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论论文

古代文论论文

汉代今古文之争及对许慎的影响
摘要:本文记述了汉代历时二、三百年的今古文之争的发展过程,主要是自董仲舒起的三次高潮,最终以今古文经合流宣告结束。

在此过程中,许慎在坚持师从贾逵学习古文经学的同时,也受今文经学的一定影响,对此,其采取了博采通人、兼顾今古文经的治经方法。

关键词:古今文经:许慎:三次高潮:影响
汉代今古文之争开始于西汉后期,直至白虎观会议,双方藩篱渐撤,开始合流,这一斗争对当时和后世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秦朝一统天下之时,实行“焚书坑儒”,望以此钳制思想,巩固极权政治。

虽然熊熊大火燃烧,却未能烧尽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天下之书虽烧,而博士官所职, 与二相府所藏, 固未焚矣,经口口相传得以延续。

由于西汉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黔百家, 独尊儒术”。

自此儒家的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西汉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也空前尖锐复杂, 反映在学术思想上,公开爆发了今古文经学的斗争。

今古文之争的序曲有董仲舒奏响之后,持续了二、三百年,直至东汉末年。

在此期间共掀起了三次高潮。

西汉末年,为了适应王莽篡政的需要,刘歆掀起了今古文经之争的第一次高潮。

起初,刘歆继其父业,校正秘书,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大好之,且以传文释经,转相发明。

建议哀帝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为官学。

哀帝遂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经义,诸博士皆不肯置对。

为此刘歆因移太常博士书责让之。

在书中,刘歆首先历述了周代至西汉武帝时经学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当世传经的弊端。

对于刘歆的指责,今文经师纷纷表示不满。

光禄大夫龚胜和师丹上奏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因此哀帝转为严厉责备,第一次高潮就以刘歆的失败告终了。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东汉光武初年,韩歆提议《费氏易》、《左氏春秋》为官学。

光武帝诏在朝公卿大夫论议此事。

范升提
出了反对意见,双方便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在此之后又先后上书凡十余次,最后光武帝将《左氏春秋》立为官学.并以司隶从事李封为《春秋左氏》博士。

至此今古文经之争的第二次高潮才有所平息。

今古文经之争的第三次高潮起于肃宗建初年问。

肃宗即位,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

贾逵《左氏传》与李育《公羊传》之争,后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于是古文经遂大行于世。

今古文经开始合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代今古文经之争不仅是学术之争,而且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反映。

武帝为了加强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故崇尚《公羊》,立今文经为官学。

刘歆为了替王莽夺权制造理论根据,不惜改经篡道 , 极力主张立古文经为官学。

哀帝时,刘歆虽遭惨败,然王莽当政之后 , 便又卷土重来。

东汉光武善,宣布图谶于天下,今古文经师皆引谶解经, 以投光武之所好.章帝特好古文,故多次诏令古文经师入讲白虎观、云台,且选《公羊》高才生受《左氏春秋》。

总而言之,汉代今古文经之争的潮流自始至终都是在随着汉代最高统治者的需要而起伏的。

许慎在面对今古文学派之争,不甘于随意理解传承历史的经书。

他不愿随大流凭自己的学说走上仕途,而是潜心于钻研学问,要从本源上来清理文字,从而为正确释读经书打下基础。

博采通人是他对待古今圣者观点的治学态度。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 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1“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2这两句话是王充对“通人”的解释,简而言之,通人就是指那些能够融通古今观点,学识渊博的人。

许慎所学达三十多家如孔子、司马相如、贾逵等。

其中有早于他的,也有与他同一时代的,他皆采取不计名位博问之。

先从中整理观点,然后进一步提取出自己所需。

许慎虽然坚持恪守师承,但是,在继承了老师已有的成果和治学方法之外,取各家之长,不受师承家法和学派门户之限,择善而从之。

这种可贵的治学态度成为东汉时期经学发展的一大亮点,被后人乃至同一时期的学者所效仿。

许慎不仅在向古今人学习的时候,采用了博采通人的方法,在古今文经学的观点上也进行了广泛吸收,也是张老师所谓融合的另一种体现。

许慎不满当时今文学者根据隶书随意解释经典的做法:“诸生竞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
1王充《论衡》
2王充《论衡》
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3他自己的研究都是“信而有征”,“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这足以体现许慎在做学问时孜孜不倦、求实务本的态度。

虽然今古文经学看似水火不容,但是事实上都是为了传承儒家经典,许慎在坚持古文经学的同时,也受今文经学的一定影响。

首先,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学术目的是一样的。

《说文解字•叙》:“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蹟而不可乱也。

”可见许慎著《说文解字》主要目的在于正文字、明经义、达王道。

这与今文经学派是一致的。

我国古代之学术,尤其是经学,基本都与政治同构,阐明政道,为政治提供理论依据是经学的终极目的。

在这里,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可谓殊途同归。

其次,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学派。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经典解释方式的不同,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依据经典的不同。

古今文之争,更多的是在争夺政治地位。

郑玄、许慎等“通学”在东汉一代辈出,使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走向了融合。

再者,许慎接受今文经学一些观点,也是当时形势使然。

由于汉代的君主普遍重视今文经学而轻视古文经学,先后为之立学官、设博士, 今文经学也成为当时的官方经学。

促使今文经学的发展走向繁复,但学术品位却在下降,“因陋就寡,分文析字,学者罢老不能究其一艺。

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

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莫知其原。

”4鉴于这种情况,汉宣帝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主持召了白虎观会议,目的在于“使诸儒共证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

”5《说文解字》作于白虎观会议之后,势必会受到其观点的影响。

许慎的《五经异义》一书,一般是许慎先引述各种今古文经说,然后再以“谨案”的形式表明自己的看法。

其中绝大多数是站在古文经学派立场上肯定古文经学说的, 但也有一些是肯定今文经学说的,充分显示了许慎兼顾今古文经的博大胸怀。

作为一个甲骨文方向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要将许慎先生作为一代宗师终身效仿。

首先,要学习许慎的文化担当精神。

在古今文大争论的东汉,许慎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我们现在书法界对甲骨的认识仅限于画其形、描其骨,我们应该最大化吸取文字学届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成果,作用于甲骨书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4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
5范晔《后汉书》
法创作。

其次,学习许慎博采通人、兼顾今古文经的治经方法。

不能闭门造车或拘泥于一家之说,应广泛吸取前人、时人的研究成果,不墨守成规,打破狭隘的门户之见,兼采众长。

【参考文献】
1 王充《论衡》,中华书局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3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
4 范晔《后汉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