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

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

中国矿业大学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机自08-1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地理环境 (3)
二、文化背景 (4)
三、语言习惯 (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不同的地理文化正是音乐多样的根源。

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各民族人们借助音乐这一载体抒发自己对于家乡、爱情、生命、劳动等真挚的情感。

在此我从对地理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与中国民歌音乐风格的关系做出几点浅微的分析。

民歌是我国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音乐语言简明洗练,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众多的人口和民族,造就了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歌。

而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也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洗炼、节奏自由不工整(民歌节奏的不规整,与其说是未受训练的结果,不如说是遵循了心灵的自然律动。

自然的歌唱是自发和自由的,无所谓严格的拍子。

民间的歌唱正是出于这种原始激情的力量脱口而出。

)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

民族音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说法能更精确地表现地域生态对民族音乐的影响: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

自然环境是滋养民族音乐的土壤,北方音乐的豪放粗犷,南方音乐的俊秀灵巧;高原音乐的高亢嘹亮,平原地区音乐的舒展自如等,都印证了民族音乐的地域属性。

不同地域下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在这环境下形成下的人的思想意识等,都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地理环境
一个民族的民歌风格与之相关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产生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

从我国的地理背景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有地形之分,气候之分,各地经济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中,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的不同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

这种特色和差异的程度,与交通发达的状况和对外交流的程度形成反比:交通越发达,对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或呈混合状态;反之,交通越闭塞,与外界的往来越少,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鲜明。

如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

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因此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

另外与中国民歌风格相似,这种情况同样适应于不同民族。

如我们听非洲音乐,非洲音乐使用最多的乐器是打击乐器,而且非洲人最喜欢的音乐方式是摇滚乐,这个与非洲的地狱有十分重要的联系。

洲地处一个在地球的赤道这个位置。

这个位置有一个特点就是太阳最容易照射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人们受到太阳的紫外线也是十分多。

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是黑人的底盘,非洲有许多黑人。

在这里的气候特点就是干旱与炎热。

在这里的人们都是生活在炎热之中,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空旷的沙漠地狱,这样的地域和我们陕北地域十分相似。

这是两个地方的共同点,这些地方的环境都是十分的荒凉,没有什么植物生长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会给人们一种荒凉寂寞的感觉。

山脉对于文化的传播,常常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如秦岭是我
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在它的分割下,形成了我国民歌色彩区南北区分。

而这种地理背景影响了南北方民歌的风格。

这从我国的历史背景也可看出,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和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就是由于地域不同形成南北方风格的差异。

两者相对来说,南方偏于柔美细腻,北方较为刚健豪放。

“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说明各地的方言与江河相隔、山岭相分有关。

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长江与黄河,虽然都源于青藏高原,但是各自奔流南北,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南北风格,也造成人们性格气质的不同,反映在民歌方面就有了南北地方色彩之分。

总而言之,不同的地方色彩,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

二、文化背景
一个地域的音乐风格形成除了受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同样也无法脱离当地文化背景的感染,想要探究带有明显人文景观的地域文化,从当地的音乐风格上就可以得到答案。

以我国的陕北民歌为例,陕北民歌从古到今养育滋润着陕北人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它以独特的苍凉豪放唱响神州大地,打动了全中国,并且协助共产党建立新中国,陕北民歌的粉丝可谓遍布全世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黄土高原文化。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智慧、才能的结晶,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陕北人民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它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

它对中国乐坛的影响是全中国民歌中的头把交椅,是陕北最具分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无论入没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所以当前保护传承陕北民歌也是陕北文化中的重要事情,而且迫在眉睫。

另外以中国古代南北朝民歌为例,同样可以得出可靠结论,南方山青水秀,景色柔美,因此民歌便温柔缠绵,多情歌、男女对唱;而北方人则粗犷豪放,不拘小节,同时常有战争发生,因此对应在民歌上,则刚硬,描写精忠报国、投身战场,风格豪放。

三、语言习惯
语言对民歌的影响也非常之大,汉语方言众多,有“十里不同看”的说法,单就语音对音乐的制约作用来说,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语音的差异越大,音乐的差异也就越大。

民歌的歌词就是人们的口头语言,从一开始就用方言演唱,形成民歌的地域性差异,也就造成不同的旋律,润腔也不同,从而形成民歌色彩区的不同差异。

从宏观上来划分,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大,旋律多采用跳进和较大幅度的上下进行,所以多使用七声音阶。

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小,旋律多采用级进和回旋环绕式的进行,所以多使用五声音阶。

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棱角,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曲折;北方民间音乐多具有叙事性特征;南方民间音乐多具有抒情性特征。

如果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南方色彩区山歌的歌词广泛的反映了演唱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多数山歌的歌词为即兴创作,见啥唱啥、
想啥唱啥,常与野外自然景观相联系,由景生情,而北方色彩区的山歌音乐奔放嘹亮、开阔苍凉、曲调悠长,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

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发挥。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自豪,流传久远的民歌,民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拥有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民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与其它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同样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民歌风格的形成,是在长期流传中逐渐形成的。

多种因素尤其是物质生产方式,对民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另外,民歌的风格又是在相互交流、人口迁移等方面不断变异的。

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有它源远流长,传承不息的一面。

我们要在民族、民间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民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