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构建与评价
作者:李超闫葳刘宝学
来源:《中国市场》2012年第41期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鲜蔬菜的多样性、安全性要求逐渐提高,生鲜蔬菜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更加凸显了蔬菜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构建健全的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并进行科学评价,能有效解决我国蔬菜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降低损耗。
[关键词]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构建;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27-02
1 生鲜蔬菜物流系统现状分析
由于生鲜蔬菜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受气候条件影响大等特点,蔬菜本身又有易腐性,对生鲜蔬菜的运输、储存、销售等物流过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但是我国蔬菜流通领域建设速度相对较慢,蔬菜的季节性生产特点导致一定时期内蔬菜产品结构趋同。
部分地区季节性蔬菜生产相对过剩,积压难卖,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据统计资料表明,2012年我国农户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15%~20%和20%~25%,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
我国蔬菜市场主要由分散的农户进行种植生产,缺乏系统化组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蔬菜商贩各自独立进入市场,应对市场变化的难度较大,抗风险能力差。
在流通环节,我国农产品整体物流管理水平较低,生鲜蔬菜同样也不例外,蔬菜的采后处理,流通中的保障措施不到位,导致蔬菜物流过程中损耗巨大。
2 构建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
2. 1 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冷链物流结构(对称型)
2. 2 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冷链物流结构(I型)
2. 3 以超市为主导的冷链物流结构(T型)
2. 4 以蔬菜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冷链物流结构(H型)
3 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的综合评价
3. 1 评价原则和方法
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的适宜性评价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采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
3. 2 评价过程
(1)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要进行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的综合评价,必须先明确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的绩效关注点,以此来确定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如图5所示)。
图5 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模型设计。
求出一级指标体系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求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通过与一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进行加权,可求得级要素相对准则层的综合重要度,见表1。
3. 3 评价结果
为保证评价的公平合理,分别选择蔬菜企业、超市职员、物流公司人员、批发市场商贩等生鲜蔬菜供销运从业人员和冷链物流研究人员对每项模式针对各个指标进行打分,将各模式分数进行统计计算,得到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
4 结论
(1)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以蔬菜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生鲜蔬菜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将是蔬菜冷链物流的发展方向。
以蔬菜龙头企业为主体,在顾客满意水平、组织与制度、物流流程三个方面具有优势。
蔬菜龙头企业虽然目前在我国的数量还不多,但从长远来看,大规模基地化企业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经营包括蔬菜经营的趋势。
(2)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和以超市为主导的冷链物流结构是紧随其后相差不大的两种模式。
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一体化物流服务提供商,凭借其在物流领域里的天然优势,第三方物流运作在运输成本和管理费用上必然优于其他模式。
但冷链物流属于专业物流,需要专业的设施设备较多,必然先伴随大成本的设施设备投资,这对目前国内尚不成熟的第三方物流来说,恐怕是难以承受的。
(3)批发市场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各地的生鲜蔬菜主要流通场所,批发市场上参与主体包括散户、蔬菜基地、农合组织、贩销商、消费者等,由于主体复杂,组织化程度低,使供应链上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化建设有困难,因此以目前状况看,不适合作为生鲜蔬菜冷链物流运作的主体。
但其在我国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几乎在各地尤其是中小城市活跃发展、网点布局及市场基础方面也有一定优势,若要发展以批发市场为运作主体的冷链物流,则需要政府更多加强
批发市场的集约化、统一化管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来源于河北省商业经济学会课题《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构建研究》,课题编号HBSJ 201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