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黄瓜栽培技术
1、播种
播种前浇底水,以浇透营养土层为止。
黄瓜和黑子南瓜均用撒播法播种。
黄瓜稀播而黑籽南瓜种子密播。
2、苗床管理
播种后立即盖塑料小棚,促使幼苗生长。
黄瓜幼苗出土前,白天维持28~30°,夜温18~20°,出苗后白天维持25°左右,夜间16~18°,子叶展平,真叶显露,下胚轴7厘米左右时,夜间温度控制到10~15°,白天适当放风,控制幼苗徒长,使下胚轴短粗,有利于嫁接。
南瓜幼苗出土前,苗床温度维持到28~31°,夜间18°,幼苗子叶展平,下胚轴7厘米时,降低床温,白天维持到25°左右,夜间维持到10~14°。
3、嫁接
嫁接多采用靠接法,也有用插接法的。
此外也有用斜插接、水平插接、差皮接、劈接等,生产上不常用。
黄瓜苗高7~10cm左右时,心叶长1~1.5cm时;南瓜子叶展平,心叶刚刚显露时为靠接法嫁接适期。
嫁接要在设施内进行,温度保持在25~28°,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设施内温度偏高时,可覆盖草苫遮阳降温。
南瓜苗下胚轴是一种空管状体,中空部分为髓腔,四周是下胚轴壁。
下胚轴横切面为椭圆形,直径长的一方叫长轴,短的一方叫短轴,子叶着生在短轴的两侧。
嫁接时将南瓜苗下胚轴1cm处长轴方由上而下斜切一刀;接穗苗有子叶下1cm处由下而上斜切一刀,再将接穗切口插在跕木切口上,应接在轴壁上,切忌插入髓腔中。
嫁接苗的成活关键首先是接穗和跕木断面形成层互相紧密接触,最初从两者切口处组织分别产生愈伤组织,继而两者的愈伤组织相结合进行细胞分裂、分化而使形成层连接到一起,由于细胞组织进一步分化,接穗和跕木维管束相连接,互相协调输送养分。
黄瓜嫁接后是否能愈合成活,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嫁接亲和力的强弱,生产中用的跕木是黑籽南瓜,与黄瓜的亲和力很强。
二是嫁接技术,跕木和接穗的切口要有一定的深度并结合恰当。
三是要有适当的愈合外界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要适宜。
此外嫁接过程中要注意刀片的清洁,以免引起切口感染,操作过程中不能损伤瓜苗,以免引起瓜组织坏死。
4、嫁接苗的管理
嫁接苗生长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嫁接苗成活的关键。
嫁接时要随嫁接随栽植随扣熟料小棚。
棚膜要盖得严密,以利保温保湿。
嫁接后白天温度维持在25~30°,夜间18~20°,3d后白天降至25~27°,夜间14~16°。
嫁接苗载后最初不通风,使空气相对湿度达到100%,苗床因不通风造成白天温度过高时,可在小棚上盖草苫遮阳降温。
3d后开始通风,以后逐渐降低苗床温度、湿度,锻炼幼苗。
通风要由小到大,使幼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应尽早锻炼幼苗见光,有利于嫁接苗的成活与生长。
嫁接后8~12天内断根,即用刀片自接口下1cm处将黄瓜下胚轴切断,再从地表处将黄瓜苗切除。
断根后出现萎蔫现象时,可适当遮阳以提高成活率。
断根以前可适当喷洒农药消毒,防治幼苗感染病害。
嫁接后要随时去除跕木上萌发的幼芽和侧枝;防治幼芽与黄瓜竞争养分。
5、定植前的准备及定植
定植前准备主要包括整地施肥和高温消毒。
基于日光温室土壤和黄瓜的生育特点,定植前必须重施基肥,封闭温室利用高温杀灭病菌。
定植方式是大垄双行,安80cm、40cm、
大小行定植,大垄高20cm。
定植后顺小沟浇定植水,水要浇透。
4~5d后视土壤湿度情况浇缓苗水。
3~5d后视土壤情况及时进行中耕,连续2~3次深中耕。
要求最大深耕10cm,但不能伤土坨,要求耕细耕透,无坷垃。
黄瓜定植时要浅栽,农谚有:“黄瓜露陀,茄子没脖”之说。
黄瓜浅栽容易满足根系呼吸和对土壤温度的要求,根系发育良好。
定植后不急于覆地膜的目的是便于中耕,为根系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发育,防治黄瓜植株后期早衰。
定植后黄瓜植株进入转折期,植株由营养生长生长为主转为生殖生长为主,此时根系生长很快,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使根系在转折期内形成大量根系,对防止后期早衰有特殊意义!根系在转折其内发育不良,难以保证生长后期植株对肥水的需求,导致植株早衰,有时甚至出现根系因饥饿而死的现象。
6、定植后的管理
(1)、甩条发棵期的管理
管理重点是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植株长势正常,花芽分化良好,顺利进入开花结果期。
定植后白天温度维持在25~30°,夜间在17~20°,白天温度过高时应适当通风降温。
缓苗后白天应防风降温,夜间温度过低时,应在下午及早封闭风口,傍晚及时盖草苫。
