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电压技术

高电压技术


U ≈δU0
气隙不长(例如不超过1m)时,上式能足够精确的使用于 各种电场形式和各种电压类型下近似的工程估算。
对更长空气间隙来说,击穿电压与大气的关系并不是一种
简单的线性关系。Kd 如下式计算
K d

p p
0
m



273 t 0
273 t
n 式中指数 m ,n
U
3.4 103 (kV )
50% (min)
1 d
8
当d>15m时,可用下式计算
U (1.4 0.055d )103(kV ) 50% (min)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19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5、操作冲击电压
➢ 击穿特点
(3)具有显著的“饱和”特征。
工频交流
Ub=70+5.25d
工频交流
Ub=40+5d
棒—棒 正极性雷电冲击 Ub=75+5.6d 棒—板 正极性雷电冲击 Ub=40+5d
负极性雷电冲击 Ub=110+6d
负极性雷电冲击 Ub=215+6.7d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16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没有能概括各种电场分布的统一经验公式。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6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二节 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2、击穿电压
➢ 通常对一些典型的电极结构做出一批实验数据, 实际的电极结构只能从典型电极中选取类似结构 进行估算。
➢ 电场越均匀,同样间隙距离下的击穿电压越高, 极限就是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
那么这一气隙的电晕起始电压Uc和击
穿电压 Ub 随r而变化的规律如左图:
当 r 很小(r<0.1R ) 时,气隙属于
Ub
不均匀电场,击穿前先出现电晕,且
Uc 值很小,而击穿电压 Ub 远大于
Uc。
当 r>0.1R 时,气隙已逐渐转为
稍不均匀电场,Ub≈Uc ,击穿前不
再有稳定的电晕放电,且击穿电压
的极大值出现在 r≈0.33R 左右。
d=1~10cm 的范围内,其击穿场强约为 30kv/cm 。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5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二节 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1、击穿特点
➢ 击穿前无稳定电晕; ➢ 无明显的极性效应; ➢ 直流击穿电压、工频击穿电压峰值及50%
冲击击穿电压几乎一致; ➢ 击穿电压的分散性小; ➢ 击穿电压和电场不均匀程度关系大,所以
5、操作冲击电压
➢ 目前采用的是±250/2500μs 标准操作冲击波形
u / Um
1
0.5
0
Tcr
T2
t
波前时间Tcr=250μs, 容许偏差±20%; 半峰值时间T2=2500μs, 容许偏差±60% 。 可写成250/2500μs冲击波。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17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5、操作冲击电压
➢ 击穿特点
(1)波形对气隙的电气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实验表明,气隙的50%操作冲击
击穿电压U50%(s) 与波前时间 Tc 的 关系曲线程“U”型,在某一时间Tc
下U50%(s) 出现极小值U50%(min)
Tc之值随气隙长度d 的增大而增大, 在工程实际中所遇到d的范围内,Tc

值在0.4~1.0的 《高范电围压内技变术化》。第三讲
25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四节 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 及其校正
3、对湿度的校正
➢大气湿度越大,气隙的击穿电压越高。 ➢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中,湿度影响不太明显。 ➢极不均匀电场中,湿度影响明显,可用下式修正。
Kh = kω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1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第2节 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第3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第4节 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及其校正 第5节 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第6节 SF6和气体绝缘电气设备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1
2.9 p
T
式中,p—气压,kPa;T—温度,K 。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24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四节 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
及其校正
2、对空气密度的校正
➢(2)在大气条件下,气隙的击穿电压随δ的增 大而提高。
当δ处于0.95~1.05的范围内时,气隙的击穿电压几乎与δ 成正比,即此时的空气密度校正因数 Kd ≈δ,因而
式中因数 k 与绝对温度和电压类型有关,而指数 ω 值取 决于电极形状、气隙长度、电压类型及其极性。
具体值亦可参考有关国家标准。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26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四节 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
及其校正
4、对海拔高度的校正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
对于安装在海拔高于1000m 、但不超过4000m
“棒—板”气隙具有最大的不对称性。
➢ 其他的极不均匀电场气隙
击穿情况均处于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击穿特性之间;
按其电极的对称度用这两种气隙的击穿特性曲线来估计。
➢ 棒极端面的具体形状影响
当极间距离不大时,特别是在棒极带正极性时,与击穿电 压有一定关系。
当极间距离较大时,对气隙的击穿电压没有明显影响,故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21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1-3节 小 结
➢均匀电场的击穿特性
击穿前无电晕,无极性效应,各种电压作用 下其击穿电压都相同。
➢稍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特性
击穿前无稳定电晕,极性效应不明显,各种 电压作用下的击穿电压几乎一致。
➢极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特性
击穿前有稳定的电晕,有明显的极性效应, 外加电压波形对击穿电压影响很大。掌握四 种电压作用下的击穿特点。
➢ 棒棒间隙的工频击穿电压比棒板高一些。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13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3、工频交流电压
➢ 在空气间隙更长时,“棒—板”气隙的平均击穿场 强明显降低,即存在“饱和”现象。
➢ 各种气隙的工频击穿电压的分散性一般不大,其标 准偏差σ值一般不会超过2%~3%。
在长空气间隙时,增 大“棒—板”气隙的 长度,已不能有效的 提高其工频击穿电压。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14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4、雷电冲击电压
➢ 由于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时延较长,其冲击系数通常均显著大 于1;
➢ 冲击击穿电压的分散性也较大,其标准偏差σ值可取 3% ➢ 在50%击穿电压下,击穿通常发生在冲击电压的波尾部分。 ➢ 棒极为正极性的击穿电压比负极性时数值低得多。
击穿特性介于上述“棒—板” 气隙在两种极性下的击穿 特性之间。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11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2、直流电压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12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3、工频交流电压
➢ 棒板气隙的击穿总是发生在棒极为正极性的那半周 峰值附近,其工频击穿电压的峰值与正极性直流击 穿电压相近;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一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2、击穿特性
➢ 电极布置对称,无击穿的极性效应; ➢ 均匀电场击穿所需的时间很短; ➢ 直流击穿电压、工频击穿电压峰值以及50%冲击
击穿电压相同; ➢ 击穿电压分散性很小
伏秒特性很快就变平,冲击系数β=1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4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概论
➢在工程实践中,常会遇到对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作出定 量估计的情况。 ➢通常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求取某些典型电极所构成的气隙 的击穿特性,以满足工程实用的需要。某些击穿特性实验 结果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和采用。 ➢气隙的击穿特性与电场形式及所加电压的类型有很大关 系。
处的电力设施外绝缘,其试验电压U 应为平原地区外绝
缘的试验电压Up 乘以海拔校正因数Ka ,即 U = Ka
Up
Ka

1.1
1 H 104
式中 H——安装点的海拔高度,m。
平均击穿场强随气隙长 度加大而降低。
电气强度最差的正极性 “棒板”气隙的“饱和” 现象最为严重,对发展特 高压输电技术来说是一个 极其不利的制约因素。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20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5、操作冲击电压
➢ 击穿特点
(4)气隙击穿电压和放电时间的分散性都要比雷电 冲击电压下大得多。操作冲击电压下,δ约为5% 。
值大约处于100~500μs 之间。
《高电压技术》第三讲 18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节 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5、操作冲击电压
➢ 击穿特点
(1)波形对气隙的电气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2)在各种类型的作用电压中,以操作冲击电压下 的电气强度为最小。
50%操作冲击击穿电压极小值U50%(min) 可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求得
第二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一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3、击穿电压的经验公式
➢ 击穿电压:
U 24.55d 6.66 d (kV ) 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