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贷诈骗心得体会

校园贷诈骗心得体会

校园贷诈骗心得体会导语:最近有关校园贷的诈骗新闻层出不穷。

以下是XX 整理的校园贷诈骗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6月24日中午,细雨绵绵,但高专食堂前广场上聚集了不少学生,撑着伞,认真阅读着海报上的文字。

校园广播里传来:“同学们,你亲身经历过网络诈骗吗?你知道不良校园借贷的危害吗?同学们可以去食堂前广场参加财经商贸学院的活动,现场还将赠送精美的小礼品……”一场由我院大学生自发组织的防范网络诈骗和不良校园借贷宣传活动正有序开展着。

本次活动由会计152班团支书孟丽同学组织,当问起组织此次活动的原因是,她说:“两周前,我们听闻学院有一位同学因为轻信网络刷单业务,被骗了400多元,于是我们思考是不是应该在校园开展一次宣传活动,防止更多大学生受骗。

”活动筹备期间,大学生们筛选了16个大学校园中典型的网络诈骗和不良借贷案例,精心设计了8幅海报,分别采访了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学院相关老师和部分受骗大学生,制作了长达30分钟的教育宣传片。

活动现场,大学生们普遍对宣传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要求活动组织者将视频上传到网络,让更多同学看到,同时,现场还收集到了35份有效的问卷调查。

一名女生在现场逗留了半个多小时,不时用手机拍着海报,还打电话叫来同学一起观看,这位张同学是一名大一学生,她说:“原本以为网络诈骗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想不到这么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也是受骗者”。

“不决断、晚交钱,睡一觉、过一天,再找亲人谈一谈”这句秘诀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表示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甄别能力,收获很大。

活动组织者表示,活动结束后,他们将通过学生组织、利用网络渠道,将宣传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同学和在镇其他高校的大学生,用知识武装自己,真正对网络诈骗和不良校园借贷说“不”。

“网络诈骗”与“校园不良借贷、网贷”事件在大学校园里频发,已给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必须加强教育,引起广大师生警惕。

网络信贷典型模式为: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资金借出人获取利息收益;资金借入人到期偿还本金,网络信贷公司收取中介服务费。

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以“零首付”“零利息”“免担保”等虚假宣传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给广大同学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痛苦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存在诸多风险:1.多为非法民间借贷组织,借贷手续不规范,不合法,周期短,利息高甚至利滚利;2.当学生无法支付高额利息时,便以不法手段威胁甚至勒索学生及家人、担保人;3.部分分期平台没有在用户申请分期时主动、明确告知逾期还款后果,导致延迟还款学生的借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4.贷款协议诸多陷阱:以专业术语和法律条文隐瞒高利息等霸王条款;5.部分平台要求贷款前先交押金,后却再无下文;或者收取高额“咨询费”、手续费;6.部分学生以个人名义为第三方贷款提供担保,当第三方不能如期偿还,借贷公司直接要求学生承担费用。

如何防范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1.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合理、适度、理性消费;不追求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物质享受,尽量不要在网络借款平台和分期购物平台借款和购物;2.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切勿将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借给他人借款或购物;3.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当有危险或者被不法分子威胁时,学会用正当手段或者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及时向家长、老师求助,不要因为害怕被批评则酿成大错;4.当发现其他同学有异常消费行为时,及时提醒,必要时报告辅导员或学院安保处;5.培养节俭自立意识,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财富,不要参以“兼职”为名的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宣传活动。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火热,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分期贷款平台近两年悄然“走红”,并迅速进袭高校校园。

据了解,不少大学生都会选择网络贷款,分期买手机和电脑等高科技产品。

由于网络购物的便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都是从网购来的。

由于生活费有限,大宗商品大家本来无力购买,但这两年,随着网络分期贷款平台的出现,部分大学生开始通过网贷的方式,提前消费,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形形色色的网贷平台,无需担保,只需动动手指,填写资料,就可以分期消费、贷款,对囊中羞涩的大学生们而言,显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部分大学生爱攀比,这就造成非理性消费、还款能力追不上透支速度、以贷还贷等现象时有发生。

我就有收到过一个网贷的平台发来的催款信息,借款人正是我带的林某学生,该生把我的名字和电话作为联系人登记进去,催款时把信息发到我的手机上。

面对“校园贷”,首先大学生要自律,并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金融知识,学会理性消费。

当然高校也可以通过开设一些金融课程,使大学生尽量远离高利贷产品特别是违约后惩罚力度特别大的网贷平台。

“校园贷”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最迅猛的产品之一。

随着各高校相继开学,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加大校园业务力度。

部分不良网贷平台通过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甚至为此背上高利贷。

为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11月3日下午四点,由张雷书记召开了一场精彩的校园贷讲座,参加人员包括学生处赵磊老师,辅导员常莎老师和XX级全体学生。

张雷书记首先详细的讲解了校园贷的由来,提高学生们对校园贷的认识,并举出了有关校园贷受骗的多个实例,强调了校园贷的风险:费率不透明、授信额度过高、风控不严、催收方式野蛮等,在便捷、低门槛背后,校园贷款存在的问题,正日渐凸显,且开始以极端个例提醒风险所在。

