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雷诺实验一、实验目的1. 观察流体流动的各种形态。
2. 测定流体流动形态与雷诺数的关系。
3. 观察层流时管道断面流速分布。
二、实验原理流体的流动状态分为层流和湍流。
雷诺数Re udρμ=是判断其状态的基本依据。
流动状态转变时的雷诺数值称为临界雷诺数。
通常,将湍流转变为层流的雷诺数为2300,而层流转变为湍流的雷诺数为4000。
因此,当Re<2300时,流动呈层流。
当Re>4000时,流动呈湍流。
当2300<Re<4000时,流动形态可能使层流,也可能使湍流。
但即使是层流,也是不稳定的,稍有振动即变为湍流,对于圆管有压流动,当Re<2300时为层流,当Re>2300-4000时流动状态逐渐转变为湍流。
平均流速u 由体积流量和有效截面面积求出,其中流量V s 用体积法测出,即在t 时间内流入计量水箱中流体的体积V ,则:体积流量:s V V t =;有效截面面积:24πd A =;平均流速:s V u A=式中:A —管路的横截面积; d —管路直径; u —流速;μ—水的动力粘度。
三、实验装置 见图2。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水箱充水至经隔板溢流流出,将进水阀门关小,继续向水箱供水,以保持水位高度H 不变。
2. 缓慢开启阀门11,使玻璃管中水稳定流动,并开启墨盒阀门,使红色水以微小流速在玻璃管内流动,呈层流状态。
3. 调节阀门11使流量增大,直至有色流束在管内开始波动,呈现波浪状,但不与周围水流相混。
4. 继续增大流量,有色流束抖动剧烈并向周围扩散,开始与周围水掺混在一起,整个管内水流质点杂论无章,呈现出湍流状态。
5. 调节使流量逐渐变小,观察上述步骤2-4的相反过程。
6. 关闭墨盒阀门,待管内水流清澈后关闭阀门11,然后开启一下墨盒阀门,注入少量有色水使管内水流局部被染色。
再缓慢开启阀门11,让管内为层流流动。
图2 雷诺实验装置图1.水箱及潜水泵2.上水管3. 溢流管4. 电源5.整流栅6.溢流板7.墨盒8. 墨针9. 实验管11. 调节阀12. 计量水箱13. 回水管14实验桌五、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记录原始数据,并计算雷诺数。
六、思考题1.实验中流体做层流流动时,断面流速是否呈抛物面分布?2.不同管径所得的临界雷诺数,理论上是否应相等?3.为什么湍流转变为层流的雷诺数和层流转变为湍流的雷诺数不一样?4.若将管道倾斜放置,对临界雷诺数是否有影响?为什么?七、其它说明1.用体积法测流量时,量水时间越长,则流量越精确,尤其在小流量时,应该注意尽量有较长的盛水时间;2.墨水量不应过大,否则既浪费又影响试验结果;3.应尽可能减少外界对水流的干扰,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安静,不要碰撞管道以及与管道有联系的器件及桌子,要仔细轻巧地操作,尾阀开度的改变对水流也是一个干扰,因而操作阀门时要轻微缓慢;4. 每调节一次尾阀,必须等待 3 分钟,使水流稳定后,方可进行测量。
附:水的密度与粘度计算公式:1、 密度:][kg/m 44.1001 0872501.0 003589285.032+--=t t ρ 式中:t ——水的平均温度(℃)2、 粘度:20.001779/(1+0.03368t+0.0002210t )[ Pa s ]μ=⋅ 式中:t ——水的平均温度(℃)实验2: 伯努利方程实验一、实验目的1. 观察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能量守恒和转换的物理现象。
2. 测绘水管管路上测压管的静压头及总压头。
二、实验原理若液体在管内的流动是稳态流动,分别取有效截面Ⅰ-Ⅰ和Ⅱ-Ⅱ,则相对于同一水平基准面,在两面间可列伯努利方程为:2211221222u P u P z z h g g g gρρ++=+++∑f22u g 、P g ρ、z 每一项都是长度单位,都表示了一个高度(即z 为位压头,P g ρ为静压头、22u g为动压头,h ∑f 为Ⅰ-Ⅰ和Ⅱ-Ⅱ截面间的压头损失)。
伯努利方程式中的位压头、静压头和动压头之和称为总压头。
三、实验设备本实验台由压差板、实验管道、水泵、实验桌和计量水箱等组成(见图1)。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学生应复习讲课中的有关内容和阅读实验指导书,为实验做好理论方面的准备。
2. 检验测压板是否与水平线垂直。
3. 启动电泵使水工作循环,检查各处是否有漏水的现象。
4. 关闭尾阀,开启供水阀,稳定水箱液面(保持最高水位并溢流).此时水箱液面测压管液面为同一水平面。
检查各个测压管水位高度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说明有气泡存在,必须把其排除,直至达到同一水平线。
(排除气泡:用手堵住出水口突然放水,重复几次,直至使实验管中的气泡排除)。
5. 将各断面内径及间距尺寸记录下来。
6. 打开尾阀,检查水箱液面是否稳定。
