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秘方求真(程爵棠)皮肤病中医临床秘方

秘方求真(程爵棠)皮肤病中医临床秘方

皮肤病中医临床秘方一、治紫癜(肌衄)秘方(11首)1.1消风宁络饮【来源】曹向平,《名医秘方汇萃》【组成】炒防风10克,炙黄芪15克,炒赤芍10克,大生地15克,炒丹皮10克,牛角腮5克,生槐花15克,炙甘草5克,红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一般服用15剂即可。

如反复发作者则须连进本方30剂。

【功用】消风凉血,散瘀宁络,佐调卫气。

【方解】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壁而发生出血症状。

本病多由细菌(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等所致,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尤以儿童居多,中医属血证发斑范畴,称之为“肌衄”。

谬仲淳论血证要诀指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实寓血活瘀化之深意。

本方之目的为消风凉血,散瘀宁络并举,辅以调整卫气,使其风祛瘀散络宁,血循常道而自止。

方中防风为祛风主要药,可祛头面及周身之风邪;生槐花功能凉血,祛血中之风热,两药相伍,共奏消风宁络之功,赤芍为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佳品;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丹皮功专散瘀;牛角腮为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皮角髓,味苦性温,为止血祛瘀之品,疗血证之要药,上药相伍,共奏凉血散瘀之功,黄芪、炙甘草、红枣和营血,配防风更益卫气。

【主治】肌衄(过敏性紫癜)。

【加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血溢论》中所论的“血溢”,“血随经络虚处著溢,自皮孔出”,当系本病。

是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而出现青紫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特征的病证。

使用本方时,若伴有明显腹痛者,去赤芍改白芍1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一般服用18剂后可愈。

【附记】①本方适用于单纯型“肌衄”,证,是曹氏数十年临证中治过敏性紫癜之经验方,有较好之疗效。

②服药期间忌海鲜,辛辣食物。

(3)若并发肾小球肾炎者,当视具体证候按肾炎辨治。

1.2脱敏消癜汤【来源】冉雪蜂,《冉氏经验方》【组成】艾叶、乌梅、阿胶(烊化)、金银花、槐花米各9克,大枣50克,甘草9克,生大黄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养气止血,清热解毒,脱敏。

【方解】方中乌梅为脱敏要药;大枣补气养血;胶艾止血;当归养血活血;金银花,槐花米、甘草清热解毒;生大黄泻热毒,行瘀血。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止血,清热解毒,脱敏之功。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出现全身反应,发热者,加生地15克,连翘、丹皮、紫草各9克;出现肠胃道反应,脐周下腹部疼痛者,加厚朴,枳壳,川楝子,黄柏各9克,大黄用量增至6~9克;出现风湿性反应,关节疼痛明显、膝、踝、腕等处关节肿胀并有浆液性渗出,体温升高,行动困难者,加汉防己,秦艽,牛膝、鸡血藤,柴胡各9克;出现肾脏病变,水肿,少尿或出现蛋白尿、血尿或管型时,生大黄用量加至6~9克,黄芪、滑石各15克,猪苓、泽泻、车前子各9克;出现神经系统病变,惊厥者,加水牛角50克,僵蚕,钩藤,天竹黄各9克,出现瘫痪等,加马钱子0.3克(研末冲服)。

【疗效】多年用于临床,若随证加减得当,疗效颇著。

1.3滋阴降火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生地30克,丹皮10克,鲜茅根30克,知母、黄柏、栀子炭各10克,仙鹤草、大青叶各15克,茜草12克,大蓟、小蓟各12克,广角1.5克(研末冲服)【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解】多因热入血分,血热外溢所致。

方中生地、丹皮凉血热而滋阴;大青叶清热解毒而消紫癜;茅根,大小蓟,仙鹤草凉血止血;栀子炭,知母,黄柏清热泻火;茜草清血热兼能化瘀生新,俾止中有散,则出血点易于吸收也。

