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有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有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01年以来,我国进行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的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
过程。

也就是说,课程的功能由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和以升学为目的,转向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方位发展。

学生不仅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而课程内容也由原来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向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使得新课程的教学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由侧重于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往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教师的精力几乎全放在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现成的,严谨的学科知识结构。

所以,课堂教学技能大都是围绕着怎样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
接受的形式,比如讲解技能,教师的讲解组织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并且这些都只是局限在学科知识的范畴中,而新课程教学力求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
验,使学生的学习既是习得知识、养成技能的过程,又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新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教师创造情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以往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写的,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的教学也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死记硬背,大量练习,再现所学知识,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方面做的还不够。

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材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推理等探究活动,最终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在教
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时不要照本宣科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习惯,对教材中的既定结论,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
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2.教师要少讲精讲,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去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三、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课堂上由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综合信息交流。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过去课堂上的信息交流方式主要是单向的: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现在新课程教学提倡综合信息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要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应当在备课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在民主、互助的氛围中合作,学会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学会有理有据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虽然在师生共同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已使我们看到了新课改的希
望和乐趣,看到了新课改的成功所在,作为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胜任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