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作者: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国犹太人,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等,他的作品以记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而著名。
在该作品中,弗洛姆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爱,他赞成马克思的爱的理论,同时分析了弗洛伊德主义,并提出爱是艺术,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去爱别人和获得别人的爱。
学习爱的艺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并总结失败经验,从而获得成功。
弗洛姆在这部作品中反复强调,对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的真正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这是一本从科学和精神分析学角度谈爱的伦理著作,整篇来看难免会有些枯燥,然而其中的经典语录盛若繁星。
书中有这么一句“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人,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这一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爱与被爱的思考和看法,爱和需要在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一个人在受到别人的帮助后一般都会对帮助自己的人产生好感,而在人尚未成熟、不知爱为何物是,很容易把这种好感臆想为爱,进而产生更多的好感,虽说这样发展下去确实有可能产生真正的爱(事实也大多如此),但毫无疑问的是收到帮助时产生的好感与爱是两码事,它只是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愉悦感,因为这种愉悦感的与帮助他的人有很大牵连,所以也会对帮助他的人产生好感。
然而,因为这种好感一开始是建立在帮助与受助,也就是给予和索取的基础上的,所以如果在日后的发展中人们不注意这点,可能给予的一方会因原本受助的一方会过分索取不满,受助的一方可能会因给予的一方某次的不给予而不满,进而导致情感出现裂隙,甚至破裂。
然而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只是一开始的关系建立在了错误的基础上,而且后来也没有纠正,就像做菜,食材、烹饪操作、酱料搭配都没有问题,可惜的是用错了锅,无法得到美味的菜肴。
上述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一部分人仅仅把爱情当做从对方身上得到某些
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没有意识到爱情的真正作用:“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虚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一个人不应该因为能从他身上得到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那只会让人变得肤浅,爱是给予这句话其实很对,只要双方都互相爱着彼此,就不会有因给予得不到回报而产生心理失衡进而导致感情破裂,反而会促进双方的发展,拥有更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