滋阴即能清热,凉血即能止血,故用之每奏佳效。

【主治】过敏性紫癜。

出血点鲜红或紫红,面红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滑数。

【加减】如大便潜血,加海螵蛸13克,五倍子10克,三七(研冲)、白芨(研冲)各3克。

【疗效】临床屡试屡验,效果颇佳。

1.4补气凉血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黄芪、党参、鱼鳔胶(炒珠)各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鲜茅根30克,大小蓟各15克,茜草12克,仙鹤草15克,龟胶、阿胶各10克(均烊化)【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摄血,凉血止血。

【方解】气虚者,脾气虚也。

脾虚不能统血,则血不能归经而外溢,故出血点遍于全身。

虽为气虚,亦有火热寓于其中,故本病以气虚不摄血为本,血热妄行为标。

治当标本兼顾,或先治其标,后固其本,随机化裁、灵活运用。

故方用党参、黄芪大补元气,摄血以固本;复以生地,丹皮、茅根、大小蓟、仙鹤草、茜草清热凉血止血以治标。

且茜草兼能化瘀生新,俾止中有散。

鱼鳔胶龟胶,阿胶补血止血,且能升血小板。

尤其鱼鳔胶,可使血凝聚,不疏散。

多年来临床实践,鱼鳔胶配何首乌、枸杞子升血小板极佳。

其用法为先将鱼鳔胶用滑石粉炒成珠,再与诸药同煎、或将鱼鳔胶用香油炸单吃,但必须嚼烂而后咽之。

【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出血点遍于全身皮肤,黏膜,内脏,或齿龈出血,大便潜血,血热者,其色鲜红,或瘀斑、瘀点,脉滑数;气虚者,其色暗淡,肤色苍白,心慌气短,精神萎靡,舌淡苔白。

【加减】心慌,加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大便潜血,加用“滋阴降火汤”。

气虚甚者,重用益气之品;血热甚者,重用凉血之药。

【疗效】临床应用,效果颇捷。

1.5青紫汤【来源】王鹏飞,《中医杂志》(5)1990年【组成】青黛3克,紫草、白芨各9克,乳香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

【方解】肺主气,合皮毛。

本病发病以秋季为多,盖秋季气燥,燥邪犯肺,易伤阴动血,伤及皮毛,故成皮肤紫癜。

多因邪热伤于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经脉,致热入血分而逆乱,血不循经,外溢脉道所致。

其治着眼于热、血、肺、肾,以清热凉血为主,早期清肺透邪,晚期,治肾护阴。

方用青黛清五脏之热、平肝凉血;紫草凉血,走皮肤,透邪于外,与青黛相伍,清透内外而宁血;白芨苦甘涩凉、入肺肾,苦凉清肺治其本,甘缓止痛,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治疗腹痛及胃肠出血,涩则收敛止血治其急;入肾经兼以治肾护阴。

乳香活血通络,一去凉血之弊,一为新血开道。

四药合用,妄行之血可宁,越府之血可归,热去血平,其病自愈,且适用于各型紫癜。

疗效较佳。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单纯皮肤型:若皮疹颗粒小而稀疏,伴有表证者,加金银花9克,板蓝根12克,白芷6克,焦山栀9克;若紫癜量多呈片状、伴气营热证者、去乳香、加寒水石15克,丹皮9克,犀角粉0.5克(冲)、元参9克,生地12克;皮肤关节型,加钩藤、木瓜、威灵仙各6克,金银花藤12克;腹型:大便下血、色鲜红、伴肛门灼热、大便不爽者,加地榆10克,白头翁6克,黄连4克,赤小豆30克;大便色黑呈柏油样,紫癜色淡者,加伏龙肝15克,干姜5克,阿胶珠9克,黄芪15克,黄精9克;腹部窜痛、攻冲起块者,加芍药15克,甘草6克,元胡9克,沉香末0.5克(冲)、凤尾草、倒扣草各9克;紫癜肾病,加益母草15克,凤尾草10克,倒扣草9克,泽兰15克,泽泻30克,生山楂、山药各15克,生地12克。

