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历史经典总结

明朝历史经典总结

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1368年,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永乐时,明成祖迁都北京。

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后,明朝逐渐由盛转衰。

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

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中央机构的变化明初,中央设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太祖废丞相后,挑选文臣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及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

明成祖以后,阁臣权力渐重,形成了内阁制度,事实上担负了宰相的职权。

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还有: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

还设立锦衣卫,进一步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组织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行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

布政司之下则为府、县。

军制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节制诸军。

后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都督府仅管兵籍和军政,不直接统军。

兵部掌握军官的选授权,而军队最高指挥权则由皇帝掌握。

在军队编制方面,则实行卫所制度。

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

京都的卫军则为四十八卫军(后增到七十二卫)、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

刑法明政府编定《大明律》,加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内容。

但《大明律》对保护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明太祖又亲自编撰了《大诰》三篇,汇集大量严惩官民贪污索贿、逃税抗租等案例。

明代还实行廷杖制度,以震慑官员,维护皇权。

科举与学校明朝科举考试,三年一科。

分乡试、会试和廷试三级。

答题必须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为依据,文章格式则定为八股文。

明代学校包括中央国子监、府县学和民间社学。

学习内容主要有四书、五经及《大诰》、《大明律》等。

文字狱明朝建国后,还大行文字狱,以血腥手段摧残知识分子,维护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打击豪强、贪官的措施明太祖多次下令将地主豪富从本乡迁徙到外地,使他们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

明太祖非常重视吏治,严禁官吏蠹政害民。

他对贪官的惩治尤重,甚至剥皮枭首示众。

杀戮功臣为了防止功臣对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采取了无情杀戮的手段。

一时狱案迭起,其中最大的狱案是"胡蓝之狱"。

"靖难之役" 明太祖时,实行分封制,企图"慎固边防,翼卫王室"。

但却造成藩王势力膨胀的后果。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了削藩的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

经过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朱棣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继续实行削藩的政策,铲除了威胁中央的藩王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边防和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初恢复生产的措施朱元璋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积极鼓励、保护生产的政策。

明初,政府多次下令释放奴隶,禁止庶民之家存养奴婢。

明政府还颁布法令,提高佃户的地位。

明政府除了鼓励垦荒之外,还大力推行屯田政策。

明代的屯田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

以后,又出现了商屯。

明初,封建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

明太祖还采取了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明初虽保留匠户制度,但工匠比元朝有较多的自由。

明代工匠基本上分成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和住坐匠在服役之外,都可以"自由趁作"。

明前期的赋役制度明朝建国后,编造了鱼鳞图册(因图册上所绘土地方位若鱼鳞,故名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上载明田亩位置、土地等级及户主姓名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明太祖还采取了"以良民治良民"的办法,在南方地区创立了粮长制。

即挑选地主充当粮长,负责征收本地税粮。

明初,以110户为一里,其中丁粮多者10人为里长,余百户分为10甲,设甲首一人。

明政府同时编造了《黄册》。

即经过里、县、府和布政使司几级组织,对本辖区民户情况层层登记造册,最后上报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

它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

明初,农民所负担的徭役有三类,即均工夫役、里甲正役和杂役。

均工夫役是明中央政府向各地摊派的徭役;以里甲为单位所服的徭役,为里甲正役;杂役则指地方各级衙门的差役。

明初经济的恢复、发展明初,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无论是耕地数量,还是粮食、经济作物的产量,都明显提高。

其中棉花的种植比宋元时更加普遍,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明初,手工业以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的发展最为突出。

纺纱织布已成为农村的重要家庭副业。

与此同时,制瓷业也进入鼎盛时期。

如当时的江西景德镇,瓷器生产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制瓷工艺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成就。

其中尤以宣德时的青花瓷、祭红最著名。

明前期,官营矿冶发展迟缓,而民营矿冶却稳步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制造了如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各种巨大、先进的海船。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明前期的商业和城市经济很快繁荣起来。

当时的南京,人烟稠密,店铺、住宅连廓栉比。

其余如苏州、杭州、成都等等城市也相当繁荣。

明政府在京师和各地设立宣课司、税课司及税课局等机构,征收商税;并于济宁、淮安(今属江苏)、扬州等运河七个口岸,按船收税。

明初,铸"洪武通宝钱",又发行"大明宝钞"。

但大明宝钞很快贬值。

第二节明中后期的政治与与张居正改革一、明中叶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明朝自宣德以后,吏治渐趋腐败,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明英宗即位初,太后委政内阁,出现了明朝内阁的"票拟"制度。

