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新技术下的《琵琶行》授课案例

新媒体新技术下的《琵琶行》授课案例

新媒体新技术下的《琵琶行》授课案例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探索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二者的有效性融合,所以,本人不是从理论上去挖掘之,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案例来体现之,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体现它们的融合的:(一)多媒体资源在备课环节中的应用;(二)白板功能在预习与欣赏环节中的应用;(三)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应用;(四)Seewo link与手机希沃授课助手的连接使用使白板授课变得更灵活更方便;(五)利用微视频技术高效完成课后作业讲解。

通过教学案例的实际呈现,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新媒体、新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来。

标签: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教学案例《琵琶行》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时代已经进入全新而开放的时代,进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时代。

作为一名语文科目的教育者,在二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感受着这样的时代对语文教育领域的冲击与开拓,我震撼于这样的时代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是老师通过无休止的讲解来换取学生微薄的不可确定的收获。

而是利用网络上无尽的资源共享,通过音乐、画面、视频等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听觉和老师语言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地了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并助推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最终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同时在不同的新媒体、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的授课与检测手段也变得更丰富、更便捷,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的理解、欣赏、应用和检测都变得更真实、更有效,这就为我们实现“真语文、大语文”教学目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下面我通过《琵琶行》的授课案例来具体陈述我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起来,最终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创新与发展这个教学效果。

一、多媒體资源在备课环节中的应用
当我对《琵琶行》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体悟后,我进入了实践性的备课阶段——
1.首先我在网络和原有的视频库里反复寻找和筛选《琵琶行》的朗诵视频,在选用视频的时候,我既要考虑朗读者的音质与发音效果,又要考虑视频提供的画面与语境相契合性。

经过再三的斟酌选择我找到了自己满意的朗诵视频。

2.接下来,我想到作为以文字来描摹音乐的千古绝唱的《琵琶行》,理应有一首以它为主题的琵琶曲存在,于是我就在百度上输入各种关键词来寻找这样的曲子,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旋律深情而又优美琵琶曲——《琵琶语》。

我反复听,反复感受,总觉得要给学生欣赏这首曲子,没有文字的引导,他们未必能真的理解诗人与琵琶女的那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情感意
蕴,于是我又在视频资源里输入各种关键词寻找与《琵琶语》相契合的歌唱视频,在若干的尝试过后我终于寻找到了由歌唱家吴春燕演唱的《琵琶语》视频,歌词内容是“风儿轻尘烟散去心空镜转眼又是春来时细思忖忽闻琵琶声绵绵思语到天明几番起落动我情诉不尽叹黄昏丝线切切乱我心却欲向天问问询世事苍茫谁注定终难了这浮沉何必问浊酒一杯自天真今续断弦轻拨弄一曲且为梦中人”。

通过歌词与视频的融合欣赏,学生可以直接地领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

3.在准备好《琵琶行》的朗诵视频和音乐歌词视频后,接下来我要准备的当然是关于《琵琶行》的琵琶演奏视频了。

因为有了前两次搜寻的经验,我很快在百度视频里找到了由吴玉霞弹奏的名为《诉》的视频。

4.在備课环节中,我充分应用网络媒体资源,为《琵琶行》的讲授与欣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就将这些资源巧妙融入整体的PPT制作程序中。

二、白板功能在预习与欣赏环节中的应用
1.白板功能在知识学习与识记抽考中的应用
授课的第一环节我利用PPT导入白板的功能,将相关内容导入白板,利用白板内容和学生一起回顾白居易其人其事,利用白板中加粗毛笔的功能用红色给学生在白板演示画面上强调勾画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用的倡导者的相关知识点,以此增加学生的认知意识,同时我利用白板的计时和幕布功能及时抽考学生的记忆效果。

然后应用白板中头像点名的方式抽考了学生的背诵情况。

从上课的一开始我们的课堂就在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上突破了过去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模式,虽然同样是教学中应有的作者简介文学常识识记和诗歌内容背诵环节,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教师教法考法灵活多样,学生学法丰富多彩,老师做的寓教于乐,学生达到寓学于乐,教与学的快乐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拉开了课堂的教学帷幕。

