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概括地说,古代汉语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具体地说,古代汉语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远古、上古、近古等不同时期的汉语,又包括使用范围有广、狭之分的共同语和方言,还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关于语言产生的时间,北京大学的叶蜚声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科学界一般公认生物已有36亿年的历史,叶教授把36亿年缩成一年。

一年有360多天,所以:一天相当于一千万年一天24小时,每小时相当于42万年每分钟大约于7千年按照这三个缩小的尺度来回顾,那就是:1月1日开始出现生物12月1日恐龙才出现和死亡12月25日出现灵长目(哺乳动物)12月30日出现猿类12月31日出现人类和语言12月31日晚上11点,周口店猿人才开始用火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原始文化遗迹和文字,就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分钟形成的。

由此说来,语言的产生至今已有近一千万年的历史。

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才产生的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汉字的产生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甲骨文距今3300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远古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原始汉语)(公元三世纪以前)(公元四至十二世纪)(十三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后)汉字产生以前周秦两汉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以后我们开设的古代汉语课,就时间范围来说,远古汉语、近古汉语不是我们主要讲解的范围,因为远古汉语指的是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汉民族语,也就是商代以前的原始汉语,由于那时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的材料,我们无从知道它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也就无从讲起。

近古汉语是指元明到“五四”之间的汉语。

这个时期的文言文虽然在书面语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已出现了像“变文”、语录、话本这样一些古白话,由于它们同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比较容易懂,所以我们也不拿它们作为学习或讲解的对象。

就“古代汉语”这门课来说,它的内涵只是包括上、中古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并且是上面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并不是要去说古话、做古人,而是为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人运用文言文这样一种书面语,为我们流下了极其丰富的有关文学、艺术、哲学、天文、地理、历史,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文化遗产。

如:清代的《四库全书》,参加编撰和具体的工作人员达4403人,花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部抄写工作,分装为6144函,36078册,约9亿9千7百万字。

我们今天要批判地继承宝贵的文化遗产,首先就必须掌握记录它的工具——文言文。

具体地来说,学习古代汉语有以下功用:1、通过古代汉语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分析、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2、学习古代汉语,能够使我们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我们运用现代汉语的水平,因为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是相当明显的。

我们试看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一段话: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句中就用了一些古语词,如颠、欲、朝等,语法上“立于高山之颠”也是古代汉语的句法形式。

3、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向古代作家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中国历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有不少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特别是写作中对成语、典故的运用,就必须拥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

成语、典故用得好,不仅能增加文采,还能增加文章的蕴涵量。

4、在日常生活中,古代汉语知识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有一则笑话“华佗再见”。

三、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作为一名文科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知识,更要具备某些技能。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是文科学生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阅读现代作品,对一个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来说,大致不成问题,而阅读古代作品却有相当困难。

特别是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学生,毕业以后要承担讲授古代汉语的任务。

这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古代汉语这门课原因,它是属于培养古书阅读能力的工具课。

古代汉语课程的内容有文选和常识两部分。

文选部分,讲解古代的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哲学著作。

对这些作品的讲解,并非是为了传授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知识,而是把它们作为语言材料来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讲解这些作品,来掌握古代汉语的常用词、组词造句的规律、古代文化常识等,其目的就是要丰富古代汉语的感性知识。

常识部分,包括了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音韵、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把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

四、讲授、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前人学习古代汉语,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多读熟读,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这样做比较花精力,花时间,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民国。

“五四”以后,西方思想的输入,人们意识到还要从理性的方面加以科学的系统的学习。

为此,高校在古代语文教学方面,分设了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课程,比较重视理性认识。

然而,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课程理论性太强,如果没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的积累,很难收到实效。

因此,经过专家们的努力,摸索到一些新的讲授、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即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把文选的学习和常识的讲解结合起来。

现在高校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大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我们的讲授,也贯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重的精神,也就是既要重视文选的讲解,又要重视古代汉语常识讲解。

在文选方面,我们首先做到透彻理解,做到字]词、句逐个落实,绝不囫囵吞枣。

在常识方面,我们以通论的方式,着重讲解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方面的知识。

以前有人认为学习古代汉语只须掌握一些虚词的用法就足够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其实要学好古代汉语,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音、修辞都不可忽略。

