动纲领和正确导航。

科学的力量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人所处的物质世界和改造人类精神世界。

科学普及,或曰科学传播,就是将科学的智慧之火从科学探究的前沿向大众传递,使科学的元素融于大众文化的血脉中,使公众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得以升华,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行!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科普进社区,创和谐社会。

为什么要科普进社区呢?当今社会,随着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进入社区,以及社区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的出现,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怎么解决这些矛盾呢?我想到了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重要的精神力量,民族要自立,国家要富强,就必须用科学的精神来净化我们的思想,从而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毫无疑问,崇尚科学就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就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的荣辱观与行动总纲, 更是社区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转变的最好途径,让科普进社区,让科学的力量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因此,科普进社区势在必行。

刘丽华、王振伟、霍洪修都是社区的志愿者,他们平日里就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寒假的时候,他们就想着为孩子们做些事情。

在科普日的清晨,他们早早来到了社区服务中心,刘丽华是一名老师,因此她就想着利用社区的图书室,给孩子们讲故事,辅导作业。

刘老师在社区图书室,为孩子讲了孟母三迁,王羲之练字等许多启迪性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王振伟,平日里就喜欢下象棋,所以他一到社区就走进了棋牌室,在棋牌室教孩子们下象棋,没有学过的孩子们,他就从最基本的教起,而棋艺高一些的孩子都争着与他一决高下,棋牌室里是一片热闹的对杀气氛;霍洪修,是一名绘画爱好者,所以他就想把自己的爱好转化为知识教给孩子们,他自己带来了画笔,分发给孩子,他从最基本的绘画知识教起,不耐其烦的解释,提醒着应注意的问题,平日里吵闹的孩子们不再吵闹,而是静静的听着,画着,认真的学着,这一天是孩子充实忙碌的一天,也是快乐无比的一天,因为他们学到了新的知识。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信仰对党员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正所谓:有道则阳,无道则暗。

有理则顺,无理则逆。

道理明,是非清,民心合,天下必昌。

因此创造和谐社会就必须讲求科学的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意篇四:科普演讲稿同学们:当你们看着可爱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上快速的列车,接听着越洋电话的时候,?? 你可曾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翻开20 世纪的壮丽篇章,我们发现人类在这百年中不仅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更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

19 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虚构,当时让人不可思议,他所幻想的登月旅行、飞机、远射程炮等,在20 世纪都一一成为现实。

在21 世纪的今天,高科技更是无处不在。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适应新世纪,担起新世纪的重担呢?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需要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

参加科技“五小”比赛、阅读科技书籍,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精密的机器人,不用燃料的汽车,虚拟的足球赛,高科技信息的传送等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现象,激起了我探索科学的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科学,传播文明,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更要创造新生活,如今,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可视电视、电脑上网、心脏起搏器,已经不算新鲜了。

从1901 年发明的真空吸尘器,到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科技在不同领域里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电子产业、通讯技术的日益普及,纳米技术、超导材料的广泛应用,不久的一天,也许就在你的餐桌上,会出现像太空青椒、人造牛排等生物工程食品。

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成为科学家,也是为了能适应生活,更为了能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起新世纪,为国家建设,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