尽量使进入日光温室的光量更多且分布合理,植株能截获更多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为此,草苫要早揭晚盖,延长见时间,揭苫后应立即擦拭棚膜,增加透光率,及时正确的整枝绑蔓是改善群体内部光照的主要措施。
适当控制水肥,控制茎叶的长势,促使叶片和果实的分化,控制地上部的生长,促使地下部的生长,使植株顺利地有营养生长为主转入到以生殖生长为主的开花结果期,对以后的产量形成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管理得当植株坐瓜多而叶片疏密得当,群体内部光照好。
如果植株徒长,茎粗壮,叶片肥大,群体内部密不透光,雌花少,显然植株未能顺利进入开花结果期。
应立即停止浇水,任其蒸腾和蒸发消耗土壤水分,继续控制水分直到植株重新有大量雌花开放时再浇水。
近几年来日光温室冬季栽培的黄瓜甩条发棵期有死棵现象,气候好的年份和光照保温比较好的日光温室内植株死亡率比较高。
因温、光条件良好有利于地上部生长,尤其水分充足,植株生长旺盛,达到徒长程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去平衡,徒长的茎叶在与根系对光合产物和其他营养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特别是定植后没有及时创造良好的根际环境促进根系生长的植株,根系柔弱,在竞争中所得到的养分根本无法保证根系正常生长和正常功能,因而导致根系饥饿而死。
根系的死亡是一个过程,植株死亡是轻度萎蔫到重度萎蔫直至死亡。
死亡现象是零星发生,最先死亡的植株是根系发育不良的植株。
(2)、结果的管理
在冬季最寒冷的阶段(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保护设施保护能力有限,设施内温光条件不能完全满足黄瓜生长之需要,因此温度管理上,不让热量轻易地丧失掉。
白天日光温室的温度可控制得高些,将热量蓄积与土壤、墙体及支架结构中,夜间低温时,则靠蓄热缓慢释放温室内温度才不至于过低及时补充CO2有利黄瓜生长。
上午黄瓜光合作用的高峰期增施CO2,增产效果明显。
CO2施肥期切勿放风,防止CO2散逸到设施外。
晴天光照充足要重视CO2施肥,阴天寡照可以不施用。
擦拭薄膜、提高膜的透光能力和疏叶落秧,改善黄瓜群体结构的目的都是提高群体光照,有利于产量的形成和提高。
进入结果期可以补充肥水,但应看天气、看墒情、看植株长势确定浇水。
根瓜达到商品质量时及时采收。
随着天气转暖,日照时数增加和日照强度的提高,冬暖大棚的温光条件有了明显改
善,黄瓜植株也进入盛果期。
围绕温、光、水、肥为中心的管理原则:一是加强肥水管理维持持续的高产;而是控制病虫害,防治病虫为害破坏产量形成。
温度管理要求白天最高温度不超过30~32°。
夜间最低温度在15°左右。
在晴朗无风的白天,可适当提前开放风口,高温时避免突然放风,容易对叶片造成伤害。
夜间最低温度近于15°,有利于果实生长。
温度过低,果实生长不良。
夜间温度过高,植株易徒长,易化瓜,因此应改变前一阶段“高温养瓜”的做法。
肥水管理是持续高产的重点。
此时植株所吸肥量有一半左右被果实携走,必须及时追肥浇水。
灌水和肥水施用交替进行。
由于土壤吸附性能和黄瓜吸收能力有限,每次追肥数量应视土质和植株长势所定。
追肥种类应是硝态氮多而铵态氮少的肥料品种,铵态氮的施用量不要超过氮追施量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低温时期少量施用铵态氮是有益的。
土壤中和有机肥料中所含钾元素基本能满足黄瓜植株的需要,但为了促进植株体内物质运输和产量形成,可以少量追肥或喷施磷酸二氢钾,喷施浓度不超过0.2%。
其他元素一般情况下不缺乏。
可能是干旱或土壤浓度过大,致使土壤中有钙而植株生理性缺钙。
植株缺钙明显时可增加浇水量和设法提高温度改善植株对钙的吸收或向植株喷水溶性钙。
温度逐渐转暖时期是病害严重发生期,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黄瓜生长,也易诱发病害,几种主要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与黄瓜生长条件几乎一致,因而病害发生实属难免。
及时控制病害是高产关键。
病害的法治原则是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即重点防止日光温室内湿度太高,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温度,然后再对症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摘自河南科技学院《北方蔬菜栽培》
卢育华主编
《群泰无公害种植技术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