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范畴

浅论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范畴

浅论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范畴摘要:良好的综合性管理工作是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条件之一。

综合性管理三要素,即整治工作管理、队纪队风工作管理和文化素养工作管理,对开创训练新局面,奋力攀登体育高峰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技术体育比赛愈趋激烈。

与其说是个比基数、比实力的较量,还不如说是比综合性管理的高科技较量。

因此,我们竞技体育的职能部门(以下称职能部门)也必须按照上述趋势,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及运动队的实际情况抓好运动队伍的管理工作。

只有正确引导队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及运动员在管理上取得共识,促使整个训练工作有条不紊,才是夺取最佳成绩的唯一途径。

运动队伍管理范畴主要由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加强队纪队风工作管理、加强文化素养工作管理等三个部分组成。

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是夺取优异运动成绩的基本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先进体育技术与经验的传入,也引起了我国体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借鉴中难免也会带来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

所以职能部门在引导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路,以严抓运动队伍三个工作管理为中心,开创训练新局面,奋力攀登体育高峰。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育发展离不开政治这个大局,其中尤其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因为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它体现了全民族的力量,是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所以任何国家都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民族的精神支柱。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内容则有所不同。

我国现阶段的爱国主义内容集中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

体育是国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爱国主义精神自然与体育事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解放后,为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体育健儿高举"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旗帜,奋力拼搏,在国际体坛上呈现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

从吴传玉首次在国际泳坛上使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到容国团获得乒坛第一个世界——冠军;从陈镜开一举打破举重世界记录,到许海峰在奥运会上震撼世人勇夺金牌的枪声,每一幕都令华夏儿女心潮澎湃。

尤其在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力挫群雄,以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排名第四的佳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每当一面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国际体坛上空时,中国健儿们昂首注目,热泪盈眶。

这些由几代人不懈努力换取的来之不易的金牌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奋进中的全国人民,同时也使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兴奋不已,为祖国繁荣昌盛而骄傲!这就是爱国主义的凝聚力。

作为职能部门,我们应该培养年轻一代运动员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继承和发扬其光荣传统,促使运动员为祖国体育事业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而努力奋斗。

《中国体育报》曾在1998年2月14日登载了一篇有关中国乒乓球队如何对运动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颇有启发。

中国乒乓球队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于1998年2月12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参加升旗仪式,接受心灵的洗礼。

中国乒乓队男女一、二队全体成员站在宽阔的广场上,面对雄伟的天安门,仰望国旗升起,心情都很激动。

世界冠军刘国梁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跟世界大赛时升国旗的感觉不太一样。

在世界比赛中拿冠军升国旗,当时心情主要是激动和高兴;这里的升国旗仪式更庄严,我从心底感觉到祖国很伟大。

"王晨则表示,一定要刻苦训练,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赛场上也升起五星红旗。

总教练蔡振华说:"这次参加升国旗仪式是中国乒乓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之一。

"他认为升国旗的场面非常有感染力,使教练员和运动员更深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决心要为国旗增添光彩。

任何一个生机勃勃的民族,都必然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运动队内大力提倡爱国、奉献、拼搏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激励广大的教练员、队干部、科研人员,促使他们热爱祖国,献身于体育事业,肩负起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神圣使命,这是与平时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分不开的。

职能部门应该将其列为今后制定训练工作计划的一个指导方针。

二、加强队纪队风管理工作运动队是一个由若干队员组成的群体,按各运动项目的属性与特定规则分类,所以队纪队风管理必须从这个群体中的每个队员抓起。

正如物质从宏观角度上讲由元素组成,而从微观角度上说又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缺少基本的元素或原子,就不能构成各异的物质。

体育运动队伍也不能违背此原则。

如团体操中,只要有一名队员出差错,就会影响整个画面及队伍的造型结构。

为此,要使一个群体团结一致、互敬互爱,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职能部门就必须抓好"敢于、严于、善于"管理队伍的工作,这样才能使运动队伍不变"质",形成一个良好的队风,保证运动训练的质量和各项措施的落实,从而激励运动员奋发图强、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自信心。

