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
构成: 血红蛋白(铁和珠蛋白) 形态;双凹圆盘形,无核无线粒体
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血液酸碱度.
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
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红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
地),其次是脾和淋巴结等。 ⑵造血原料:二价铁和蛋白质。而维生素B12、 叶酸等可促使红细胞分化和成熟。
机制: PCO2↑ C 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C O2 +H2O→H2CO3→H++HCO3中枢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
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加深加快
消化(digestion) : 概念: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 和 推进的过程。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 成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 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为什么胃粘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而不被消化?
细胞
细胞是人体和其它生物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
单位。 细胞的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由细胞膜、 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细胞膜
细胞膜又称质膜,是细胞表 面的膜。主要特性之一是具 有选择性通透性,可有选择 地允许物质通过扩散、渗透 和主动运输等方式出入细胞; 此外,许多质膜上还存在激 素的受体、抗原结合点以及 其它有关细胞识别有位点, 质膜在激素作用、免疫反应 和细胞通讯等方面起重要作 用。
分类和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WBC 单核细胞 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生理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特性是WBC执行防御功能的生 理基础。
血小板
由骨髓巨核细胞的胞质裂解脱落 下来形成小块胞质,有完整的胞 膜,无细胞核,具有代谢能力。 (一)血小板的数量 健康成人(100~300)×109/L <5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有 出血倾向 >10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 易形成血栓 变异: 可有6%~10%的变化,通常 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 及妊娠中、晚期高。
血浆
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溶质中血浆蛋白含 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蛋白有机物等。 1.血浆蛋白(60~80g/L)包括白蛋白40~50g/L、球蛋白20~ 30g/L、纤维蛋白2~4g/L,白/球=1.5~2.5:1 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即非蛋白氮(NPN)-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 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 3.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机酸等。 4.无机盐 Na+ 、K+、Ca2+、Mg2+、Fe2+、Cl+、I-、HCO3-、HPO42-、 SO42-
细胞质
1、细胞质基质 2、核蛋白体(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构造。 3、内质网: 4、高尔基体:与物质积聚、加工和分泌颗粒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参 与溶酶体的形成。 5、线粒体:为细胞提供能量的动力工厂。 6、溶酶体 7、微丝 8、中心粒
细胞核
1、核膜
2、核仁 3、染色质和染色体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
胞膜内外存在的恒定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活动时,细胞膜内外存在 的变化的电位波动。 •
血液Blood
主要功能
运输物质 缓冲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态 防御和保护 生理性止血
血液的组成
血量:约占体重的6~8%。 组成: 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盐酸
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形式:游离酸: 110~135mmol/L 结合酸:15~ 30mmol/L 总 酸: 125~165mmol/L 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医学基础知识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校 何志军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
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由许多形态和功能近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组 成组织。 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 态和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 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 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70ml)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5~6L/min 影响每分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容量负荷):指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充盈压。静 脉回心血量增加或心脏射血后心室内泵血量增多→心室舒张末期 容积增加→心室的初长度增加→心肌收缩强度增加→搏出量增加。 (2)后负荷(压力负荷):指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升高,可导 致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力: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肌收缩能力,使搏出量增 加,乙酰胆碱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4)心率:当心率在40~180次/分范围,随心率加快,心输出 量增加,心率过快过慢都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胃的排空
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
(1) (2) (3) (4)
稀的、流体 > 稠的、固体; 碎的、小的 > 大块的; 等渗液体 >非等渗液体; 糖类 > 蛋白质 > 脂肪, 混合食物4~6h
胃液
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
和粘液 性 质:无色,pH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HCO3- 等无机物。
血管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大A:具有弹性和可扩性 ——弹性贮器血管 2.小(微)A:半径小阻力大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3.小(微)V: ——物质交换血管 4.毛细血管:薄、透性好 5.V:容纳循环血量60-70% ——容量血管
动脉血压 1.正常值与测量 收缩压(Sp):室缩时,动脉血 压升高到的最高值 90~130mmHg (12.0~17.3Kpa) 舒张压(Dp):室舒时,动脉血 压降低到的最低值60~90mmHg (8.0~12.0Kpa) 脉搏压:Sp-Dp=4.0~5.3 Kpa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排出量 和外周阻力等
PO2↓ RBC↓ Hb↓
雄激素 T3 生长素
白细胞
形态:无色、有核、球形 数量:正常成人(4.0-10.0)×109/ L 新生儿较高 15×109 / L 变动: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之内, 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 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 WBC数↑。
血 液 循 环
右心:泵血入肺循环;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心脏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
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 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
静息电位:-90mv,机制:K+向膜外扩散,最终达K+平衡电位。 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分5期 0期(去极化期)由Na+内流形成(去极化速度快) 1期(快速复极初期)由一过性快K+外流形成,二者负载的电荷量 基本相当。 2期(平台期)由K+外流形成,二者负载的电荷量基本相当,复极 基本停滞。 3期(快速复极末期)由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或恢复期)存在Na+-K+泵、Ca2+泵等活动,将细胞 内外离子的分布恢复至兴奋前状态。
红细胞
男性:4.5~5.5×
1012 /L;Hb:120~160g/L 女性:3.5~5.0× 1012 /L;Hb:110~150g/L
形态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7 m,具 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及红细胞的可塑 性变形。 红细胞内无核,胞浆中溶解32~36%血红蛋白,Hb 正常值 男性 120~160g / L(12~16g%); 女性 110~150g / L(11~15g%); 新生儿可达200 g / L以上。 如果低于正常值则有贫血可能。
呼吸系统
呼吸:机体与体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外呼吸(肺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呼吸) 组织换气 细胞内氧化代谢
1.
呼吸系统包括了呼吸道和肺泡。 呼吸道:分上、下两部分,上呼吸道由鼻、 咽、喉组成,下呼吸道由气管及各级支气管 组成。呼吸道有加温、润湿和净化空气的功 能,有通过调节支气管平滑肌的舒缩来改变 呼吸道的口径进而影响气流阻力的功能,但 呼吸道不具备气体交换的功能。 肺泡:人体左右肺共有6-7亿个,总面积约 为70-100平方米。从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肺泡膜到肺毛细血管壁,是气体交换必须穿 越的结构,该结构称作呼吸膜,呼吸膜共有 六层结构,厚度越薄,气体的通透性越强。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流出 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是血管、血小板、凝血 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 2.促进凝血:血小板含有许多与凝血过程有关的因子, 可促进凝血。 3.维持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血小板可随时沉着于毛细 血管壁上,以填补内皮脱落留下的空隙,及时修补血管 壁。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O2运输的主要形式使HbO2 CO2运输的主要形式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