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深刻认识皖西红色民歌价值,传承皖西红色文化(最新)

心得体会:深刻认识皖西红色民歌价值,传承皖西红色文化(最新)

心得体会:深刻认识皖西红色民歌价值,传承皖西红色文化(最新)
皖西是省西部地区大别山北麓五县三区的统称,即霍山、霍邱、金寨、舒城、寿县、金安区、裕安区和叶集区。

皖西不仅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皖西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之一、大别山区抗日的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这里先后发生了立夏节起义、六安独山暴动、霍山农民起义、苏家埠战役等。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勇敢的皖西人民不畏强敌,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也衍生了一首首传唱至今的经典红色民歌,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红旗插遍大别山》、《红军到金寨》、《打开苏家埠》等。

毛泽东同志说:“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作为革命的热土、红色文化的故乡之一的皖西,必然产生红色的歌声。

皖西红色民歌沐浴着炮火硝烟,在战斗中艰难诞生,同时也浸润着人民的血与泪,在战争中得到运用,是革命中不可小视的力量。

在皖西这片红色土地上,饱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的皖西红色民歌就像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在皖西人民与敌对势力的
顽强较量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精神食粮,激励着皖西人民突破血雨腥风。

皖西红色民歌汲取了大别山纯朴文化民风的养分,具有浅显直白、朗朗上口的特点,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描写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有赞扬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有歌唱共产党的等等。

这些红色民歌格调明快,饱含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必胜的革命信念,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时代性,给当时相对封闭的皖西地区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思想的洗礼,促进了皖西人民的思想觉醒,同时也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在最危难时期,勇于担当重任,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带领皖西人民走向自由、迎接光明的历史过程,是皖西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这些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民歌,不仅丰富了皖西地域文化,也是中国红色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召力。

皖西红色民歌不仅具有强大的革命性和战斗性,而且具有雅俗并行的特色。

虽然红色民歌产生于战争的环境中,没有经过过多的雕琢,多为即兴创造,但是,皖西群众的艺术天性使诞生于民间、繁荣于战争时期的经典红色民歌经受住了历
史的大浪淘沙,展现了皖西人民高度的思想觉悟,成为皖西军民艺术才华的精彩展现。

总之,皖西红色民歌是皖西人民波澜壮阔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承载着皖西人民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爱家、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以及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与渴望。

它深刻地展现出皖西儿女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利于培育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皖西红色民歌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估量且绵延不断的,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更需要保护与传承这些红色歌谣。

现如今对皖西红色民歌的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停留在比较表面、小范围的阶段,在受众范围上有明显局限性。

皖西红色民歌能否在新时代找到其价值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重视程度,要想真正有效的保护传承它,必须勇于突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现代元素,适当拓展皖西红色民歌的范畴并将其传递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应用于实际,与时代接轨,拉近其与人民的距离,引起群众情感上的共鸣。

要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尤其是要充分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