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管理部技术管理措施
运行〔2015〕011号
机组启、停节能优化措施
为了积极开展“节能双提升”工作,进一步适应电力发展的形势,按照“完善节能管理工作”的工作要求,通过优化机组启、停方案,从而优化启、停操作,降低发电成本,实现全厂机组的整体经济运行,提高我厂整体经济效益,特制订本方案。
一、机组启、停操作原则
1、服从电网调度机构的指令,满足调度负荷曲线和机组性能、辅助服务要求。
2、充分考虑到各台机组的实际情况,按机组性能合理操作,不超参数、不牺牲机组和公用系统运行安全性,确保机组安全启、停。
3、服从值长调度,值长对各专业之间的操作必须有一个超前意识,有一个时间的估算。
在上一步操作即将完成之际进行下一项操作,减少相互等工况的过程,延长启动时间也就增加能量的消耗。
二、机组启、停节能操作措施
锅炉方面
1、锅炉启动时,采用等离子点火系统。
在锅炉启动前应检查等离子点火系统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及时消除缺陷,保证点火时正常使用。
2、控制好锅炉进水时间与速度,与汽机除氧器加热协调进行,控制进水温度与汽包壁温差不大于40℃,上水完毕后,投入锅炉底部加热系统,逐步提高汽包壁温≥100℃后即进行点火,减少锅炉为提高给水温度而消耗的燃料量。
3、省煤器再循环门在锅炉进水时应关闭,点火前再打开,以利于对汽包金属的加热。
4、控制好风烟系统启动时间,炉膛吹扫后即进行点火。
风机启动前,必须使各项工作都具备点火要求,吹扫条件满足。
锅炉启动初期可采用单风机启动,即先启动一组吸、送风机进行点火,待并网前再并另一组吸、送风机,以降低启动时风机电耗。
5、启动中总风量选择必须即安全又经济,最好控制在40%总风量左右,低了会造成未完全燃烧,在尾部烟道死角沉积,高了造成送吸风电量的浪费,并且降低炉膛温度影响着火效果,同时增加排烟损失。
6、锅炉启动时采用电泵启动,待负荷达80MW时暖泵,负荷大于120MW 切换炉水泵运行,降低炉水泵电耗。
7、上水水位适当放低,避免点火后汽水膨胀引起水位高而放水。
8、启动中应合理地使用各种旁路,旁路实际上是一种利用一定的能量损失来满足启动参数要求的方法,应将这种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10、启动过程中按规程规定升温升压速度达上限,从而保证主,再热蒸汽参数尽快符合冲转条件,根据汽机冲转参数要求合理调整5%旁路疏水开度,减少工质排放损失。
11、发电机并网后锅炉应及时关闭5%旁路及以减少工质排放造成的补水和热能损失。
12、停炉后留一组风机吹扫完成后及时停用吸、送风机。
14、停炉后保持一台水泵运行,至炉水温度低于150℃,及时停用水泵。
15、停炉后将汽包上水至最高水位,及时联系汽机停用给水泵。
16、如无检修要求,锅炉无须开吸风机强制通风,应采用自然通风。
17、停炉吹扫后及时关闭各风机进出口挡板。
辅机油泵运行二小时轴承温度无异常后应及时停用。
18、停炉后电除尘高、低压柜应按规定及时停用。
19、当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温降到100℃以下,停止预热器运行。
汽机方面
1、机组启动时尽可能采用电动给水泵供锅炉上水的方式,100MW负荷以上时切换至汽泵供水。
2、尽量推迟凝泵启动时间,尽可能使用凝泵变频,控制凝水压力,减小凝泵电耗。
4、及时投入除氧器辅汽加热,保证锅炉点火前炉侧给水温>100℃,减少锅炉启动中燃煤的使用。
5、凝汽器抽真空时启动1台真空泵,减少真空泵电耗。
6、根据缸温及炉侧主参数情况控制好高低旁路开度,配合锅炉调整,使主、再汽温参数尽早同时达冲转要求。
7、控制好凝汽器真空,提高暖机效果,缩短启动时间。
8、控制好除氧器,凝器水位,避免水位高放水。
9、根据二台机组总负荷及循环水温度情况合理调整循门开度、启停循泵,合理调度循泵的运行方式。
10、采用定负荷投入高加,随机投入低加的方式,提高回热循环效率。
加热器
疏水水质合格及早回收,减少排放损失。
11、机组启、停过程中,当系统管道暖管结束,应及时关闭相关疏水门,减少汽、水及热量损失。
12、机组停用应尽量采用滑停方式。
13、停机后EH油泵运行2小时后及时停用。
14、在机组停用发电机定子冷却水反冲洗后可停用定冷泵。
15、高、中压内缸内壁温度150℃以下时停用主机盘车,顶轴油泵,主机交流润滑油泵。
16、闭冷水系统用户不用或切换后,及时停用闭冷泵。
电气方面
并网前电气应将机、变系统转为热备用,除主开关两侧闸刀未合外其他一切就绪,待汽轮机升至全速时机查无异常则合闸刀并网。
因为此阶段是一个暂态的平衡,稍一拖延将会造成参数异常或波动,所以一旦达到并网条件应尽量缩短时间马上并网。
化学方面
化学应根据机组启动所需储有足够的除盐水,防止启动中水量不够或水质不合格而等待制水。
在机组启动过程中加强水质监视,在保证水质前提下尽量减少排污量。
除灰脱硫方面
加强和机组启、停时的联系,控制好循环浆泵、增压风机及其它辅机启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运行管理部
2015年0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