历览我国一些优秀运动队,像乒乓球、排球、举重、体操等运动队,在国际体坛上之所以成绩斐然,长存不衰,正是按照上述原则,通过各具特色的队伍管理方法,从中受益匪浅。

一向治队严明的中国乒乓球队,今年冬训进一步加大了队伍管理的力度,尤其对主力队员更是毫不留情。

1998年2月12日,《中国体育报》刊登了一则世界冠军杨影因为春节放假后归队迟到三个多小时,教练组决定严肃处理,将她调整回省的消息。

这个决定不仅中国乒乓队全体队员震动很大,而且社会反响也极大。

总教练蔡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练组这样做不是走过场,也不是想一棍子打死人,而是为了教育她本人,更是为了教育全队运动员。

蔡振华认为,如果一个运动员有骄娇二气,如果杨影连这样的处理都不能正确对待,那么她将来也很难承受住世界大赛的严峻考验。

并表示杨影调整回省并非退队。

如果她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对自己的错误有深刻认识,在省队期间综合表现不错的话,教练组会考虑让她重返国家队,给她继续为国争光的机会。

以蔡振华为首的国家乒乓球队教练班子抓住病根,对症下药,把从严治队作为向管理要成绩的新举措,"杨影事件"也真正反映了加强队纪队风的重要性,敢管才会管得理直气壮,严管才会让人心悦诚服,善管才会做到细雨润物。

通过对杨影的处理,不仅使其本人深受教育,而且也使全体乒乓队员更加精诚团结,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既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又增强了队伍的无形战斗力。

职能部门在借鉴的过程中还需根据各运动队的具体情况,对敢管、严管、善管作更深层次的探讨。

正如袁伟民在1993年11月全国田径训练工作会议报告上所述,尽管现在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优秀运动队这个性质没有变。

因此,除了技术上、训练上的因素外,还必须有铁的纪律。

在管理上,不能迁就,特别是对尖子运动员,否则就不能打硬仗,就不能在这么多的运动队和运动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出类拔萃的世界级优秀运动队和运动员。

时代发展了,我们的管理工作也不能延续老一套的做法,要总结、完善和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和特点;不能再采取简单的办法,以为只要严厉就可以解决问题,就能镇住运动员,结果只能是越压越不服,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和效果。

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还要特别强调对教练员的管理。

因为教练员是运动队伍的带头人,他的一言一行,对运动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职能部门要支持教练员管理运动队,给他们充分的权利;但对教练员也要有所要求,加强教练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有管理运动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抓好了教练员队伍,运动队也就好抓好带了,这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通过加强队纪队风的管理工作,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成绩搞上去。

三、加强文化素养工作管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和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大家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这都是很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步骤。

因为科学文化素养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一条战线、一个领域来说,它的成员具有什么样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这条战线、这个领域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前景。

运动队伍也不例外,都得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素养。

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分析,谁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最新信息和动态,谁就能掌握当前训练的主动权。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固步自封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面对目前变幻莫测、高速度、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职能部门必须正视这项工作,除自身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进取外,还需正确引导队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及运动员要有种不知足的钻研精神,熟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这样能开阔视野,及时了解世界上的各种训练动态,汲取营养,丰富自己。

教者要通过各种渠道汇总信息来完善先进的训练理论和实施手段,而学者所掌握的知识面也必须能理解与接收教者所布置的各项训练内容。

除共性外,并还能结合个性特点加以调整,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这就要求两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基础,否则必将是随大流的无效劳动。

上海市为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优秀运动队伍,不仅派遣个别项目教练员参加国家体育局所属各运动中心举办的定期培训班,而且上海市体委有关部门还专门组织教练员以撰写论文、总结汇报、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知识。

另外,使运动员都能参加文化学习,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素养的运动员,使两者在当今信息时代更为沟通与融洽。

上述三要素,我们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必须肩负这个应有的责任,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除循循诱导队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及运动员自强不息外,自身还须努力和深思。

参考文献:[1]韦国胜.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奥运会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8,(2).[2]罗青琴.福建省高校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5,(5).[3]杨干.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徐向军,张延军.论竞技体育教练员的职业素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3).[5]张新华.竞技体育目标管理问题的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