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
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2、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
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状态,
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
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 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 自然的;
3、从景观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 ,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 常自然; 4、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 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 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 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 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 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描绘了壶 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在黄河的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 的形象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 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作者赞美 黄河,就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 强不息的精神。
拓展延伸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 人之所恶,故几(接近)于道。此乃谦下之 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 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 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 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也。——《老子》
小结语言特色: 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从 整体来看,文章是用畅达、自然的书面 语写出的,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 语;同时,文中随处可见四字短语,精 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 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一、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二、善用拟人,生动形象。 三、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主题பைடு நூலகம்纳
壶口瀑布
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 果树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 瀑布。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奔流至 此,河口忽然收束,在不到五百米的距 离内,河面宽度从数百米急剧收窄为二 三十米,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 同时,河水从二十多米的高处,飞速跌 落至直径五十余米的大石潭中,声如洪 钟巨雷,形成罕见的奇观。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大自然对人的赐予有两种。一种是物 质,空气水分,粮食蔬菜,给人生存的条 件;二是精神,花好月圆,明山秀水,给 人享受的环境。
—— 《名山大川感恩录》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 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哪些特点。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 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
令人害怕。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
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
有多姿多彩。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 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1、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
础。
“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
的对象。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
所在。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 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 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 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 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 作品奖。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 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
字,说说你的理解。
1、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2、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3、理性的思考。
品味语言
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
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课文第3、4段主要描写壶口瀑布的河水,在动词使用方面 很有特点。 第一,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 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 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形态。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 的表达效果。“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 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 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 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第三,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 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 一些,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 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 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检查预习
tuī sǎng 推推搡搡 xuán wō 漩 涡 wù ǎi 雾霭 hán jìn chí chěng 寒 噤 驰 骋 nù bú kě è 怒 不 可 遏 chū zhá gǔ gǔ rú quán 出轧 汩汩如泉
理解文本
1、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 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哪些特点。 2、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 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问题探究
1、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
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 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2、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 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
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 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 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 体分析。 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 “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 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 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 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平 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 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 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 “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 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 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种意境,刚 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 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壶口——《尚书·禹贡》 水势之大,水声之巨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 《壶口》刘子诚(明) •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 《观壶口》张应春(明) •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 《壶口》崔光笏(清)
壶口瀑布
梁衡
学习目标
•1、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 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 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游记 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4、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 课文的风格特点。
了解游记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 的内容广泛,举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 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体裁; 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常用融情于景、写景 抒情),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 知识,广大其见闻,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
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游记三要素
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 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哪些特点。
季节
雨季
声
势
景
旱季
季节 雨 季
声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
势 上面的水还是一 股劲地冲进去, 冲进去……
景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旱 季
隆隆冲去 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
其势如千军万马, 谷底开阔,河如石 互相挤着、撞着、 床; 推推搡搡、前呼 平坦如席的大水跌 后拥,撞向石壁, 得粉碎,碎成点, 排排黄浪霎时碎 碎成雾; 成堆堆白雪。 一切都隐在湿漉漉 如飞毯抖落、钢 的水雾中,罩在七 板出轧——“凝 色彩虹中,像一曲 重”、“猛 交响乐,一幅写意 烈”……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