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课课程论文系别:外语系专业:师范英语班级:英语2班姓名:王平霞学号:2013051222姓名:罗慧学号:2013051218姓名:高文丽学号:20130512192016年5月目录一、调查方法及所得结果1.1调查方法介绍1.2调查所得结果二、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2.1性别因素2.2家庭环境因素2.3性格因素2.4心理因素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3.1消费结构的不合理3.2.开展消费教育,倡导正确的消费习惯3.3.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理性消费附件附件一小组成员心得体会附件二调查问卷附件三会议记录调查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这些方面的提高在消费支出结构方面有很大的体现。

而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这个消费群体的特殊性表现在:大学生往往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固定的收入,经济上并不独立;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往往走在时代的前沿,是消费创新的主要推动者;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也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调查目的: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我们组对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结构进行了调查。

报告将对调查后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找出其特点不足,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改进方法。

调查方法及所得结果:1.11调查对象本组的调查主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太原师范学院学生(以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为主)。

我们在学院里一共发放了100份《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调查对象的性别、地区分布见表1:上表来看,我们的调查对象较多的分布在女生中间(由于本校属师范类院校,男女比例有偏差)。

来自农村和城市(城镇)的学生分布比较平均(男生占被调查对象的35%,女生占被调查对象的65%;来自城市的学生占被调查对象的59%,来自农村的学生占被调查对象的41%)。

本文即以上述调查所得的调查结果为依据,本着用数据说话的原则,分析比较各个数据而写成。

被采访者对于调查问卷的内容只是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填写大概的答案(我们并不能要求被采访者细算每月的支出)。

因此,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只是被调查者对于自己的消费状况的大致认识。

1.1.2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调查问卷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有无男女朋友、3主要经济来源等等);(2)消费开支具体费用调查(此为问卷的重点部分,包括一个月总开销的费用,伙食、文化、通讯、交际及娱乐等活动的花费);(3)消费的自我认知状况(包括对自己目前消费方式的满意程度及消费习惯、消费动因的调查)。

调查问卷的详细内容请参看附件中的《关于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问卷》。

1.2调查所得结果1.2.1消费结构的整体情况我们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所调查对象的平均月总消费支出进行了估算。

大学生的平均月消费支出700元左右。

我们同时对各项开支所占比例进行了估算。

所得结果如表2: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伙食费用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

而娱乐和其他消费方面的费用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相比之下,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用品方面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却相当的小。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手上的钱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把多的钱花到学习、文化领域,而更愿意将多余的钱花到娱乐和其他的项目上。

1.2.2消费状况的自我认知在消费的自我认识方面,从我们的调查中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消费偏高或过高(见表3),而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刚刚好”的大学生也超过了四成;而很多同学并不认为自己的消费支出结构能够改变,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今后的消费状况仍然会保持现状(见表4)。

表3对自己目前消费状况的认识表4消费观念的认识从上面两个表,我们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每月的消费刚刚好或偏高。

而认为自己每月的消费偏低的只有18%的同学。

可见,许多同学对于自己当前的消费状况并不是很满意。

并且这种不满意主要在于认为自己当前的消费支出偏高。

以及对于消费观念的认识里,有将近八成的同学是合理消费,理智消费的;而只有极少部分同学是盲目消费。

由此可得,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在逐渐加强。

1.2.3有无冲动消费的调查结果在消费习惯方面,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及动因有成熟的一面,例如在购物时,大学生并不是经常有冲动消费的习惯。

详细情况见下表:表5平时有无冲动消费调查:由于大学生的经济并不独立,因此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相对要更为理智。

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购物时表现的相对较成熟,“消费狂”、“超前消费”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突出。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也涉及到了储蓄习惯的问题。

储蓄的习惯对于大学生的理性消费大有裨益。

大学生手头总会有一些余钱,大学生有没有把这些余钱存下来的习惯,调查情况见表6:表6对每个月盈余的处理办法:对于这个问题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储蓄习惯的大学生比没有储蓄习惯的大学生要多一些。

然而,没有储蓄习惯的大学生也超过了四成。

1.2.4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由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经济还不能完全独立,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家庭及社会或学校来给予帮助,因此,我们也在调查问卷中涉及到了此方面。

