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QSYGD0008-2011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规程

QSYGD0008-2011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规程

Q/SY GD 0008-2011目 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一般规定 (1)4 管道管理人员配置 (2)5 管道巡护基本要求 (2)6 管道安全防护 (2)7 管道防腐层 (5)8 阴极保护管理 (6)9 埋地管道的干扰及防护 (7)10 废弃管线处理 (7)附录 A (规范性附录)管道悬空最大允许跨度计算公式 (9)附录 B (资料性附录)公路等级划分 (10)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埋地电缆、光缆及建构筑物基础与管道的安全距离 (11)IQ/SY GD 0008-2011II前 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的。

本标准代替Q/SY GD0008-2008《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规程》和Q/SY GD0170-2005《油气管道三穿部位加固防护标准》。

本标准以Q/SY GD0008-2008为主,整合了Q/SY GD0170-2005的全部内容,与Q/SY GD0008-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定向钻施工与管道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增加了管道与河渠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增加了管道与建构筑物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增加了废弃管线处理原则——删除了管理机构职责——修改了管道与铁(公)路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修改了管道与电力、通信线路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本标准由中国石油管道公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处(保卫处)、沈阳调度中心、大连输油气分公司、长春输油气分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巨洪、费雪松、高强、张永盛、郭庆茹、董仲智、张世斌、何悟忠、吴运强、刘广兴、南敬茹、孟国忠、姜征锋。

本标准代替历次版本的发布情况为:Q/SY GD0008-2008、Q/SY GD0170-2005、Q/SY GD0008—2001、Q/SY GD0011—2001。

Q/SY GD 0008-2011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长输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的内容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长输油气管道的管理与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 0017 埋地钢质管道直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SY/T 0032 埋地钢质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Q/SY 64 输油气管道动火管理规范Q/SY GD 0163 石油与天然气管道工程竣工验收管理细则Q/SY GD 0190 管道地面标识管理规范3 一般规定3.1 管道管理的基本要求3.1.1 埋地输油气管道的埋深应达到设计要求,并确保阴极保护正常运行。

同时,应注意特殊条件和环境下局部管段的保护效果。

3.1.2 管道地面标识应符合Q/SY GD 0190的规定。

3.1.3 应编制管道完整性管理方案并定期进行修订。

3.2 管道的安全管理3.2.1 各级管道管理部门应制定管道事故应急预案。

3.2.2 各输油气管理单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管道事故抢修用管材、阀门、法兰及弯头等。

3.2.3 输油气管道干线及站内管网进行开孔、动火作业,应按照Q/SY 64 相关规定执行。

3.2.4 各输油气管理单位应对维抢修设备、机具定库、定位存放,并应进行定期检查,按照设备保养说明书定期进行保养,抢修车辆、设备、机具、材料不应擅自挪用。

3.3 管道技术档案管理3.3.1 应按照中国石油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PIS)的要求进行管理。

1Q/SY GD 0008-20113.3.2 管道工程按照Q/SY GD0163规定建档并进行管理。

4 管道管理人员配置4.1 各站应配置专职管道管理技术员;输油管道每20km宜配置一名管道保护工;输气管道每30km宜配置一名管道保护工。

4.2 输油管道每5km宜配置一名专职或兼职巡线员;输气管道每8km宜配置一名专职或兼职巡线员;在重点防护管线或管段(人口密集区、打孔盗油频发段、地质灾害频发段、防恐重点部位)每3km宜配置一名专职或兼职巡线员。

4.3 各站在每处线路阀室宜配置一名专职或兼职看护员;对于两端无截断阀室的大型跨越处,应在两端各配置一名专职或兼职看护员;对于有截断阀室的大型跨越处,阀室看护员同时负责跨越的看护。

5 管道巡护基本要求5.1 对重点防护管段(人口密集区、打孔盗油频发段、地质灾害频发段、防恐重点部位),输油气管理单位主管领导每年巡线不应少于二次;管道主管部门每季巡线不应少于二次。

5.2 站领导每月巡线不应少于一次;管道保护工每周对所辖管线全程巡线一次;巡线员、看护员每天对所辖管段、阀室巡护不应少于一次。

特殊地段、特殊时期无法巡线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5.3 输油气管理单位维抢修队(中心)领导对本队(中心)负责的管段每年巡线不应少于二次。

5.4 对打孔盗油案件频发管段、防恐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频发段、第三方施工频繁或人口密集区应加密巡护,及时对管道保护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5.5 及时发现和制止新增管道违章占压事件的发生,并将有关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主管部门。

5.6 各输油气分公司应积极向管道沿线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汇报管道保护情况,并留有记录。

6 管道安全防护6.1 本章节内容适用于新建其他设施与已有油气管道相互关系的处理。

6.2 管道安全防护应严格执行有关的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标准及安全规定。

6.3 输油气分公司应将已建、新建及改(扩)建管道设施的有关资料报送当地相关部门备案。

6.4 禁止从事下列危及管道设施安全的活动:a) 移动、拆除、损坏管道设施以及为保护管道设施安全而设置的标志、标识;b) 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m范围内,取土、挖塘、修渠、修建养殖水场,排放腐蚀性物质,堆放大宗物资,采石、盖房、建温室、垒家畜棚圈、修筑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或种植乔木、灌木、藤类、芦苇、竹子和根系深达管道埋设部位并损坏管道防腐层的植物;c) 在管道中心线两侧或管道设施场区周围各50m范围内,爆破、开山和修筑大型建筑物、构筑物;d) 在埋地管道设施上方巡查便道上行驶机动车辆或在地面管道设施、架空管道设施上行走。

