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2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2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训练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

2.下表是《汉书》中有关政府赐牛的文献记载(部分)。

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 )记述出处“朕初即位。

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汉书·文帝纪》“(始元元年)秋七月,赦天下,赐民百户牛酒”《汉书·昭帝纪》“太后所至属县,辄施恩惠,赐民钱帛、牛酒。

岁以为常”《汉书·元后传》A.政府注重推广牛耕技术B.政府鼓励百姓养牛C.牛成为重要的食物品种D.牛具有重要的价值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以达到鼓励百姓的作用,说明牛在汉朝具有重要的价值,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没有体现政府重视牛耕技术的推广,A项错误。

材料反映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没有体现政府鼓励百姓养牛,B项错误。

牛作为古代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不可能成为百姓日常的食物品种,C项错误。

3.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

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C.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答案 C解析根据“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结合所学,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使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故C正确;A是材料信息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排除B;D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表现,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排除。

4.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不少唐代前期的租佃契约,表明立契租佃制当时已经十分流行。

宋代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第二个特征,是在租佃制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

”这说明唐宋时期( )A.均田制的广泛实行B.庄园经济的发展C.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D.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答案 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打破了自耕农经营的模式,使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即土地经营方式出现了变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均田制存在的时间是北魏到唐前期,故A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庄园经济盛行于东汉,故B项错误。

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 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前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 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6.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社会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 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7.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D.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有密切关系,故C正确;优良棉种的种植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但这和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明之前的政府也鼓励手工业发展,但棉布并未因此而发展起来,故B错误;明代以前,中国人民就是以勤劳著称的,故D不是主要原因。

8.据明李乐《见闻杂记》记载:湖州府乌青镇“里中有中人之家,贷钱开油饼坊,其雇工人与市上一人剧饮而醉相殴,雇工人推其人堕水死,主不知也。

事闻于官,官不诘责下手之人,主人费六七十金,半偿死者之家,半赂衙门人,事竟得寝”。

材料主要反映了( )A.雇佣关系下仍有封建隶属关系B.雇佣关系下自由劳动力的生活C.明清社会治安混乱和官场腐败D.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日益商品化答案 A解析从材料来看,主人与雇工之间并非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还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整个社会和官府也接受这种认识,因此材料主要反映出雇佣关系下仍有封建隶属关系,故答案为A项。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单一事件难以反映当时治安混乱,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日益商品化”的趋势,排除D项。

9.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 项错误。

10.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

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

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答案 B解析由材料“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

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

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可以得出所述为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在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符合题意。

11.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上述材料表明(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答案 B解析材料“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现象的出现在于江南经济的开发;“湖广填四川”也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残破不堪,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人口的分布受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B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C与材料主旨无关;D说法不正确。

12.“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也与倭寇相勾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的弊端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D.“海禁”政策的恶果答案 D解析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也与倭寇相勾结”有因果关系,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

《易经·系辞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

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

“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

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

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

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

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

——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与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13分)答案(1)特点:商业兴起较早;交易时间有限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贵族;拥有雄厚资财的商人出现,并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

新变化:集市规模扩大,且分布在农村集中地附近;交易的主要是农产品;市场开放;竞争激烈。

(2)古代原因: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由官府垄断和控制,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