【疗效】李素亭等报道:临床治疗200例,其中皮肤关节型59例、单纯皮肤型40例、混合型45例,肾型36例、腹型20例。

结果痊愈128例、好转6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7%,治愈率为64%。

1.6清荣饮【来源】王祉然,《中医杂志》(12)1987年【组成】槐花25克,生地榆15克,白茅根20克,白芍、玄参各15克,金银花、生地各20克,大枣20枚,鸡内金15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

每日1剂,二汁混合,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清热凉血、滋阴补虚。

【方解】过敏性紫癜、中医称“紫斑”,或称肌衄或葡萄疫者。

紫癜病发于营血,显于皮肤,但病变却在胃腑,《医学入门》说:“乃胃虚火游于外。

”《外科正宗》言其为“邪毒传胃”。

胃浊不降、虚火内生、血热妄行、故发紫斑。

清其血热为当务之急,故方用槐花、生地榆、白茅根、生地、玄参、白芍、金银花为一派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之品,为血证通用之品。

惟大枣、鸡内金、炒三仙(山楂、神曲、麦芽)为其独到用药、为治本而设,有见血休治血之妙。

大枣用量多达20枚,取其和胃润营之功,为方中举足轻重之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枣煎剂可增加动物的血清总蛋白和血蛋白;鸡内金、炒三仙一可化胃浊以降虚火,二可防大枣甘温壅滞之弊,其配伍精当,为方中所不可缺少。

另过敏性紫癜,临床辨证分型一般有血热妄行、阴虚火旺和气不摄血三种,本方既能清热凉血,又可滋阴补虚,故可作为治疗过敏性紫癜的通治验方使用,且每获良效。

【主治】过敏性紫癜。

证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常伴有鼻衄、齿衄及月经过多,或有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

【疗效】临床屡用屡验,效果甚著。

曾临床验证数例,均获痊愈。

1.7茜草汤【来源】宋廷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茜草根30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丹皮、阿胶、白芍、黄芩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解】本病多由外邪乘虚入侵,酿成热毒,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渗于脉外,见于肌肤所致。

方中重用生地、茜草根、玄参清热凉血;白芍和营清热;丹皮凉血散瘀;黄芩、甘草清热凉血解毒;阿胶养阴止血补血、滋补肝肾。

诸药配合,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

黄芩还具有轻度扩张血管作用,可减轻血管反应。

【主治】过敏性紫癜。

【加减】兼有热象者,加大青叶;腹痛便血者,加地榆炭、炒枳壳、木香、白芨;血尿者,加车前草、萹蓄、茅根。

【疗效】治疗60例,全部治愈。

其中2天后紫癜即见消退,腹痛、便血症状减轻,6~10天紫癜全部消退,治愈者54例(占90%),11~15天治愈者3例、16~20天治愈者3例。

平均治愈时间为9.5天。

1.8黄芪二活汤【来源】舒义,《新中医》(5)1988年【组成】黄芪50克,羌活、独活、荆芥、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藁本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疏风宁血、益气固表。

【方解】卫阳不固,风邪外袭,扰动营阴,致阴血溢于脉外,则紫癜作矣。

本方由羌活胜湿汤化裁而成。

方中重用黄芪旨在扶正驱邪,尤其补气固表,以御邪侵而防复发。

配以羌活、荆芥、独活、防风、蔓荆子、藁本祛风胜湿以疏风安血和营;川芎活血,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

尤其方中荆芥能除血中风邪,使邪去正安、血不妄行。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宁血、益气固表之功。

用于风扰血溢之证(过敏性紫癜),疗效颇佳。

【主治】过敏性紫癜并发肾小球肾炎。

【加减】风胜阻于经络、关节肿痛者,加细辛、桂枝;风扰胃肠、腹痛、恶心、呕吐,加白芍、法半夏;有热象者,加蝉蜕。

【疗效】治疗14例,均获痊愈。

即紫癜全部吸收、伴发之腹痛、呕吐、或关节肿痛、风疹亦全部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