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经济特区与开发区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特区与开发区的发展趋势

收集精品文档============================= =================================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 ==========================================区14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3个。

再加上属于国家批准的开发区,共有各类开发区200多家。

这些经济特殊型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具体来说,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5个经济特区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是目前中国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

截至200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利用外资999.32亿美元,约占我国累计使用外资额的16%。

200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达130.22亿美元,约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21.6%;这些开发区的工业项目一半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

此外,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区域。

截至2005年,世界500强公司在区内投资兴办项目达1308个[1]。

第二,经济特区和开发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已成为全国产出最高、拉动力最强、示范效应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对本地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济特区和开发区是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2005年,我国GDP的68%和外贸出口的87%来自各级各类开发区。

54个国家级==============================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 ==========================================开发区在不到全国总面积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4.49%的地区生产总值和7.85%的工业增加值[1]。

以浙江省为例,2005年,浙江省的开发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4以上,出口额占近1/3,直接利用外资额占全省一半以上,浙江省的开发区仅占全省陆域面积的2%[2]。

第三,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我国区域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基地。

我国经济特区和国家级开发区引进外资项目基本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这些特殊型经济地区已经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制造基地和传统工业的嫁接改造基地。

以苏州工业园为例,目前,该园区是国内最大的新一代液晶显示器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集成电路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2006年,该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8.4%[3]。

据商务部统计,到2005年,国家级开发区内高新企业达到3205个,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0860.9亿元,占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46.46%。

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0887.55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7.0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774.3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额的68.04%。

此外,国家级开发区还设有653家研发中心,并建成370万平方米的创业投资服务中心[1]。

就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出来说,国家级开发区与国家级高新区之间的差别很小。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第四,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发展主要是以工业项目为主导的,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可以带动一批新兴城市和新城区的迅速崛起。

许多城市通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建设起一个个现代化城市新功能区,通过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业也是我国农村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通过建设经济开发区也是加快我国农村地区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二、入世后我国经济特区与开发区面临的机遇与问题20多年来,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为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而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如何认识开发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开发区由“政策优惠型”向“自主发展型”转变,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都是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目前对于经济特区和开发区来说,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优势逐渐弱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特区实行的优惠政策的优势已不明显,开始进入创造和发挥自身优势的阶段。

政府赋予开发区的税收、土地、投资等优惠政策将与非开发区趋于一致,==============================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开发区不能再握有异于非开发区的特权和优惠。

由于开发区在创立之初,形成了对优惠政策依赖程度大,适应市场能力不强,而目前特殊的优惠性政策已逐渐淡化,一些地方的开发区仍寄希望于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靠更优惠的政策来招徕外商,甚至于采取免费提供土地、无限期延长税收优惠等不良做法,进行恶性竞争。

这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4];二是用地紧张问题。

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保护政策日趋严格,加大了对新增建设用地的控制力度,对于抑制各地开发区的泛滥,规范开发区的健康发展,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起到了明显作用。

国家级开发区,必须从规模型扩展逐步走向内涵型增长。

此外,用地紧张也是许多外资和民营企业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开发区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商务部统计,至2005年底,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规划用地面积841.72平方公里,已完成规划内工业用地面积591.82平方公里,占全部规划面积的70%[1]。

其中,东中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规划土地所剩无几,只有西部开发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目前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开发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挖掘现有土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三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我国50%的国家级开发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该地区也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区域。

2005年,东部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09.26亿美元,占83.9%;中部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5.43亿美元,占11.85%;而西部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5.53亿美元,仅占4.25%[1]。

从各个开发区的情况来看,苏州工业园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位于全国各开发区的首位,为15.81亿美元,约占54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12.14%[3]。

而青岛、天津和武汉开发区则分别排在实际利用外资额的第二、三和四位。

因此,从实际利用外资的总体情况来看,苏州工业园区和东部地区位居全国三大区之首,其次是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整体状况与东部地区相差甚远。

此外,从不同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也可以看出三大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

2005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9.74亿元,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27.77亿元,每平方公里出口额1.35亿美元。

其中,东部地区开发区这四项统计数据分别为10.45亿元、30.77亿元、1.72亿美元;中部地区分别为11.24亿元、29.09亿元、1.06亿美元;而西部地区分别为4.42亿元、9.6亿元、0.24亿美元[1],远低于东部、中部地区及全国的平均水平。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四是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我国目前除了东部地区的一些开发区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较高以外,其他开发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雷同、技术水平较低、项目规模偏小的问题。

据报道,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率高达70%。

如在现有的长三角15城市中,有11座城市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8座城市选择石化,12座城市选择通信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5]。

大量同类产业的聚集和重复建设不仅造成各种资源的紧张和浪费,也造成各开发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因而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而大量同类产品的出口,又易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或遭遇贸易壁垒。

因此,各国家级开发区应结合本地的优势和特点引进外资项目,避免大量重复引进。

此外,我国许多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区内企业之间缺乏协作配套能力,许多企业纯属三来一补的加工出口、加工配套型,没有与当地的企业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链。

五是开发区过多过滥、资源浪费的问题依然存在。

1994年以来,国家陆续对全国各类开发区进行整顿和清理,关闭了一批不合格的开发区,并加强了对今后新设立开发区的审批。

在2003年到2004年的清理整顿中,全国的开发区数量由6866个减少到2053个,规划面积由3.86万平方公里压缩到1.37万平==============================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方公里。

开发区核减数量占原有开发区总数的70.1%;压缩的规划面积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5%。

但是,各地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仍然采取各种方式在沿高速路两侧、市区边缘、原有的开发区内部等地段设立名目繁多的各类开发区[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