见表7表7生活费的来源调查:从调查问卷中所得到的结果看,大部分的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提供。

而小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则主要有在外兼职和奖学金。

值得鼓励的是有那么小部分的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支撑自己的经济来源。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虽然呈现多样化,但是,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却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1.2.5调查结果所呈现的大学生总体消费结构的特征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以下总体特点:(1)伙食餐饮费用占大学生消费支出的主体部分;(2)娱乐和其他的支出要远远大于学习方面的支出;(3)认为自己目前消费水平刚刚好或偏高的同学要远远多于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偏低的同学;(4)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相对理性的一面,但是也存在有一小部分消费方式不够理性、消费习惯不够理想的同学;(5)绝大部分的学生的经济来源室友家庭提供,而部分学生由奖学金或助学金,兼职和自主创业得来,说明大学生在经济来源方面具有一致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统称,其消费支出结构具有一定的共性。

但是每一个大学生作为单一的个体,个人在消费上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在消费程度,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为了找到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性格因素,心理因素四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这四个因素进行单独分析。

2.1性别因素性别的差异是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男女之间,在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以及个人性格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自然会造成男女之间在消费支出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消费总额上的表现并不明显,但是在消费结构上男女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是在每个月的平均消费上,大多数的男生和女生都是700元左右,这一点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高消费的人数上,消费在800-1200元的女生为22人,而男生只有12人,女生的人数将近于男生的两倍。

这种差异应该说是合乎常情的,我们都知道,女生的消费能力高于男生,也往往容易购买一些并非必须的物品,经济上一般的女生自然不会无节制的购物,但是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女生则往往缺少经济上的规划。

再者,现在的家长普遍认为男生应该养成节约的习惯,所以在经济上可以说是管的比较严,而对于女生,由于女生的弱势形象,家长普遍认为应该让女孩子过得舒适一点,也就是常见的不能亏待女孩子的心理。

这两个原因造成现在高消费的人群里面,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2.2家庭环境因素行为时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消费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之上的。

根据我们的调查,影响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环境的差异,这包括家庭收入的差距,城乡的差距。

从整体上来说,家庭收入较高,来自城市的学生,消费的平均水平,以及不必要消费(包括娱乐和其他方面的消费)在总消费当中所占的比例,都要高于家庭收入比较低,来自农村的学生。

城乡之间的差异一方面是包括收入的差距,但同时也包括在消费理念上的差异。

统计显示,有5名来自城市的男生在娱乐上的支出在1000元以上,而来自农村的则只有1名。

同时有6名来自城市的男生每学期用在娱乐上的费用在1000以上,而来自农村的则没有一位。

也就是说,在娱乐上,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遍只是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则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必要消费。

2.3性格因素性格影响着行为,男女生在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性格的差异造成的。

同时,不同的男(女)生之间,也会由于性格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消费习惯。

通过对14题进行拓展分析,我们发现,在调查是否有经常冲动消费习惯时,大部分人只是偶尔有。

而且,这一部分的人大多数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刚刚好。

也就是说,性格上能够对自己有所节制的人,普遍能够控制自己的消费在一个恰当的范围之内。

2.4心理因素消费的心理,既包括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态度,也包括对于自身的消费认识。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消费观念调查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理性消费的,也有少部分学生保持着能省则省的态度来对待消费,而盲目消费的也就那么一两个。

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消费心理影响着他们的支出,及此影响为积极的方面居多。

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3.1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发现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结构并不是很合理。

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的支出太少,而用在娱乐及其他和学习不相关等不必要消费上的费用所占的比例过高。

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不成熟,会有盲目消费的习惯和冲动消费的心理。

这些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称。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其价值观关系着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消费的发展方向也关系着未来社会的消费导向。

所以,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心理,对于未来社会的建设有这重要意义。

同时,消费的方向就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风气,若是很大一部分的钱都用在自身的享乐上,而不是用在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产品上,那就代表着这部分人丧失了进取心以及对于更高成就的追求,这样,不论是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岌岌可危。

3.2.开展消费教育,倡导正确的消费习惯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引导。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会有不理性的消费习惯,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来控制自己的消费水平,而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具体的消费理论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指导,甚至于没有消费支出结构的正确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