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学生姓名:朱家能专业:物理学(师范)班级: B09物理指导教师:姚建明起止日期:2012年12月15日- 2013年1月10日2013年1月10 日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产、生活中,人类已经离不开电子设备了。
因此,只要这些电子设备稍微收到一些影响,那么人类活动就将陷入不可预计的瘫痪状态。
特别是太阳周期活动所带来的大规模影响,那对于人类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
在诸多太阳活动中,对地球影响最大的那就是太阳黑子了。
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平均每隔11.2年,太阳活动就会进入旺盛期,它向地球吹来的太阳风会严重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及磁场,还会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就发生在今年的H7N9禽流感也可能与太阳周期活动有关,因为今年正是太阳活动旺盛年。
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分析的方法,探讨太阳活动与地球、人类之间的关系。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关系,二是产生影响后人类又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
由于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他活动现象都与黑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以太阳黑子为基本指标。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地球人类活动太阳周期太阳黑子引言:这几年人类电子信息的发展已进入高峰,以前就算遇到过超大太阳风暴,但由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受到的灾害影响很小,可能没能够引起相关的重视。
但是现在与以前不一样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了,再遇到超强规模的太阳风暴的话,那所产生的影响将会的深远乃至致命的,这将是人类的一场“富贵病”。
为了减少由于太阳活动多带来的损失,就对太阳活动与地球灾害性事件的关联性进行了统计研究,以此提高大家对此的警惕。
本文通过不同方面进行了联系性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得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分析的方法,探讨太阳活动与地球、人类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关系,二是产生影响后人类又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
由于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他活动现象都与黑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以太阳黑子为基本指标。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太阳黑子的产生及概念太阳的核心区的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我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光和热就是从太阳的核心区发生的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产生的。
然后以辐射的形式向外扩散,以光速只需8分钟就能到达地球。
在光球层上有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涡,大多呈现近椭圆形。
由于温度比光球层背景低很多,所以我们看上去就显得比较黑暗。
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高达4000℃左右,如果太阳就只剩下一个黑子,它的亮度也可以达到满月的亮度。
日面上黑子出现的情况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黑子图(来自互联网)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态等,每天都不同。
太阳黑子是光球层物质剧烈运动而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也是光球层活动的重要标志。
长期观测太阳黑子就会发现,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时甚至几天,几十天日面上都没有黑子。
天文学家们早就注意到,太阳黑子从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约相隔11年。
也就是说,太阳黑子有平均11年的活动周期,这也是整个太阳的活动周期。
天文学家把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称之为“太阳活动峰年”,把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称之为“太阳活动谷年”。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事例二战时德国和英国同时受到强烈的不明信号干扰,双方都以为是对方的新式武器,战后才发现事实上是太阳发生了一次大型耀斑。
万圣节事件:在第23太阳活动周的万圣节事件,造成全球短波通讯中断,民航通讯出现故障,伊拉克战场美英联军通讯受到影响。
2000年7月14日,发生了几十年来最大的太阳物质抛射事件,造成了很多奇特现象,甚至北极光从北极区域扩展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州。
其还对通讯卫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创伤。
70年代的一次太阳风暴导致了大气活动的加剧,增加了当时属于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的飞行阻力,从而使其脱离了原来轨道。
太阳活动还左右着人类的经济问题。
