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临床麻醉学课件麻醉后监测治疗
临床麻醉学课件麻醉后监测治疗
第三十九章 麻醉后监测治疗
重点难点
➢ 麻醉恢复期表现 ➢ 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处理 ➢ 苏醒期躁动及处理 ➢ 苏醒延迟的定义 ➢ 术后恶心呕吐的高危因素 ➢ PACU的离室标准
概述
➢ 定义: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亦称麻醉恢复室,是手术和麻醉结束后,患者从 麻醉和手术应激状态中逐渐恢复的场所
➢ 治疗:纠正病因,改善循环
✓ 低血容量者:积极扩容,适当应用缩血管药物 ✓ 心功能不全者:适当强心药物治疗 ✓ 感染性休克和酸中毒患者:抗感染和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的
同时予以血管活性药物
高血压(hypertension)
➢ 原因:术前合并高血压、疼痛、躁动、各种操作刺激、 颅内高压、CO2蓄积等
➢ 治疗:对因处理,如防止术后躁动和镇痛不足;必要时 使用扩血管药物,如尼卡地平、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心律失常
➢ 原因:疼痛、高热、低温、低血容量、低氧血症等 ➢ 治疗原则:去除诱因,及时对症处理
✓ 窦性心动过速者:β受体阻滞药(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 或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
✓ 心动过缓者: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 ✓ 室性心律失常者:利多卡因或胺碘酮 ✓ 室颤者:立即除颤并进行心肺复苏
三、苏醒期躁动的观察和处理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及监测治疗
呼吸道梗阻
1.上呼吸道梗阻 表现:轻者鼾声、痰鸣音
✓ 重者吸气性呼吸困难和三凹征 ✓ 喉痉挛时伴有特征性的“鸡鸣”音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及监测治疗
呼吸道梗阻
1.上呼吸道梗阻 处理:防止颈部包扎过紧
✓ 清理气道分泌物和异物 ✓ 托下颌,放置口咽、鼻咽通气道 ✓ 面罩加压给氧 ✓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 ✓ 必要时紧急气管
SAS镇静躁动评级
四、苏醒延迟的监测和处理
➢ 苏醒延迟:全身麻醉患者手术结束后超过90分钟意识仍 不恢复者
➢ PACU转出延迟:患者在PACU逗留时间超过3小时则称为 PACU转出延迟,苏醒延迟是其常见原因之一
➢ 苏醒延迟的防治
✓ 强调在麻醉维持过程中提早进行 ✓ 恢复期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 检查双侧瞳孔对光反射、动脉血气检测等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及监测治疗
低氧血症
➢ 定义:患者在吸入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 60mmHg或脉搏氧饱和度(SpO2)低于90%
➢ 原因:肺不张、肺水肿、气胸、肺栓塞…… ➢ 处理:纠正缺氧原因,吸氧、辅助通气、CPAP或PEEP通气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及监测治疗
通气不足 ➢ 表现:呼吸频率减慢或浅快呼吸,潮气量降低,动脉 血气常提示有CO2潴留(PaCO2>45mmHg) ➢ 原因:常见麻醉和肌松药物残余作用 ➢ 处理:密切监测、及时发现,纠正病因
➢ 意义:患者在此期间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和内 环境紊乱,严重时可危急生命,需要对患者连续监护和 治疗,以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同时,PACU的设置也可加快 手术间的周转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概述
PACU入室标准
➢ 全身麻醉手术后的病人 ➢ 椎管内麻醉平面在T6以上,或术中病情不稳定的病人 ➢ 术后生命体征(呼吸、循环、体温等)不平稳者,内环境
二、影响全麻恢复的因素
➢ 吸入麻醉:主要取决于肺泡内吸入麻醉药分压下降的速 度,受患者肺泡通气量、吸入麻醉药脂溶性和吸入时间 的影响
➢ 静脉麻醉:取决于给药剂量和持续时间、药物的脂溶性、 药物在体内的灭活或排泄速度等
➢ 术中使用肌松药者,肌肉收缩功能的恢复与肌松药在体 内的代谢和排除有关
三、入室交接
交接内容
➢ 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名称、术前的病史和并存疾病、麻醉 和术中特殊情况等
➢ 面罩吸氧或连接呼吸机给予呼吸支持 ➢ 特殊用药和现存主要问题 ➢ 患者手术护理交接
第二节 麻醉恢复室的常见并发症及监测治疗
目录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及监测治疗 二、循环系统并发症及监测治疗 三、苏醒期躁动的观察和处理 四、苏醒延迟的监测和处理 五、体温监测 六、术后恶心呕吐
功能的稳定 ➢ 处理原则:纠正病因,物理降温,维持内环境稳定
六、术后恶心呕吐
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也是造成PACU转出延迟的常见 原因之一
➢ 高危因素:青年患者、女性、非吸烟者、既往有PONV或 晕动病史、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盆腔和胃肠手术、正在 接受化疗等
➢ 常用药物: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抗 胆碱药、苯甲酰胺类、地塞米松等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及监测治疗
呼吸道梗阻
2.下呼吸道梗阻 ✓ 表现:呼吸困难,闻及干湿罗音和哮鸣音 ✓ 处理:去除诱因、清理气道、监测呼吸和血气、解除 痉挛
二、循环系统并发症及监测治疗
➢ 低血压 ➢ 高血压 ➢ 心律失常
低血压
➢ 原因:手术原因、麻醉原因、患者生理状况单一或共同 作用 的结果。如术后活动性出血、容量负荷不足、围 术期心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内环境紊乱等
➢ 定义:发生于全麻苏醒期的一种急性认知功能障碍 ➢ 表现:记忆力缺失或紊乱rium)或幻觉、语言和定向能力障碍,出现不 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哭喊或呻 吟等 ➢ 原因:术前沟通不足、术中和术后镇痛不全、某些短效 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
三、苏醒期躁动的观察和处理
严重紊乱
第一节 麻醉恢复期
目录
一、恢复期临床表现 二、影响全麻恢复的因素 三、入室交接
一、恢复期临床表现
➢ 麻醉恢复期 是指停止吸入或/和静脉输注麻醉药物到麻醉作用完全 消失这段时间
➢ 临床表现
✓ 感觉功能的恢复,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如压眶、针刺等 ✓ 逐渐恢复自主呼吸 ✓ 各种反射恢复,如吞咽、咳嗽、瞳孔对光反射等 ✓ 清醒,呼之能应,能睁眼、握手,直至完全遵嘱活动
五、体温监测
低体温
➢ 原因:麻醉后患者体温自控能力受到抑制,易受环境影响 ➢ 危害:影响全麻苏醒速度、凝血功能和重要脏器功能的稳定 ➢ 预防和处理:手术患者体温的全程监测与调控,术中液体
加温后输注,使用各种身体加温保温等恒温措施
五、体温监测
高热
➢ 原因:感染性疾病、药物反应、术中过度加热、恶性高热 ➢ 危害:可引起全身代谢和氧耗的增加,不利于恢复期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