2Q/SY GD 0008-201136.5 其它工程与管道相互交叉的管理原则6.5.1 施工中挖出管段的最大悬空长度不应超过表1规定的数值(表1中允许悬空长度是两端为土墩固定时数值;若使用刚性支撑,应增加两米;其它情况可参照表1执行);一个作业段直管段开挖累计长度不应大于200m。

在固定墩及弯头附近200m内,挖出的直管段长度不应大于50m;开挖时,预留的土墩长度不应小于4m,待悬空段回填夯实后,再挖开支撑土墩进行作业。

表1 管段最大悬空长度 管径管材φ720×8 16Mn φ529×7 16Mn φ426×7 16Mn φ377×7 16Mn φ377×7 A3F 允许悬空长度(m) < 18 < 16 < 13 < 11 < 7其他管线最大悬空长度按附录A公式进行计算。

6.5.2 增加交叉方案的审批、审核。

6.5.3 其它工程与管道相互交叉施工后,应加设管道标识桩。

标识桩的位置及标识内容,应符合Q/SY GD0190的规定。

6.5.4 工程竣工时,工程建设单位应绘制竣工图,在竣工验收时交予管理单位存档。

6.6 铁路、公路与管道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6.6.1 新建铁路、公路与管道相交时,宜采用垂直交叉。

必须斜交时,夹角不宜小于60°,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应不小于45°。

在避不开的情况下,报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实施。

6.6.2 新建铁路、公路与管道相交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其防护工程的设计,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应满足双方今后安全运行及维护的需要,一般采用桥梁或涵洞的保护方式。

6.6.2.1 桥梁方式新建铁路、高速公路、公路与管道交叉,当填方高度大于1.8m时,宜采用桥梁形式防护,桥梁净跨度不宜小于10m,净高度在满足公路桥梁结构层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净空间。

6.6.2.2 涵洞方式新建铁路、高速公路、公路与管道交叉,当填方高度小于1.8m时,宜采用盖板涵形式防护,盖板涵净跨度不小于D+2.5m(D为管道外径,包括防护层),盖板应采用活动吊装形式。

6.6.2.3 管道防护工程基础埋置深度规定:当采用桩基基础或敞开式基础结构时,基础埋置深度以不影响管道维护开挖所需深度为准,由铁路、公路设计方依据地质情况确定,管道开挖深度一般在管下0.6m~1.0m;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封闭式基础结构时,基础底板与管道净间距不应小于1.0m。

桩基基础承台与管道水平间距不宜小于5m。

当管道改线与既有铁路、高速公路、公路穿越时,可采取钢筋混凝土套管保护方式,套管直径应比管道直径大300mm,且应不小于1.0m,套管长度宜伸出路堤坡脚、路边沟外边缘应不小于2m。

6.6.2.4 为保护管道而设置的涵洞不应作为铁路、公路的排水涵洞,涵洞内应填满细土或细砂。

6.6.2.5 为保护管道而设置的单跨桥梁两端应设置栅栏等防盗措施。

6.6.2.6 管道应避免与铁路站场、公路交叉路口、圆形转盘交叉。

Q/SY GD 0008-20116.6.3 新建铁路、公路与管道平行敷设规定6.6.3.1 铁路、公路与管道平行敷设时,不应将管道纳入铁路、公路用地界限内,一般要求如下(未提到天然气管道):a) 铁路与输油管道平行敷设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铁路用地界限外3m;b) 铁路干线、支线与天然气管道平行敷设的最小间距分别不应小于25m、10m;c) 电气化铁路与管道平行敷设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200m;d) 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与原油、液化石油气、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平行敷设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公路用地界限外10m;e) 三级及以下公路与原油、液化石油气、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平行敷设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公路用地界限外5m;6.6.3.2 位于水域段的铁路、公路特大、大、中型桥与管道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100m,小型桥与管道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50m。

6.6.4 管道与铁路平行或交叉时,应加强监测管道电流、电位变化,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注1:公路用地范围指公路路堤侧坡脚加护道和排水沟外边缘以外1m,或路堑坡截水沟、坡顶(若未设截水沟时)外边缘以外1m。

注2:公路等级划分参见附录B.6.7 管道与电力、通信线路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6.7.1 埋地电力、通信线路与管道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如下:a) 埋地电力电缆、通信电缆、通信光缆(同沟敷设光缆除外)与管道平行敷设时的间距,在开阔 地带不宜小于10m;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其间距应满足附录C的要求;b) 埋地电力电缆、通信电缆、通信光缆与管道交叉时,宜从管道下方通过,净间距不应小于0.5m,其间应有坚固的绝缘隔离物,确保绝缘良好;产权单位应对交叉处的埋地电力电缆、通信电缆、通信光缆增加刚性保护套管,其长度不应小于管沟开挖影响区域内的长度;针对石油沥青防腐层和聚乙烯、聚丙烯缠带防腐层的管道在交叉点两侧各10m范围内的管道和电缆应做特加强级防腐;c) 埋地电力电缆应采用铠装屏蔽电缆;d) 水下电缆(光缆)与管道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50m,受条件限制时不得小于15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