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说课稿

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说课稿

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说课稿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

以下是一篇关于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说课稿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观图设疑,提出问题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

他们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自主探究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并纠正。

这篇课文我准备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大致是对课文新的生字词的掌握;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体会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重点学习课文1.2自然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性、自主性。

”依据新课标和文本的特点,我来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对学生的分析、对教材的理解、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首先我来说说对学生的分析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内容很感兴趣,对经济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上网收集资料的习惯正慢慢养成,动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学生缺少对现象本质的深刻的分析,而且建构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二、接下来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1、说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框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一框的知识为后面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这部分内容打下基础,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此外,这部分知识对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说教学目标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价商品和服务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以及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我以创设的情境为线索,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引导他们善于合作,形成个体与集体协同发展的合力。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

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小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3、说教学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为: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确定其为重点,是因为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

我将这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如何看待买涨不买落的经济现象。

确定其为难点,是因为这种消费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看上去似乎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生活消费的一般规律相矛盾。

三、说教法和学法1、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发展”的教学模式。

具体说,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第三步,师生互动,建构知识。

2、接下来再说说我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因而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接下来简单说说这节课的课前准备上课前,我深入学生之中,了解情况,如:家里是否有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最近家里是否有买车的打算?买什么车?布置学生预习新课知识,收集车市的有关材料,既为课堂上设置的情境作了铺垫,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五、下面我重点简述一下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想用四句古诗来形容我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第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第二,事事留心皆学问;第三,似曾相识燕归来;第一,纸上得来终觉浅。

下面我来分别阐述一下1、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约3分钟)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我首先在导入时创设情境:《少军的烦恼》。

这个情境讲述的是本班同学少军家里打算买车,但是家里人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呢?在此基础上自然过渡:相信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应该可以给他们家一个合理的建议。

2、事事留心皆学问--在推进新课时创设情境(约34分钟)陶行知先生曾提倡生活教育,即生活即教育,要从生活中学习。

因此在推进新课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关心生活。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因为课前已布置学生留意车市的新闻材料,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围绕当前车市展示四三则材料,让学生去分析解释这些情境,近而突出本框的重点,得出本框知识点。

相关材料如下:① 大排量轿车价格大幅上调,销售量骤然下降。

06 年4月1日实施的新消费税,按照新的消费税率,2.0以上排量的车型税率普遍提高,其中升幅最大的4.0升(含)以上排量的轿车,税率从8%增加到 20%。

由于消费税大幅提升,大排量车普现涨价,尤其是进口车。

据了解,在宝马创造了近30万元的涨价新高之后,奔驰、VOLVO、捷豹、路虎、劳斯莱斯等车型价格集体上扬,其中劳斯莱斯最大涨价幅度达到70万元。

价格的大幅上调,令这类汽车的市场销量也骤然变冷。

② 中小排量轿车降价促销不断,销售却不温不火。

调查显示,"油荒"打击了市民的买车积极性,在准备购买汽车的人群中,不到一成的市民坚持原来的买车计划,近三成市民推迟了买车计划,35.9%的买车人仍处于观望阶段,12.8%的买车人甚至因"油荒"放弃了买车,这对当前的汽车销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近七成买车市民受到"油荒"影响而再三权衡购买车型,低油耗、经济型汽车成为时下购车首选。

③ 我国已成为电动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

目前,我国电动车产业的从业人员达 30万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2020年电动车在中国的总销量达到2000多万辆,同时还在以每年1500万辆的速度递增,这一速度大约是汽车增长速度的3倍。

据估算,到2020年,中国电动车的年产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产业总体规模将达到1300亿元。

第五阶段要查缺补漏。

考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强化训练。

力、热、光、电、声哪个部分差就补哪个部分,哪种题型不熟练就练哪种题型。

在政治试题的大题目上,江西考生得分一直比较低,主要是因为答题语言有偏差,高考既需要使用教材语言,又要使用灵活的个人语言。

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逐步形成政治学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接下来,用3分钟的时间展示介绍这些新闻,再把学生分成A、B两大组,每大组中再由4人一组组成若干小组。

A组同学分析解释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B组以轿车生产商的身份分析,如何应对高涨的油价,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何使自己的工厂获利更多。

然后用7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讨论,接着由学生代表发言,总体时间控制在12分钟,最后用6分钟左右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建构知识。

这样,A组学生根据材料1得出本课第一个知识点: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即一般说来,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老师在此基础上反问: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大米的价格也大幅上调,人们对它的购买会不会骤然减少呢?学生自然知道不会。

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然后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如最近有哪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了?人们对它的需求量有没有骤然减少或增加?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印证这一观点。

根据材料2油价上涨影响轿车销量,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会减少,会导致它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

根据材料3轿车滞销电动车却风靡起来,会得出结论: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会导致它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B组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可以得出结论:面对商品价格变动,生产者一般会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即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所在,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比较紧密,理论难度又不大,这样由他们自已讨论得出知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习着如何自主探究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学习,最终使他们真正会学习。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出了上述结论后就会反思质疑,有的学生会说:房价涨得那么厉害,可是买的人一样很多啊。

如果没有人质疑,那我会反问一句:是不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升了人们的购买就一定会减少?生活中有没有反例?有的学生就会想:咦,这不是和我们刚才讲的生活消费的一般规律相矛盾了吗?于是我借机过渡到本框题的难点:“如何看待买涨不买落”的经济现象。

通过列举现象,小组讨论,分析原因,最后师生建构知识,突破难点:原来买涨不买落,是消费领域的一种特殊情况,实际上是人们受各种客观情况影响,消费心理预期在起作用,担心物价一涨再涨,因而在物价上涨时出现了抢购现象;而价格低时人们总是渴望买到价格更低的商品,因而手持货币观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