从此,为争夺大学士,特别是首辅之职,官僚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明武宗死后,明世宗在尊生父兴献王为帝的问题上,与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官员发生冲突。

即所"大礼议"之争。

结果,杨廷和罢官,大批官吏受到惩罚。

以后,张璁、夏言和严嵩等先后为首辅,斗争更加激烈。

严嵩当政时期,政治极为黑暗。

隆庆以后,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互相斗争,先后入为首辅。

明成祖时,开始对宦官委以出使、监军等大权,又由太监掌管东厂特务机构。

明英宗以后,宦官逐渐控制了朝权。

其中司礼监宦官掌奏章机要,代皇帝用红笔批写奏章,称"批红"。

史称:"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于是,先后出现了明英宗时的王振、明宪宗时的汪直以及明武宗时的刘瑾等诸多弄权太监,其中又以刘瑾气焰最为薰天。

正德时,特务组织厂、卫合势,人民深受其害。

宦官在专权的同时,还大肆贪污受贿,搜括民财。

土地兼并的剧烈明代中期以后,土地日益集中。

明代皇帝带头兼并地产,藩王、外戚、宦官以及官僚都凭借权势疯狂兼并田地。

在此形势下,缙绅、地主也纷纷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大量土地。

于是,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严重后果。

在土地兼并剧烈发展的情况之下,不仅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且卫所屯田也逐渐破坏。

从而影响到明朝的财政收入,并削弱了国防力量。

赋役和地租的加重明代进入中叶后,农民的赋税负担日益加重。

正统初,明政府将江南诸省田赋改征银,称"金花银"。

以后,折银率改变,农民赋税负担增加了三倍。

为了应付与北方俺答汗和东南倭寇战争的需要,明朝对田赋多次实行加派。

明代中期,江南官田赋税过重的现象极为突出。

农民佃种地主的土地,受到的剥削更为繁重。

地租常占收成的一半以上。

除了高额地租之外,地主还对农民进行额外榨取。

伴随着土地兼并,官僚、地主又把赋税转嫁给穷苦农民,造成严重的赋役不均后果。

财政危机明武宗以后,由于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政府支出却与日俱增。

明世宗时,已出现财政亏空。

明穆宗即位后,更形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二、明中叶的农民起义明代中期,随着大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各地农民遂奋起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

其中在正统时,爆发了闽、浙、赣三省的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

此起彼伏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张居正的改革万历初年,在统治危机日益加重之时,出现了张居正的改革。

在政治上,张居正对腐朽的吏治进行了整顿,"用人唯才",同时,裁减了许多冗官。

在边防上,张居正加强了与蒙古的政治联系,开展中原与蒙古族之间的贸易往来。

他还调戚继光、李成梁等镇守北疆,增修长城沿线防御工事。

在经济上,张居正实行了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即所谓"一条鞭法"。

其一,赋役合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其二,农民出钱代役;其三,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田赋一律征银;其四,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

一条鞭法的实行,简化了赋役征收的手续,改变了赋与役分开征收的办法,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

它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条鞭法还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改革以后,明朝的政治、财政形势都有所好转。

但是,这场改革因触动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统治遂日趋衰落。

第三节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农业生产除了在耕作技术上有所进步外,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显著的增加,如棉花、茶叶、甘蔗、花生、番薯、玉蜀黍、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相当普遍。

手工业水平的提高明中叶以后,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景德镇的民窑生产有很大的发展;冶、铸铁业形成了佛山(今属广东)、阳城(今属山西)、尤溪(今属福建)等中心;丝纺织业出现了构造复杂、先进的织机,可以织造各色花纹;棉纺织业技术进步,产量大为提高。

其余如印刷、造船等业,也都有较大发展。

明中叶,手工业工场内分工更加细密,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进了产品质量。

商品经济的活跃到明代中叶,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田赋、力役的折银,促使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于是,农业、手工业产品大量涌进市场,甚至远销海外。

明中叶后,出现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原料和手工业品生产的地域分工趋势。

如江南湖州(今属浙江)普遍种桑养蚕,山东、河南广泛种植棉花;苏州、杭州等地成为丝织业生产中心,松江(今属上海)地区则是著名的棉纺业中心。

这就促进了各地区间的商品交换。

明中叶以后,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全国各地有许多商人和商业资本集团。

最著名的有徽商、晋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及关陕商等。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中期以后城市经济日益繁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