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研究・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葛剑雄(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多山少地的生存环境、俭朴的生活、商业中的诚信、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或许都起过作用,但对徽商这样一个商业群体来说,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商品和市场。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即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加以考察,徽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稳定占有以长江三角洲为主的市场,经营的商品也摆脱了原籍的局限。
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使徽商获得食盐营销的特权,并以此迅速致富。
徽商的最终衰落也在于市场的丧失和商品落后。
关键词:历史地理;徽商;市场;商品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4)04-0084-03The thrive and decline of the H uizhou merch ants view ed from historical geographyGE Jian2xiong(Center for Historical G eographic S tudie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M ountainous area and the shortage of farmland,plain living standard,honesty and sincerity in business,the in flu2 ence of the C on fucius doctrines perhaps played roles in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Huizhou merchants1The decisive factors for this merchandise group are nothing but market and comm odities1From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 view point,surveying the geo2 graphic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the Huizhou merchants fully utilized fav orable geographical situation,g ot rid or the limitation of the comm odities from their hometowns and finally stabilized its market with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as its main part1The collabora2 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power made the Huizhou merchants obtain the privilege for salt sale and become utterly rich rapidly1They declined s oon as their market lost and the comm odities became out of date1K ey w ords:historical geography;Huizhou merchants;market;comm odity 近年来,徽商的历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有关论著不断问世,对徽商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必要的清理,因循旧说、不求甚解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对徽商兴衰的根本原因往往缺乏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就谈不上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徽商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我记得徽州的方志都解释为由于当地山多田少,仅仅靠农业生产养不活当地的人口,更无法致富,所以只能从商,到外地去找出路。
这话当然有道理,却不是徽商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说山多田少,中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如此。
要说人多地少,或者地薄人穷,其他地方也有的是。
在本地已经没有足够耕地的情况下,当地居民谋生的手段千差万别,可以迁移他乡,可以终老故里,也可以到外地谋生。
就是到外地谋生,也可以有各种手段———徽州人和山西人选择经商,浙江南部一些人选择求学,更多地方的人只能外出打工帮佣,或者沦为奴仆,也有的人啸聚山林,安徽凤阳一带的人往往四出乞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大批飘洋过海,但也有些地方的人宁愿节衣缩食,以至受冻挨饿,只愿终老故里,而不愿外出求生。
对于徽商成功的原因,一些人归结为节俭。
不错,徽州商人一般都比较节俭,以至民间流传不少徽商节俭、甚至过于吝啬的故事。
但如果稍加考察,事实也并非如此。
徽商固然有相当节俭的一面,但在另外一些方面,他们并非舍不得花钱,例如现在留下的那些徽商大宅,往往大大超过他们居住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在当时已经很奢侈了,更不用说在扬州等地徽商精心建造的私家园林。
大徽商在附庸风雅、结交官府方面更会花钱,谈不上节俭。
显然节俭并不是徽商成功的主要原因。
至于将徽商的成功归功于诚信,那也并非事实。
徽商中固然有一些诚信的事例,但诚信并非徽商所特有,为什么其他商人就不能成功呢?徽商以后衰落了,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商人不诚信了吗?徽商的生存环境与其他商人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为什么他们能讲诚信,其他商人就不能讲诚信?如果诚信能带来商业的成功,为什么其他商人就不愿意或者不能诚信呢?何况,徽商中固然不乏诚信,不诚信以至完全不讲信用的现象并非没有,不少诚信的例子大同小异,至少是经过加工或夸大的。
还有些人将徽商的长盛不衰与儒家思想联系起来,强调徽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属于所谓的“儒商”。