2.白板播放朗诵视频实现视觉与听觉共享应用
进行完课前预习环节后,我们的课堂进入视频欣赏阶段,首先我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欣赏白板中的视频朗读画面。

从视觉和听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味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从感性角度初步欣赏诗歌的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欣赏诗歌画面的唯美意境。

欣赏完白板中显示的第一遍朗诵视频后,我要求学生开始欣赏第二遍,这次我要求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跟着朗诵者去朗诵并用笔在课文中标记好朗诵者声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变化。

从而实现以声带情的教学目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资源有声有色地完成了我们的朗读教学。

达到情感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3.白板中音乐与歌词视频欣赏引导学生体味男女主人公惺惺相惜之情
在学生对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有了一定的感悟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点转到对
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这一发自灵魂的至情之语的理解上,学生将歌词内容和吴春燕老师的深情演唱结合起来真切地体悟出诗人与琵琶女悲苦命运契合与共鸣,将诗中文字转化成同病相怜者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如果我们这堂课的教学没有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它的丰富性与情感体验的深刻性是怎么都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4.学生通过白板观看吴玉霞女士琵琶弹奏《琵琶行》视频
因为学生通过充分的预习和背诵,对诗歌内容已经非常熟悉,学生对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这段话有了字面上的理解,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效果,所以当学生观看琵琶弹奏视频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形象地理解了“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动作情感表述,也深深体悟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曼妙变化,更明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高超的演奏技艺。

也通过弹奏者的神情变化感受到琵琶女“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孤楚与伤悲。

如果没有弹奏视频的辅助,学生无法体味为什么当“四弦一曲如裂帛”后会出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江上情境。

我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止一次讲过《琵琶行》这首诗,在过去的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诗歌所有的魅力都只能通过我的语言文字的分析来实现,尽管丰富多彩,但是与这样的教学效果来媲美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因为当有种种具体可感你的视频来相比,所有的语言都应该退出来,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三、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应用
在整个授课环节,我应用导课设问的方式将问题展示在白板上,学生通过白板清晰明了地阅读这六个问题: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2、用七言如何概况各情节内容?
3、詩歌中描写情感的句子有哪些?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
4、诗歌中共有几次音乐描写?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
5、诗人与琵琶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6、诗人与琵琶女的艺术形象是如何的?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白板提供的六个问题,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这三个环节完成学生翻转学习活动,最后我针对学生对以上几个题的讨论和回答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讲解和总结。

这个阶段,我不是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的方式来分析这些问题,而是将导入白板的PPT内容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了逐层的分析和总结。

学生通过白板的画面简洁明了地对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这鲜明清楚地显现出新媒体新技术在语文授课过程中的优势——直观、丰富、省时……
我利用白板翻页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导课设问中的所有问题。

原来需要两课时来完成的内容现在一节课就完成了,原来花费在写板书的时间现在可以更好地利用在对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上来。

因此,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上课大大提高了授课效率。

四、Seewo link與手机希沃授课助手的连接使用使白板授课变得更灵活更方便
手机希沃授课助手的使用,使教师的授课形式更为自由灵活,教师可以拿着手机在教室四处走动,能非常方便地一边讲课一边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而不是简单地站在讲台上点翻白板内容,老师可以根据飞屏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

可以说这样的新媒体新技术的授课优势是令人兴奋的。

它可以有效地将授课与展示,授课与检查,授课与交流结合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是丰富而生动的。

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单纯讲课学生学习的授课气氛。

五、利用微视频技术高效完成课后作业讲解
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许多时候课文的课后练习我们要通过留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过去我要通过作业批改来检查学生的完成和理解情况,但是现在我提前将课后练习的讲解做成微视频给学生拷在白板上,学生利用晚自习或课余时间看我的微视频讲解,学生通过对微视频的反复观看完成了相关内容的学习,如此以来,既解决了课时不够的难题,也减轻了我改作业的负担,学生还真正得到了知识能力的提升。

总之,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深深陶醉在新媒体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魅力之中,这样的创新发展必将带来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新变革和新突破。

是未来教育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共同提升的新目标。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投入到这个伟大的信息技术的新变革的时代潮流中来,我们的教育定会蒸蒸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