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2.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如图1所示).这样医生就可得到被检者的心电图,医生再通过心电图了解被检者心跳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即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也就是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2所示(同一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不变),若医生测量时记下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可知( )A.乙的心率为48次/minB.乙的心率为 75次/minC.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为25 mm/sD.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为20 mm/s3.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面积约为( )A. 1 mm2B. 1 cm2C. 1 dm2D. 1 m24.如图所示为A,B两个小球向右运动过程的闪频照片.它表示两小球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处的位置,则对A,B两个小球的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 )A.小球A做变速运动,小球B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球A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B做变速运动C.小球A,B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小球A,B都做变速运动5.测量物体长度时造成误差的原因有( )A.刻度尺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长度B.刻度尺放得不正C.读数时视线跟刻度尺不垂直D.刻度尺热胀冷缩6.判断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依据是( )A.每隔1 s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B.只需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C. 1 s内运动5 m,2 s内运动10 m,3 s内运动15 mD.任何相等的时间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都相等7.如图所示,某校初三同学正在进行升旗仪式.该校旗杆的高度约为( )A. 2 mB. 7 mC. 15 mD. 20 m8.下列属于时间单位的是( )A.光年B.岁月C.旭日D.小时9.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A. 135 m/sB. 168.75 m/sC. 2.25 m/sD. 2.81 m/s10.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它通过的路径中取AE并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的关系是( )A.v1<v2<vB.v1=v2<vC.v1=v2>vD.v1<v<v211.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图中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A.B.C.D.12.龟兔赛跑是一个十分有趣且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如图所示,是《龟兔百米赛跑故事新编》S﹣t图像,根据这幅图像我们可获得龟兔赛跑故事新编中以下不正确的信息( )A.比赛结果是乌龟获胜B.比赛时,乌龟先出发C.比赛途中,兔子和乌龟共相遇过三次D.乌龟在比赛过程中在做匀速直线运动13.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 cm、12.36 cm、12.35 cm、12.75 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A. 12.45 cmB. 12.34 cmC. 12.35 cmD. 12.36 cm14.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A.火车静止,汽车运动B.火车运动,汽车静止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15.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作业纸每张厚2 mmB.学生用文具盒长40 cmC.姚明身高2.80 mD.你正在答的试卷宽26.80 cm二、填空题(共3小题)16.一座桥长200 m,一列50 m的队伍以2 m/s的速度通过桥,整个队伍在桥上的时间________s,这列队伍全部过桥所用的时间________s.17.单位换算:(1)20 m/s=________ km/h;(2)27 mm=________μm;(3)1 h=________s;(4)28 nm=__________m.18.运动员在200米赛跑中,起跑时的速度是7 m/s,中途的速度是8 m/s,最后冲刺时的速度是12 m/s,如果他的成绩是25 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合________km/h.三、实验题(共3小题)19.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观察甲、乙、丙车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分析图C丙车图象可知,丙车在AB段处于____________状态(选填“运动”或“静止”).(2)观察分析甲、乙、丙车运动图象,在前5秒钟内____________车运动的较快,它的速度是______ ______m/s.(3)观察分析甲或乙车运动图象,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由这个特点可以得的初步结论是甲或乙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理由____________.20.现有一内径2 cm的圆环和一直径为0.6 cm的圆柱形铅笔.仅用这些器材,你如何较精确地测出一足够长且厚薄均匀的纸带的厚度?21.夏天晴朗的午后,小明想测量校园内一棵松树的高度,他只有一把皮卷尺,细竹竿一个,不借助其它器材.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如何测出松树的高度.四、计算题(共3小题)22.某汽车以36 km/h的速度行驶了1 h后,离目的地还有一半的路程,要想在30 min内到达目的地,问:(1)它最后一半的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为多少?(2)全程的平均速度应为多少?23.2013年4月20日清晨,雅安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105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出发50 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 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 min到达指定地点.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为多少?24.南京和上海之间的高速路长约300 km,如果一辆汽车以100 km/h的速度跑完全程,则需要多长时间?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测量前选择合适的刻度尺要先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观察期量程和分度值,以满足题目的要求,所以选项A,B,C都是正确的.2.【答案】BC【解析】甲图,波长λ甲=25 mm,心率是f甲=60次/分=1 Hz,所以周期T=1 s,电图机图纸移动的速度v=λ甲f甲=25 mm/s,故C正确,D错误.由于两张图图纸移动的速度v相同,则有:λ乙=20 mm,乙的心率为f乙===1.25 Hz=75次/min,故A错误,B正确.3.【答案】B【解析】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应在1 cm2左右,1 mm2的面积太小了,而1 dm2和1 m2的面积太大了,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只有选项B正确;4.