调节尾阀大小,观察各测压管液面的变化和各测压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
7. 固定尾阀于某一开启度,测量并记录基准面到各测压管中液面的高度。
8. 在测量各测压管静压头的同时,用秒表和量筒测定流量,测出时间间隔流过的流体总体积V 。
并重复做上述实验步骤1-2次。
9. 调节尾阀于另一开启度,重复上述步骤7和8。
图1 伯努利方程实验装置实验台由储水箱、潜水泵、恒压水箱,不同高度、突然扩大突然缩小的带调节尾门的实验管段,测压管,标尺、测压板,回水箱,实验桌等组成。
五、实验报告1.简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根据记录及公式V s=V/t,计算出流量。
3.计算出各断面的平均流速u=V s/A及相应的动压头u2/2g。
4.根据各测压管位压头,静压头和动压头计算截面总压头。
六、思考题1.为什么稳压水箱中要保持水始终溢流?2.测压管测量的压强是绝对压强还是相对压强?3.实验时发现管道中有气泡,你将怎么办?气泡是否对实验有影响?4.流体静止时,各测压管中的水面高度是否与稳压水箱高度在同一平面上,为什么?七、其它说明1.溢流量不要太大,液面波动严重时会影响测试结果;2.轻开轻关各阀门。
实验3: 传热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传热系数,对流换热系数和热导率的测定方法。
2. 比较保温管、裸管和水套管的热流量,并进行讨论。
二、实验原理根据传热基本方程、牛顿冷却定律以及圆筒壁的热传导方程,已知传热设备的结构尺寸,只要测得导热热量Q 以及各有关温度,即可算出综合传热系数K ,自然对流传热系数h 和热导率λ。
(1)测定汽-水套管的传热系数K2[W/(m )]mQ K A T =⋅⋅∆℃式中:A-传热面积ΔT m ——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差(℃) Q ——传热热量(W )Q L ω=⨯式中:ω——冷凝液的质量流量(kg/s ) L ——冷凝液的潜热(J/kg )。
(2)测定裸管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h2[W/(m )]()w f Qh A T T =⋅-℃式中:T w 和T f 分别为壁温和空气温度(℃)。
(3)测定保温材料的热导率λ21[W/(m )]()M Q A T T δλ=⋅-℃式中:T 2,T 1——分别为保温层两侧的温度(℃)δ——保温层的厚度(m )A M ——保温层内外壁面积的对数平均值(m 2)。
三、实验装置该装置主体设备为“三根管”:汽-水套管、裸管和保温管。
这三根管与蒸汽发生器、汽包、高位槽、实验管道、流量计、三通、放气阀、计量管、放液阀、数显温度仪表、测温热电阻等组成整个测试系统。
工艺流程如下:蒸汽发生器内产生的水蒸气送入汽包,然后在三根管并联的紫铜管内同时冷凝,冷凝液由计量管或量筒收集,以测冷凝速率。
三根紫铜管外情况不同:一根管外用珍珠岩保温;另一根是裸管;还有一根管外是来自高位槽的冷却水,为一套管式换热器。
可定性观察到三个设备冷凝速度差异,并测传热系数,对流换热系数和热导率。
各设备结构尺寸如下:1.汽水套管:内管为Φ18×2mm,紫铜管;套管为Φ33×3.25mm,钢管,管长L=0.6m;2.裸管:传热管Φ18×2mm,紫铜管,管长L=0.6m;3.保温管:内管为Φ18×2mm,紫铜管;外管为Φ60×5mm,有机玻璃管;管长L=0.6m。
四、实验步骤1.熟悉设备流程,检查各阀门的开关情况,排放汽包中冷凝水。
2.从蒸汽发生器底部上水管向炉体内加自来水至液面计4/5处。
3.全开蒸汽发生器电加热器,待炉内水开始沸腾后将炉体空间大部分空气排出。
4.试验管内的蒸汽压力可自动控制,此时将电接点压力表高低压控制指针分别调至试验压力±0.01MPa处。
5.打开套管换热器冷却水进口阀,调节冷却水流量为某一值,该值不易过大,一般为100-200L/h。
6.带过程稳定后,同时测量各设备单位时间的冷凝液量、壁温及水温。
7.重复步骤(6),直至数据重复性较好为止。
8.实验结束,切断加热电源,关闭冷却水阀。
五、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将原始数据列成表格。
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K、h、λ,与经验数据比较并分析讨论。
六、思考题1.冷却水流向改变对传热系数是否有影响?2.由于室内空气扰动的影响,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实测值应比理论值高还是低?3.三根传热管的传热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七、其它说明1.实验中注意观察水位,蒸汽发生器在使用过程中水位不得低于水位计红线处;2.在冬季,如室温低于0℃,应设法将系统内的水放尽(凝结水系统的积水可用压缩空气吹出),防止冻坏设备。
附:水的汽化潜热:水的汽化潜热为40.8KJ/mol,相当于2260KJ/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