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03.080A 01SZ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标准SZ/T 1.5—XXXX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5部分:工业分包(草稿)201X-XX-XX 发布 201X-XX-XX 实施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发布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服务内容5基本要求6工作程序前言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科技界与企业界的桥梁,是政府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助手,是培育企业创新和创业人才的摇篮,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智囊团和技术后盾;其基本功能是:集成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全程、综合服务。
发挥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的资源优势,帮助中国企业学习、借鉴全球工业分包及供应链网络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进一步提升中国中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整体地位,使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多的赢利机会。
同时,随着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这种新的合作模式的建立,形成新的服务理念与业务模式,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
SZ/T 1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分为五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信息与信息化——第3部分:咨询——第4部分:培训——第5部分:工业分包本部分为第5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雪李勤潘凤湖李晶莹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5部分:工业分包1 范围SZ/T 1的本部分规定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分包服务的内容、基本要求和工作程序。
SZ/T 1的本部分适用于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业分包服务。
其他机构开展类似服务时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Z/T 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Z/T 1.1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1部分:总则SZ/T 1.2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2部分:信息与信息化SZ/T 1.3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3部分:咨询SZ/T 1.4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4部分:培训3 术语和定义SZ/T 1.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工业分包 Industrial Subcontracting采购商(发包商)将部分产品、零部件乃至原材料等的生产或采购任务交由供应商(分包商)完成,并在供应商所完成的任务基础上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3.2产量导向型分包 capacity subcontracting当发包商不能及时完成某项生产任务定单时,将超出自己生产能力的工作量部分委托给其他分包商完成的分包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发包商和分包商之间一般为水平分工。
它的特点是周期性和产能转包。
3.3专业导向型分包 specialist subcontracting为了生产出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发包商基于分包商的某项专业优势(技术、设备或人力成本等),为了形成专业化生产,而将生产任务中的某些可独立专业化生产的部分,委托其他分包商完成的分包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发包商和分包商之间一般为垂直型分工。
它的特点是专业性和结构性转包。
4 服务内容4.1 收集、分析、整理本地工业企业在产量和产能方面的各项信息、数据(包括设备状况、技术规格、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空闲产能及产品类型等),并将数据信息规范化整理保存。
4.2 协助企业寻找并确定对口的发包商或采购商,并把分包或采购订单分配给具备条件的本地企业。
4.3 协助企业形成协作系统或产业集群,必要时帮助企业与发包商或采购商进行谈判。
4.4 向有关投资者推荐具有潜力的工业投资项目。
5 基本要求5.1服务机构应有可以满足服务要求的办公设施、通讯网络和必要的工作人员。
5.2负责项目、产业、商务、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应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和经验,必要时应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
5.3 所拥有信息资料应准确、可靠,更新及时。
未经企业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泄露企业数据信息,经授权允许后方可对外发布。
5.4 信息的获得应符合SZ/T 1.2的有关规定,开展相关咨询或培训服务时应符合SZ/T 1.3或SZ/T 1.4的有关规定。
6 工作程序6.1 采购商管理与服务6.1.1通过有关途径持续收集采购商信息,确认其市场发展计划。
6.1.2定期进行联系,证实采购商信息,进行信息交流。
6.1.3对采购商进行初步评估,选择有价值的采购商。
6.1.4在确认采购商需求与合作意向后,交流必要的业务文件,建立工作信任。
6.1.5必要时可与采购商进行面谈或以其他方式进行直接交流。
6.1.6对采购商具体需求进行评估,向采购商推荐合适的企业合作伙伴。
6.2 订单管理6.2.1 订单分析6.2.1.1获取订单后,应对订单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的重点包括:a) 订单信息的完整性;b) 订单的技术条款;c) 订单的商务条款。
6.2.1.2 订单的评估主要依据商务条款、技术条款等。
a) 商务条款主要包括:采购商名称、订单信息提交方式、采购数量、报价方式及时限、交货时间、交货方式、付款方式、产品工装模具费支付方、包装要求等;b) 技术条款方面主要包括:产品名称、产品特性、图纸资料、使用材料及牌号、主要加工工艺、主要加工设备、技术标准和技术条件等。
6.2.2 定单分级可对订单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一般订单可分为产量导向型和专业导向型两类,具体级别的细分和划定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a) A级订单指可以生产且前景良好的订单;b) B级订单指可能生产且前景良好的订单;c) C级订单指可能生产但前景不明确的订单;d) D级订单指具有开发前景的询盘订单;e) E级订单指可能的贸易机会信息。