那么为何太阳活动对人类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我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太阳周期表表格数据来自维基百科表1这是从1755年开始追踪的太阳周期(或是太阳黑子周期)周期开始结束时间(年)极大期(每月太阳黑子数目)极小期(每月太阳黑子数目)没有太阳黑子的日数11755年3月1766年6月11.3 86.5 11.221766年6月1775年6月9.0 115.8 7.231775年6月1784年9月9.3 158.5 9.541784年9月1798年5月13.7 141.1 3.251798年5月1810年12月12.6 49.2 0.061810年12月1823年5月12.4 48.7 0.171823年5月1833年11月10.5 71.5 7.381833年11月1843年7月9.8 146.9 10.691843年7月1855年12月12.4 131.9 3.2 ~654101855年12月1867年3月11.3 97.3 5.2 ~406111867年3月1878年12月11.8 140.3 2.2 ~1028121878年12月1890年3月11.3 74.6 5.0 ~736131890年3月1902年2月11.987.9 (1894年1月)2.7 ~938141902年2月1913年8月11.564.2 (1906年2月)1.5 ~1019151913年8月1923年8月10.0105.4 (1917年8月)5.6 534161923年8月1933年9月10.178.1 (1928年4月)3.5 568171933年9月1944年2月10.4119.2 (1937年4月)7.7 269181944年2月1954年4月10.2151.8 (1947年5月)3.4 446191954年4月1964年10月10.5201.3 (1958年5月)9.6 227201964年10月1976年6月11.7110.6 (1968年11月)12.2 272211976年6月1986年9月10.3164.5 (1979年12月)12.3 273221986年9月1996年5月9.7158.5 (1989年7月)8.0 309231996年5月2008年12月12.6120.8 (2000年3月)1.7820(迄2011年1月15日)242008年12月平均数11.1 114.1 5.8 注:新周期的开始是以极小期为起算的时间点四、太阳活动产生影响的具体分析(一)、太阳周期变化对平均气温的影响图1 浙江省历年平均气温变化图(来自互联网)我们以浙江省自1961年到2006年的平均气温为研究单位,从上述图1中可以看出平均气温的变化呈现两种规律。
首先就是气温呈现周期变化循环往复,而这些周期的变化也与太阳周期的变化有相关性。
太阳周期为11年,图内每11年之间则具有3或4个小周期,呈平均分布。
以1986年—1997年为例,可以看出:在此期间平均温度的分布基本平分了这11年,每个小周期都约占了4年。
在接近1991年时,温度出于正弦分布最大值,而1986年和1997年则处于正弦分布最小值。
这表明了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与地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正弦关系。
结合表1,我们可以得出:当太阳黑子数目极少的时候,全球平均气温显著降低;而当太阳黑子数目极多的时候,全球平均气温又显著上升,平均气温出于正弦分布的最大值。
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的实例:持续极小的太阳黑子活动可能引起气候异常——气温降低,地球进入小冰期。
从1645年到1715年,就有一段被称为“蒙德尔极小期”的时期。
整个期间太阳上总共只观测到50个左右的太阳黑子。
蒙德尔极小期与小冰期中最冷的一段时间相合。
当时的欧洲和北美洲,以及世界上许多地区,冬季尤其寒冷。
而在1787年至1843年间的道尔顿极小期,伦敦人在圣诞节可在泰晤士河面溜冰。
其次就是自1981年开始,平均温度开始呈现增长趋势。
我认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数据支持。
而且此为正相关关系,为不可逆增长,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了。
(二)、太阳周期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图2 浙江省历年年降水量变化图(来自互联网)100多年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就发现:黑子多的年份地球上气候就比较干燥,农作物能够得到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就比较潮湿了,甚至暴雨成灾。
我们再以浙江省自1961年—2006年的年降水量作为研究单位,从上述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又呈现出了正弦分布。
我们再以1986年—1997年为例,可以看出,在1986年的时候,浙江省的年降水量出于正弦分布的最小值,而到1997年的时候,年降水量又出于正弦分布的最小值。
我们再看一下1975年及2008年,都处在正弦分布的最小值。
结合之前年降水量呈现出了正弦分布和太阳黑子约11年周期,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与地球上年降水量存在着一定的正弦关系。
结合表1,我们可以得出:当太阳黑子数目极多的时候,全球平均年降水量显著降低;而当太阳黑子数目极少的时候,全球平均年降水量又显著上升,平均年降水量出于正弦分布的最大值。
历史上也有过相关的统计:鄱阳湖是洪水灾害频发地区,1755年至2008年,共计23个太阳活动周的254年内,鄱阳湖发生洪水年份101次,发生洪水的比率为39.76%,平均每个太阳活动周期内发生洪水4.39次。
鄱阳湖发生洪水的频次与太阳活动磁周期存在一定关系。
太阳活动极期发生鄱阳湖洪水的概率较高,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和极小期发生洪水的概率分别为47.82%和60.86%,在同一太阳活动周期内极大期和极小期同时发生洪水的概率较小。
(三)、太阳周期变化对地震频率的影响年份4级以上地震次数1980 447 1996 9541981 389 1997 10201982 400 1998 10781983 516 1999 11711984 446 2000 12791985 674 2001 6631986 672 2002 14051987 549 2003 17761988 495 2004 19011989 599 2005 32781990 443 2006 29821991 417 2007 20811992 388 2008 3521993 422 2009 1151994 438 2010 1311995 418 2011 25中国历年4级以上地震次数表(来自互联网)我们可以从图表中看出:中国历年4级以上地震次数的数据呈现出正弦周期循环的规律,而在1997—2007这十年间,地震的次数好像有了空前的提升(有专家指出,太阳活动的周期也存在着一个周期循环的规律,每隔几个周期,太阳活动就会进入活跃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