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类文章写作创新1

叙事类文章写作创新1

叙事类文章写作创新谈(之二)
叙事类文章的写作,其次接触到的是‚怎样写‛的问题即形式上的问题。

叙事类文章在写作形式上的创新,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体例上的创新。

就是要大胆地突破习惯上的文学体裁‚三分‛‚四分‛等条条框框的限制,采用人家未曾采用的或很少采用的体例。

如收入《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文选》的一篇题为《A和B》的文章,左右两纵列(A和B)的词或短语表现的是在不同情况下人的种种反应,再把左右两边的词和短语对应连接起来,旨在表现人格分裂的两个我(A和B),表现人的复杂性。

在体例上很有创新意义。

还有人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组织到一起。

也不乏新意。

还有的人用数学中的不等式来表现生活中的不平衡现象。

甚至有人把烹饪学的原理用于叙事类文章的写作。

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作者对叙事类文章体例的大胆创新。

二是结构上的创新。

就是要运用人家未尝运用或很少运用的剪裁和布局的方式。

一般的叙事类文章都强调叙事的完整性,故事情节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要在开头加上序幕,在结尾加上尾声。

如果所有叙事类文章都这样写,谈何创新?因此,要进行结构上的创新,就必须彻底屏弃这些条条框框:有时可以省去开端,直接进入事件的核心部位。

如《惊心动魄的一幕》,你如果循规蹈矩地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一路写来,恐怕没多少人要看。

倒不如一开始就把‚惊心动魄‛的部分摆到读者面前。

有时可以省去结局,留给读者去思考,去回味。

如《一位我所敬爱的人》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至于他是治好了病还是没治好病,是死还是活,就没有必要再写下去了,留给读者去想象吧!许多叙事类文章写到事件与事件的因果联系时,往往是先因后果。

要想在结构上创新,不妨把因果关系颠倒一下,来个先果后因。

还有,叙事类文章一般要注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有时出于某种表达上的需要,来一个‚主次颠倒‛‚喧宾夺主‛,也能显出新意。

在布局方面,有人主张要虚实相生,以虚衬实。

如果从创新方面来考虑,颠倒一下,‚以实衬虚‛,又有何不可?
三是语言上的创新。

最关键的是要‚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

每个人由于身份、经历、气质、修养等方面的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把你的独特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
重语言才属于你自己的。

有一位后进生写了关于减负的几则日记。

在日记里,他对‚减负‛的理解是独特的:减负就是不用上课,不用做作业,不用考试,让学生尽情地玩。

这样的语言,才真正属于后进生。

如果让这位后进生在日记里大谈减负就是减去不合理的负担,减负了还要提倡勤奋刻苦学习,这就不像是后进生说的话,只能算是从人家那里学来的‚套话‛罢了。

另外,每个人的个性也是与众不同的,这种个性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就是个性化的语言。

看过韩寒小说《三重门》的人,都对他那富有睿智和哲理而又冷嘲热讽的语言印象至深,因为它反映了韩寒的个性——成熟老练、愤世嫉俗而又不乏偏激。

又像‚谁要是也同‘减负’对着干,就告他的状,撤他的职,枪他的闭(毙)‛‚要是我当教育局长,我就规定一星期上课两天,休息五天‛之类的语言,则多半出自生性顽劣的后进生之口,所以它是充满个性的。

遗憾的是,像这种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在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并不多见。

许多学生写作中运用的语言,大多是套话、空话甚至假话。

明明讨厌学习,却要在作文里大谈勤奋学习;心里恨死了老师,却在作文里大写‚园丁颂‛‚红烛赞‛。

在这些作文中,学生的个性消失了,棱角磨平了,自己不见了。

这无疑是写作创新的一个极大的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