【答案】A【解析】A球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越来越大,故做的是变速运动;B球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一直不变,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小球A做变速运动,小球B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5.【答案】D【解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长度;刻度尺放得不正;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这些都是错误.刻度尺热胀冷缩造成测量不准确,这才是误差.6.【答案】D【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应当包含速度的大小(数值方面)和方向两个方面,其中renhe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B选项只考虑了速度的大小忽略了速度的方向;A、C选项,物体在每一个1秒内速度大小也可能发生改变,利用公式求出速度也只是1秒内的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要求任何相等的时间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都相等,所以D选项正确.7.【答案】B【解析】因现实生活中的旗杆的高度不同,有很多不同的规格,所以该题需要根据图示来解答;初三学生身高大约在1.6 m,由图可知,旗杆高度大约是学生身高的4倍,所以旗杆的高度大约是7 m.8.【答案】D【解析】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通过的距离,是长度单位;岁月与旭日不是物理量单位;小时是时间的单位,D正确.9.【答案】C【解析】由图象可知整个路程s=1 350 m,时间t=10 min=600 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2.25 m/s.10.【答案】A【解析】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物体运动的越来越快,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来越短;由于sAB =sBC,tAB>tBC,由v1=,v2=,所以,v1<v2;sBE=3sBC,tBE<3tBC,>,则v==>=v2;所以v1<v2<v.11.【答案】B【解析】图像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速度,由图知:A,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是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B,时间虽然变化,但速度保持不变,属于匀速运动.符合题意;C,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变速速度匀速增加,是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D,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是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12.【答案】A【解析】A,全程为100 m,跑完全程时,兔子用的时间短,所以兔子赢,故A不正确.B,乌龟在0秒时出发,兔子在t1秒出发,所以乌龟先出发,故B正确.C,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时,二者相遇,表现在图像上是两图像的交点.两图像共有三个交点,所以途中相遇三次,故C正确.D,图像中,乌龟的运动图像为一条直线,所以为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13.【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 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 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5 cm.14.【答案】C【解析】小明先看到火车的车头,后看到火车车尾,以汽车为参照物火车是向前运动的.汽车有三种情况:如果汽车静止,火车是向前运动的;如果汽车向前行驶,火车也向前运动,火车的运动速度比汽车大;如果汽车是向后倒车,火车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前运动、也可能是倒车但是比汽车的倒车速度小.因此不可能是C.15.【答案】D【解析】每页纸的厚度约在0.075 mm,故本选项不符合实际;学生用文具盒长20 cm,故本选项不符合实际;姚明身高2.26 m,故本选项不符合实际;一般考试中,试卷的宽度是26 cm左右,故本选项符合实际.16.【答案】75 125【解析】(1)整个队伍在桥面上行进的路程等于桥长减去队伍的长s=200 m-50 m=150 m整个队伍在桥上的时间t===75 s;(2)队伍全部通过前面通过的路程s=200 m+50 m=250 m,这列队伍全部过桥所用的时间t===125 s17.【答案】(1)72;(2)27 000;(3)3 600;(4)2.8×10-8m.【解析】(1)1 m/s=3.6 km/h,故20 m/s=72 km/h;(2)1 mm=1000μm,故27 mm=27000μm;(3)1 h=60 min=3 600 s,故1 h=3 600 s;(4)1 nm=1×10-9m,故28 nm=2.8×10-8m;18.【答案】8 m/s 28.8 km/h【解析】运动员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除以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v===8 m/s=28.8 km/h19.【答案】静止乙 3 m/s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或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解析】(1)由C图像可以看出,丙车在AB段路程没有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所以AB段处于静止状态;(2)前5秒内,甲车通过的路程10 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15 m,丙车通过的路程为10 m,所以乙车的速度最快,速度为v===3 m/s;(3)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20.【答案】①把纸带紧密绕在圆柱形的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为止;②取下圆环,记下纸带的圈数n;③算出n圈的总厚度为S=0.7 cm.纸带厚度的表达式:d=【解析】由分析知,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而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内径差的二分之一,即:(2 cm-0.6 cm)=0.7 cm, 然后用n圈的厚度,除以圈数即可得到纸带的厚度.21.【答案】如下图所示.①将竹杆竖直立于地面,平移竹杆使杆顶的影子和树顶的影子恰好重合;②记下影子、杆和树所在的地面位置依次标记为A、B、C;③放下竹杆,用卷尺测出竹杆长h1,AB长S1,BC长S2,④利用比例式h1/h2=S1/(S1+S2), 求出树高h2.【解析】粗略测量某建筑物或某棵树的高度,可以利用比例法,借助几何关系间接测出.22.【答案】根据v=可得,全程的一半为s=v1t1=36 km/h×1 h=36 km;后一半路程中的路程为v2===72 km/h;(2)全程的平均速度:v===48 km/h.答:(1)它最后一半的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为72 km/h;(2)全程的平均速度应为48 km/h【解析】(1)已知汽车通过全程的一半的时间和速度,根据公式s=vt求出校车行驶的路程,然后根据一半路程的时间,算出后半路程的速度;(2)已知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23.【答案】解:救援部队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为t=50 min+2 h+40 min=3.5 h全程的平均速度v===30 km/h答: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0 km/h.【解析】求全程平均速度,应是全部的路程与通过全部路程所需的时间的比值.这里的全部时间包括开始的50 min、抢通道路的2 h和继续前进的40 min.24.【答案】解:南京到上海所需的时间为:t===3 h答:需要3小时时间.【解析】题目告诉了南京到上海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所以可以根据v=,计算出需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