他反复提醒学生们一定要有自我防范意识。

接着,为我们解释了校园贷的类型,以及了解到了学校对于校园贷安全的重视、成效及体会等。

最后,张雷书记倡导同学们在大学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消费,做到俭以养德。

最新评论戴文亚发表于XX-06-17 3月9号,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欠下60多万校园网贷无力偿还,在青岛跳楼自杀。

郑某XX年初沉迷网络赌球,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冒用28为同学之名在十多家校园贷款平台借贷赌球,最终欠下巨款,压垮了这个21岁的年轻生命。

选择了跳楼自杀。

网络上对这件事议论不断,痛斥校园网贷为“夺命魔窟”。

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

我从自己出发反思得出一下四点。

第一,永远不要碰赌博,不要成为一个赌徒。

郑某就是沉迷于网络赌球,越陷越深,被贪婪冲昏头脑失去理智。

然后想尽办法弄钱。

赌徒身边总是围绕高利贷,赌徒也最容易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我身边就有不少人因为赌博深陷财务困境,家庭孩子都不管不顾了。

网上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除了传统的以彩票,足球,扑克,麻将为载体的赌博。

我认为一切靠运气,做事没有准则,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只能祈祷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的都是赌博。

这其中包括纠缠破裂的感情不愿意放手,企图让对方回心转意;盲目投资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又不去学习。

第二,思考我为什么要借贷如果你个人借债,要确保数额很小;如果你借大额债务要确保有人替你支付。

——摘自《富爸爸财富自由之路》我个人的理解借贷分为两种一种用于消费,也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消费贷款,包括信用卡,白条,花呗等。

这样的贷款金额一定要控制在最低,否则你就会被大量的账单压的喘不过气,沦为替别人打工的命运。

这里推荐《小狗钱钱》共勉;另一种大额贷款,我把它称之为投资贷款,就是这笔钱可以替你产生稳定的可靠的(而不是偶然性的,可能性的)的收益。

比如贷款买房,又把房子出租,用租金支付房贷。

不过投资有风险,借贷投资风险更大,这就需要精明的头脑和理智的分析了。

第三,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郑某的28个同学受害的原因就有对个人信息的忽视。

所以不要轻易借出自己的身份证,驾驶证,信用卡等;不要盲目的在自己不了解的合同、文件上签字。

第四,不要有托付心态。

婚恋专家李中莹认为对婚姻关系最具杀伤力的心理模式就是“托付心态”。

“托付”就是把照顾自己的责任,交给另一个人。

这是注定会有悲惨结果的心态。

其实托付心态,不仅在婚姻中,在平常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把自己托付给学校,专业,专家,社会制度,政府国家等等。

每当有问题出现都是他们的不对,而自己则无能为力,开始抱怨。

网上出现的抨击网贷不规范,学校没有尽责,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都有这种心理存在。

实际上,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已经颠覆许多传统模式,我们必须随外界变化做出自己的调整,而不能依靠过期的承诺。

科技越先进,经济越发达,需要思考的东西越多。

让我们以此事为戒吧。

谭纯艳发表于XX-06-17 5月12日,媒体消息:南昌一大学生因“校园贷”欠钱遭非法拘禁。

5月9日,长沙火车站,一大学生手拿一叠银行流水账单陷入沉思。

过去半年间,他向20余家网络借贷平台和私人借贷公司借款10余万元,家里已无力偿还,他频繁收到威胁短信。

3月,因为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从金融平台获得贷款因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

校园贷.近期一次次成为轰动校园及社会舆论的话题之一。

XX年银监会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

各大商业银行随后停止针对大学生发放信用卡,这给予了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成长土壤。

随后一大批类似于爱学贷、分期乐、趣分期、人人分期、名校贷、拍拍贷、么么贷这类平台的身影。

主要以大学生客户群为主,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贷款或小额现金贷款,收取分期手续费或利息盈利。

校园贷伴随互联网金融开始成长于XX年,真正开始发展是在XX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校园里关于“校园贷”的广告铺天盖地。

校园贷,经过疯狂成长之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原因不一而足,监管的缺失、学生的自我认知不足是客观存在的。

但从行业内部看,互联网金融的各大平台对于这个市场也的确存在误判,对这个群体消费心理的也有不理解。

从自身去找到原因,也许可以避免一系列的负面事件发生。

各类五花八门面向大学生的网络贷款平台以及校园分期购物平台,诱使很多大学生跃跃欲试。

然而,“免息”、“低息”、“折扣”的馅饼背后,往往藏着陷阱和“坑”。

有关专家总结了校园贷的各种“坑”。

第一个“坑”,费率不明。

银率网分析师李先瑞认为,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出于抢占市场和竞争的需要,会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标准、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

第二个“坑”,贷款门槛低、审核不严。

银率网分析师表示,不考虑学生的还款能力、来源,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三个“坑”,不文明的催收手段,给借款学生造成极大心理压力。

很多校园贷平台普遍存在不文明的催收手段,比如“关系催收”,学生借款时被要求填写数名同学、朋友或亲属的真实联系方式,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平台就会把其逾期信息告知该学生的关系圈,严重干扰和伤害了借款学生。

第四个“坑”,风险难控,易将风险转嫁给家庭。

大学生有旺盛的消费欲,但是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其还款来源往往来自于家庭。

第五个“坑”,校园代理人无资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