6.2 供应商管理与服务6.2.1 产能信息调查6.2.1.1 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根据采购商的订单与合作信息,调查了解相关产业基础和发展状况,选择有特色、有比较优势的企业。
6.2.1.2 调查内容调查时应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调查内容包括:a)企业所属行业、主要产品及分类、主要加工设备能力、检测与控制设备;b)企业的主要客户、产品出口情况;c)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商标专利使用、环境污染及治理等情况;d)企业对合作的需求(包括生产、技术、资金、商业等方面);e)企业的成立时间、占地面积、人员结构、生产运转班次等。
6.2.1.3 调查方式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信息搜索或相关机构获取初步信息后,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考察获取相关信息。
6.2.2 跟踪服务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后,应对供应商产能综合能力评估。
必要时应为企业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建议并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
6.3 供需对接6.3.1在确认订单信息完整且可靠时,方可对订单进行发布并进行后续的对接匹配工作。
6.3.2在对接匹配过程中,如供应商的能力不能完全达到采购商的要求,宜给予协助,必要时应请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性支持。
6.4 持续改善项目执行完毕后,征求采购商和供应商的意见,对项目进行总结,并对项目资料存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5部分:工业分包》(草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工作组2010年8月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5部分:工业分包》(草稿)编制说明一、目的意义工业分包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对于促进全球工业资源在技术、成本、人力方面的优化组合发挥着重要性的作用。
国际工业分包公共服务按照非营利的模式运作,可较好促进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并与国际产业供应链对接,其基本作用是搭建一个信息对接交换平台,把发包商的“产品加工订单信息”与供应商的“产能信息”匹配到一起,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信息数据库进行对接,为本地区制造业企业寻求合作的机会。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科技界与企业界的桥梁,是政府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助手,是培育企业创新和创业人才的摇篮,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智囊团和技术后盾;其基本功能是:集成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全程、综合服务。
因此,根据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定位和职能,开展工业分包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的资源优势,帮助中国企业学习、借鉴全球工业分包及供应链网络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进一步提升中国中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整体地位,使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多的赢利机会。
同时,随着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这种新的合作模式的建立,为了更好的规范工业分包服务,形成新的服务理念与业务模式,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制定本标准非常必要。
二、任务来源根据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2010年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安排,由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负责制定该标准。
该标准为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的一部分。
三、编制依据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主要是依据“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以及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1部分:总则”进行编写。
四、主要工作过程工业分包,实际上就是配套协作或分包生产的概念,在一些工业生产甚至其他生产过程中屡见不鲜。
2004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中国展开建立推广国际工业分包中心推进活动,在2005年至2007年间,重庆、北京、上海、西安分别成立国际工业分包中心。
我国政府对工业分包这种企业发展模式和贸易方式非常重视,并将推广国际工业分包项目的行动计划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之中。
早在2006年,国家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等相继组织开展了国际工业分包研究及有关工业分包联盟的建立,探索和研究工业分包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通过对国际工业发展组织的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SPX)模式的研究和介入,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实践,工业分包体系初具规模,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
标准编制组在研究总结我国的工业分包过程以及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国内外资料,经过多次研究探讨,专家咨询等,提出本标准草稿。
五、有关问题的说明1、关于标准名称与范畴该标准的目的是规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如何开展工业分包的公共服务,因此该标准应纳入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标准体系,属于服务业务规范标准的一部分。
另外,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第三方的中介机构的概念开展工业分包的服务工作,而不是工业分包的主体。
按此概念理解,该标准的名称应为“工业分包服务”更为贴切和准确。
但考虑到本标准为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标准体系中“服务业务规范”的一部分,其名称前缀已明确“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所以,建议此标准的名称为“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业务规范第5部分:工业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