其实,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知道,从秦汉以降,即使是富可敌国的富人,他的政治地位也不会高,除非亦官亦商或者由商入官。
而他的社会地位,更远不如儒。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根深蒂固,在一些地方直到今天还没有改变。
在徽商兴盛的明清时代,科举制度相当发达,读书人没有不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更没有人会在考上了秀才、举人、进士,或成为儒家学者后弃儒从商的。
即使科场不利,一般也会选择教馆授徒,或“耕读传家”,也不会当商人。
现在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儒商”,都是先商后儒,即在商业取得成功后再附庸风雅沾有儒气,或请人代笔刻上一部稿,或将自己的子孙转化为儒生。
而且,这类儒商的记载往往是成功徽商的自我标榜,或由他们授意制造出来的神话,而不是历史的实录。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徽商兴衰的主要原因呢?我认为离不开当时的地理环境,因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比今天要大得多。
地理环境不仅包括自然地理方面的条件,也包括人文地理方面的条件。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的变化比较慢,而人文环境的变化往往相当迅速。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的徽商兴衰的地理环境属于历史时期的,是过去的,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地理环境代替,特别是那些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人文因素,这正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其实,经商的成功与否固然与商人的能力与素质有关,但市场和商品无疑是更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而这两个因素都在很多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一个成熟而稳定的商业集团,无不与成熟而稳定的商品与市场联系在一起。
对徽商来说,最幸运的是,在离徽州不远处就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大市场———长江三角洲。
从公元10世纪以降,长江三角洲地区长盛不衰,在明清时期更是稳居全国之首。
在当时的条件下,水运是最便利的运输手段。
从徽州出发的交通路线非常方便,沿新安江而下,经富春江、钱塘江,即可到达杭州,进入浙江最富庶的杭嘉湖地区。
通过内河航道,还可连接江苏的苏、松、常、太各府州。
另一条路线,经青弋江等水路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就可至南京、镇江、扬州,经京杭大运河沟通各地。
由于都是顺流而下,便于将徽州的土产如竹、木、石料、药材、纸、茶叶等外运,回程则可运输丝绸、百货等相对价高质轻的商品。
由于这个市场人口众多,生活富裕,木料、石料等建筑材料有稳定的需求。
在一个文化发达、读书成风的区域,以竹、木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纸、墨,以石材加工的砚,都有很大的需要量。
茶叶和药材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大市场,徽商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再受到徽州本地的制约。
随着本身商业地位的稳定,徽商的经营已不限于经营药材、茶叶、纸墨、竹木等故乡的产品,而是以从事“两头在外”的商业为主,即从外地采购商品,在外地销售。
或者完全在外地经营。
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当铺一度为徽商所垄断,当铺的主要客户是急需资金周转的商人或衰败中的世家富户,在其他地区包括徽商的故乡徽州在内,是不会有如此大的市场的。
在这些商品中,对徽商这个群体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食盐。
食盐是人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事关国计民生,又是一种本薄利厚的特殊商品。
正因为如此,历来都由官方控制或直接经营,官府对打击私盐不遗余力。
明清的大多数年代实行由官方控制食盐销售许可与配额的制度,盐商获得了配额,就有了稳定而丰厚的利润。
徽商依靠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在盐业经销上抢占先机,占有的“窝”(徽州盐商间术语,即经销权与配额)越来越多,在南方几乎占了垄断地位。
这样的地位也离不开便利的地理条件:当时南方主要行销淮盐,产地是今苏北沿海,都离京杭大运河不远。
徽商集中的扬州正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至今江苏淮阴、淮安一带的王家营、清江浦航运便捷,运输量大,正常情况下畅通无阻,不像运河山东段那样不便,而且经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扬州、王家营、清江浦等沿运城镇可以通过发达的内河水运将食盐运往各地。
当然,徽商要取得这样的垄断地位,也需要利用政治权力,不结交官府,不取得政治权力的庇护和合作,仅仅依靠财力,是不可能维持稳定的行销权和充足的配额的。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商业受政治权力左右的明清时期,商人这种做法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在有关的史料中和民间的传说中都有大・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量徽商结交官府的记载和故事,在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期间,徽商为接待投入大量精力,报效了巨额财富,自然也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即使在平时,即使是一些中小徽商,也很难完全摆脱政治权力的影响,也都免不了要利用政治权力。
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徽商还是一个移民集团,因为实际上,大部分徽商已经脱离了原籍徽州,迁入外地并且定居。
长江三角洲是徽商经商获利的主要场所,所谓“无徽不成市”的说法在其他地方或许有所夸张,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却千真万确,因为没有哪一个市镇中会没有徽商。
多数徽商自幼离家,追随在外经商的父兄,或者在同乡、亲友的商店当学徒,成年回家结婚,然后又外出经商,仅年节返乡团聚。
越是成功的徽商,越是大而富的徽商,他们的商业活动与故乡的联系越少,所以明清以来不少徽商都已迁离家乡,在经商地定居,只是偶尔回原籍扫墓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