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电子政务
15.1 复习笔记
一、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1.建设电子政务的原因
(1)政府是全社会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处理者和用户,承担着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决定着社会管理服务的效率。
(2)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政府行政业务,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增强各级政府决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建立一个更精简、廉洁、高效、有竞争力的政府。
2.电子政务的含义
(1)从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来看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服务等政务工作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办公、管理和开展各种公共服务的一种治理方式。
(2)从深层次看
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在工业时代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适合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
3.建设电子政务的目的
(1)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
对政府需要和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管理。
(2)改进、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以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廉洁程度,节约行政开支,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4.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政府信息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电子政务强调政府业务通过电子化手段来运作及其实现过程。
②电子政府指通过电子化手段来运作政府业务特征的政府形态的描述。
③政府信息化指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过程。
(2)联系
这些概念是紧密相关的。
5.电子政务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是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政府机关之间、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综合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系统。
6.基于电子政务概念,电子政务所包括的内容
(1)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发展的支撑。
(2)切入点是政务信息管理,处理行政管理相关的公共事务。
(3)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监管,使其更加有效地运行。
(4)目标是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7.电子政务的内容
(1)以改革政务流程为基础的人机结合的信息系统。
(2)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运行环境。
(3)强调部门之间的通信与协调(信息共享、信息交换)。
(4)以安全支撑体系为保障。
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决定政府机构的业务、权力能否正常开展和执行,安全是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基石。
(5)电子政务的建设依赖于政府各部门业务信息化程度,政府各部门业务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基础。
(6)以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为行为主体。
政府的业务活动主要是政府机关内部、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活动。
二、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的技术沿革
(1)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由于政府系统处理的信息飞速增长,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的政务信息系统被应用于政府工作中,是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2)20世纪90年代之前
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政府办公,被应用于政府的城市规划、建设、监控、资源
配置等业务过程中,被应用于政府基于海量数据的快速、准确的决策过程中。
(3)20世纪90年代
网络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互联网普及后,提出电子政务概念,并真正在技术上成为现实。
2.发展的社会背景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①便利了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和传播。
②缩短了政府、企业及公民个人之间的相对距离。
③加强了管理主、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
④增强了管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信息技术增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占有量
①削弱了传统政府的优势地位,对传统的政府官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
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管理、民主管理、参与管理成为一种需求和可能。
(3)政府内在改革需要发展电子政务
①互联网络用户的广域性,信息交换的实时性、互动性、低成本性,帮助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和政府组织机构的优化,公众服务质量的提高,政府管理成本的降低。
②政府借助互联网络实现政府在组织机构和职能上的柔性,提升效率,完善服务,实现业务流程优化。
③政府信息数字化后,借助互联网络传输信息,以“无纸化”或“少纸化”的形式来开展业务,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3.发展阶段
(1)基于广域网的信息与服务发布阶段。
这一阶段电子政务应用的特点是以单纯的信息和服务发布为主,信息流向比较简单。
(2)不同行业的政务信息系统在独立运行的情况下,实现它们有限的数据和信息交换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政府机构之间以及整个部门与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在一定的安全框架下,实现数据共享、各类信息的自动交换。
(3)以重塑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再造为主要特征的政府电子化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实现政府政务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各部门信息和系统应用的高度集成。
将业务流程重组和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网络化扩展。
三、电子政务模式类型与应用
1.G to E
政府(Government)与政府公务员(即政府雇员,Employee)之间的活动(曾被称为G to E),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重要形式,是G to G、G to B 和G to C电子政务模式的基础,目前不被看作一种独立的电子政务模式。
2.G to G电子政务
(1)含义
G to G电子政务即政府(Government)与政府(Government)之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Government),又称为G2G,是指政府内部、政府上下级之间、不同地区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实现的电子政务活动。
G to G模式是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
(2)应用
按其不同的职能部门及应用需求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应用:
①政府内部网络办公系统
a.含义
政府内部网络办公系统是指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实现政府内部部门间办公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实现内部资源充分共享的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b.分类
第一,领导决策服务子系统;
第二,内部网站子系统;
第三,内部财务管理子系统。
c.作用
通过不同子系统的应用,实现传统的政府内部管理网络化转型。
政府内部网络办公系统可极大提高政府的作业效率和业务水平,是电子政务的基础。
②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a.含义
电子法规、政策系统是指通过电子化方式传递不同政府部门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的管理信息系统。
b.作用
电子法规、政策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信息传递速度和管理成本优势,既可做到政务公开,又可实现政府公务人员和老百姓之间的“信息对称”。
③电子公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