古代汉语课只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入门课,要想在古代汉语方面有所造诣,还必须通过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才能有较大的提高,这些课程到了高年级会相继开设。

作业及思考题:1.通过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了解本课程的教学计划2.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古汉语学习计划。

学生课外学习指导:古文阅读书目:先秦《尚书》、《诗经》、《楚辞》、《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左传》、《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两汉时期有《史记》、《论衡》、乐府民歌以及出土的西汉帛书等;魏晋南北朝有《抱朴子》、《世说新语》、《搜神记》、《搜神后记》、《百喻经》以及东汉佛经译文等;教师课后小结:本章节通过学习古代汉语重要性的讲解,让学生明确学习此门课目的和意义,提高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打消他们的畏难情绪。

教学内容第二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常见的几种排列方法1、按音序排列(1)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2)按注音字母ㄅㄆㄇㄈ的顺序排列(3)按平上去入、106韵排列2、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小是九,点下有横变零头。

如:颜 0128 衣 0073 雪 1017 西1060 采 2090参见《辞源》第四册最后此三种排列法各有利弊:1)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查找,如果不明白该字是读音就无从查起;有些方言区的人,读音不准确也难查。

2)按部首和笔画查找,有的字究竟归属哪一个部首不易确定;不同的字典辞书的归类不同。

如:电《新华字典》归“乙”部《辞海》归“日”部《现代汉语词典》归“田”部3)按号码查找,有写角的归类只能凭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随着简化字形的变化,字的号码也随着变化,如“语”3176 “語” 01666二、查检字音和字义《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分为540部。

通过汉字结构的分析说明本义。

它以小篆为基础,兼收部分籀文和战国古文,是考释古文字的津梁。

《康熙字典》清康熙49年,有清王朝集中人力,在张玉书、陈廷敬等30余人的主持下,依据明代的《字汇》和《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而成,共收字4700多字。

编排体例:按部首排列,分为214部。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见68页)。

注音的三种方法:(1)反切: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毛莫袍切东德红切一般情况下,古代的反切和现在的读音一致,只要我们掌握反切的基本用法,就能切出现在的读音。

但由于古今语音是变化,不少的反切已经切不出现在的读音了。

如:筹《广韵》直由切 zhiou——chou35《集韵》陈留切 chiou——chou35这种复杂的情况,是初学者无法解决的。

因此,除非遇到其他字典查不到的生僻字,一般不要用《康熙字典》的反切来确定字的读音。

(2)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直音法不如反切科学,有时找不到同音字,有时注音字比被注的字还难认,这就失去了注音的作用。

如“西,音粞”。

(3)叶音法:强改字音以就今读。

宋人读先秦韵文,发现有不押韵的地方,因此认为有些字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如“筹“叶音”除“。

这种主观主义的产物,早在明代、清代就被陈第、顾炎武加以批判,可《康熙字典》仍然引用,是错误的。

释义方面《康熙字典》所作的工作,主要是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

《汉语大字典》它是当今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56000)、注音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文工具书。

该字典以字为中心,古今皆收,源流并重。

对汉字的形、音、义都做了完整、准确的诠释和整理。

其编排体例是:字形方面,在楷书字体之下,列出反映其形体演变关系的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篆书和隶书形体,简介其结构和演变。

字音方面,采用三段标音法注音,即注出字的今音、中古音,如有上古时候读音的字,还注出其上古音。

释义方面,义项完备,书证极为丰富。

多义字按本义、派生义、通假义排列,源流井然,反映出一个字意义发展的线索,具有典范性质。

例如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gong 《广韵》居戎切平东见(中古)蒸部(上古)1、射箭:2、形状或像弓的器具;3、弯曲;4、支撑车盖的弓形骨架;5、丈量土地的器具,形状似弓;6、量词,五尺一弓;7、弓形纹的简称;8、姓。

利用此书,不仅可以查找到以前任何一部字书上所未收录的文字,知晓起今音、中古音,甚至上古音,了解该字的形音义的发展演变历史,而且可通过该书了解汉字由产生到发展其形体、读音和意义的总的发展趋势,对研究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史具有极大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