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一、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江泽民同志把“创新”提高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美国前总统在国家战略中也明确提出了“创意美国”计划; 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上任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成立“创意产业
小组”,在英国创意产业也早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随之,日本内阁提出了“创意日本”计划,并喊出了“创意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韩国政府也设立了“文化产业局”,并打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国家战略标语”;新加坡更是和中国香港争作“亚洲创意中心”的地位。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经济”,是一种在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强调依靠人的创造力、技巧及天赋,来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形式。
创意产业最初在英国被提出,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英国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2001年,在其所选定的13个创意产业中,就有高达1,125亿英镑的产值,并创造了132万的就业人口。
除了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但都适应了新的发展格局,把握了新的核心要素,建构了新的产业结构的通道。
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 2001年全球创意经济的总产值为212万亿美元, 2005年达到219万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411万亿美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
海峡东岸的台湾在2002年,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列入《挑战2008:台
湾发展重点计划》中,以加速打造台湾迈向绿色硅岛之路,建设台湾成为华人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导者角色。
他们计划在5年内辅导成立50个创意生活产业项目,希望创造出3000亿元新台币的产值,带来十万个就业机会,并带动22. 5
亿元新台币的新投资,使创意产业成为继高科技产业之后另一个迅速发展的核心产业。
上海是我国大陆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市GDP的7. 5%。
上海已经开创了一个新型的充满无穷潜力
的新产业。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集文化、科技和经济于一身、横向跨越性、高附加值性、知识产权性等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备受各地青睐,而得到迅速地发展。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福建经济发展的理想选择“文化创意产业”一经提出,就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地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制胜法宝。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也已经被经济学界普遍看好,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竞争“软实力”的基础与路径。
福建当前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时期,在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福建要抓住这个机会,打造一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模范省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福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福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自身的必要性和独特的优势。
第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福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不论是从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转变,还是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实践来看,我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有其必然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
2007年的十七大再次重申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转变。
全国各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整合资源加快区域的发展。
虽然福建是最早进行改革开放试点的两个省份之一,但由于当时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我省区域经济发展长时期处在边缘化状态, 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作为海峡西岸主体的福建,面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崛起,更需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经济发展特征与规律,跟上全国发展与转型的步伐,引导我省经济运行质量和产业结构由低水平逐步向较高水平发展。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符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要求。
我省只有积极推进诸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我省经济的整体素质与区域经济竞争力。
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挖掘文化优势资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福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福建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它独特的内涵和韵味。
福建文化是人与自然的契合点。
福建特殊的山海相随的自然环境对该区域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经典地体现着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福建文化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和随之而来的宽容性的特点。
经过漫长的区域历史演进和丰厚的动态积淀,福建已培育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环境。
福建文化绽放光彩,出现诸如闽都三山文化、莆仙妈祖文化、闽南侨乡文化、闽北理学文化、闽东畲族文化、闽西客家文化。
同时,福建还是中国重要的工艺美术大省和戏曲大省。
可以说,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
第三,福建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
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南北分别有有“珠三角”和“长三角”比较成熟的经济区带,更为重要的是与台湾隔海相望。
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先行区和重要通道,也便于借鉴台湾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以及把福建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向台湾以及国外。
第四,福建有着前所未有的政策优势。
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
这个构想也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视察,希望福建紧紧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切实做好“六个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2007年,福建省十
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策略,并明确指出培养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全省建成50个有影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5%,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达到5%。
三、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
福建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优势,但是这种优势集中体现在资源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重要的是对资源的发现、利用和运作推广。
因此,如何有效地把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资源不等于生产力,资源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从拥有文化资源到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经营性文化人才的培养,观念意识与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能否迅速发展壮大,归根结底要靠人才。
坚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着力培育创意、设计、策划、管理等人才,培养能够将创意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我省高校比较少,人才资源优势不明显,在这个方面,我省可以鼓励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在文化创意人才培训领域,福建可以利用台湾的国际化教育环境,建设系统的教材、教具、教程等,台湾或厦门可以成为海峡两岸培训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
加快创意产业发展,还必须把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自主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创设良好的引进人才的机制,让优秀的人才流入福建,促进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有了人才,观念意识与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重要的因素。
只有创新的观念意识与体制机制,才能更好的为人才创造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才能留的住人才。
只有创新的观念意识与体制机制,才能更好地打造文化消费氛围和拓展省内外的文化需求市场。
浙江艺术网在文学书画专业馆举办的一个工笔画展中,福建画家竟然占了一大半。
现场工作人员道出了其中缘由,福建的当代工笔画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的中青年画家,但由于福建书画市场不成熟,这些画家的作品价格还比较低。
因此,要不断地进行观念意识与体制机制的创新,以防止既有的文化资源的流失。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这是历史性的机遇。
我省也抓住这个契机,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培育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这是对这个契机的积极响应。
文化创意产业即将成为福建发展的新一个新亮点。
推动福建又快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