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7-牵引疗法
返回
脊柱的生理功能: 1.承载头部和躯干重力,并将其运动所 产生的负荷传递给骨盆; 2.参与组成胸腹腔的后壁,支持和保护 内脏器官; 3.容纳和保护脊髓及脊神经根作用。
返回
2. 颈椎解剖与生理功能
⑴颈段脊柱解剖基础:
组成:由7个椎体借椎间盘、韧带、肌肉连接。 特点:八对椎间孔、横突孔和椎管,
有脊神经、椎动脉和脊髓通过。 两侧有交感神经节和化学压力感受器。 颈椎椎体上面两缘上翘,与上位椎骨椎体侧 缘构成钩椎关节(Luschka),病变时可致椎间孔 狭窄压迫脊神经。 颈部的关节小而多,灵活性大、稳定性差。
㈠坐位重锤牵引操作程序
1.体位 ⑴取坐位,根据目
的和要求不同,有2种坐 姿:
①颈椎中立位和前 屈位的牵引(图7-3)。
图7-3颈椎前屈位牵引
返回
②中立位或后伸位牵引 (图7-4)。
图7-4颈椎前屈位牵引
返回
⑵固定枕颌牵引套: 用枕颌套托住下颌和枕部,枕颌套两侧向 上延伸分别与横弓相连,横弓顶部系绳索通过 滑轮装置连接重锤,使颈部产生纵向的牵伸。 横弓可以预防或减轻枕颌套对颜面及颞部 皮肤、血管和神经的压迫。 枕颌套的松紧度调节以患者舒适为准。
第二节 颈椎牵引
返回
一、颈椎牵引作用
⒈增大椎间隙 ⒉牵伸挛缩组织 ⒊纠正椎间小关节紊乱,恢复脊柱正常排序 ⒋扩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压迫症状 ⒌恢复颈椎的正常排序
返回
二、颈椎牵引方法
㈠坐位重锤牵引 ㈡卧位重锤牵引 ㈢卧位斜面自重牵引 ㈣电动牵引 ㈤门框家庭牵引 ㈥冲气式气囊牵引 ㈦自我牵引。
返回
1.椎间盘的位置: 位于相邻椎体之间
2.组成 由椎体的上下骨板、 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⑴纤维环:由多层同心圆排 列的纤维软骨环构成,前部稍 宽,后部略窄。
⑵髓核:为柔软富有弹性的 半流体胶状物,位于椎间盘的中 央稍偏后。
返回
3.椎间盘的病理生理:
⑴髓核具有相当大的弹性,正常状态下能吸收一定的压 力和震荡力,受到外力挤压时只会发生形态改变而容量不 变。
返回
⑵颈段脊柱的生理功能 支撑头颅的重量 维持头部的平衡 ⑶颈段脊柱的病理生理 钩椎关节病变时可致椎间孔狭窄压迫脊 神经。 颈椎增生、椎间盘退变、软组织劳损或 损伤和颈椎失稳。
返回
3.腰椎解剖与生理功能
⑴腰段脊柱解剖基础: 组成:由5个椎体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相连
结。 特点:椎体和椎间孔大;
返回
2.关节功能障碍的生物力学
⑴制动使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⑵韧带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 ⑶组织纤维发生急弹性延长、缓弹性延
长和塑性延长。
⑷塑性延长的长度,是关节活动度恢复
的基础,决定关节活动度恢复的程度。
返回
3.塑性延长的影响因素:
①在一定范围内的牵引力越大,塑性延长 量越大。
②牵引时间适当延长可使塑性变形增加。 ③持续牵引较反复短暂牵引更利于塑性变 形量的增加。 ④组织温度升高时塑性延长率增加。
返回
2.颈椎牵引参数设置及其调节
颈椎牵引是指运用力
学原理,通过外力(手法、器 械或电动牵引装置)牵拉颈段 脊柱及其相关结构的操作技术 (图7-1B)。
棘突呈板状,位于矢状方向平伸向后; 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矢状方向; 腰4~5、腰5骶1椎间损伤或劳损的好发部位。
返回
⑵胸段脊柱的生理功能作用: 支持和传递重力; 参与组成胸腹腔的后壁,支持和保护
内脏器官; 容纳和保护马尾神经及脊神经根; 可作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和环转
等多种形式的运动。
返回
㈡椎间盘
返回
图7-1A
作用于脊柱(颈椎或腰椎) 的力为人体轴向牵引力 (图7-1A,1B)
(图7-1B)
返回
图7-1 C
作用于四肢关节一般为切线牵引力(图7-1 C) 返回
㈡发展史
牵引疗法发展的雏形: 1.公元前四世纪 Hippocrates的著作中就 有应用牵引治疗腰痛的记载,同时还可施 以按压或踩跷(图7-2)手法。 2.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也有“导引按跷”、 “摇筋骨,动支节”和“引挽腰体,动诸 关节”治病的记载。
第七章 牵引疗法
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概述 颈椎牵引 腰椎牵引 四肢关节牵引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1.定义 牵引(traction)疗法是指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 的外力,作用于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发 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牵引与牵伸(stretching)的区别在于牵引的主 要目的是牵拉关节,而牵伸的目的是牵拉肌肉、 韧带等软组织 。 作用于脊柱(颈椎或腰椎)的力为人体轴向牵引 力(图7-1A,1B),而四肢关节一般为切线牵引 力(图7-1C)。
返回
㈢牵引疗法分类
1.根据治疗部位分类 2.根据牵引时患者体位分类 3.根据牵引时患者身体的垂直方向分类 4.根据牵引重量来源分类 5.根据牵引的时间长短分类 6.根据牵引力作用的时间分类 临床常用的牵引治疗有颈椎牵引、腰椎牵引 和四肢关节牵引。
返回
二、牵引的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基础
1.概述 脊柱的解剖基础 ⑴组成:脊柱由24个椎骨、骶骨和尾骨借 椎间盘、椎间关节及韧带连接成一个完整 的杆状支柱。 ⑵分部:分为颈段、胸段、腰段和骶部。 ⑶特点:关节多、灵活性和活动性大; 颈 段和腰段是疾病的椎间隙、椎间孔,增加椎管容积,减轻对 神经根的压迫。 2.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序。 3.解除肌肉痉挛 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 损组织的修复。 4.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调节和恢复已破坏的颈椎和腰椎 平衡。 5.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改善 脊柱的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 6.脊柱外伤时的早期制动和复位作用。
⑵髓核能向四周传递压力,正常椎间盘可承受较大的压 力而不破裂。
⑶是人体最早退变的组织之一。 ⑷临床上将各种原因导致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从 而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而引起腰腿痛麻等临床综合征称为椎 间盘突出症。
返回
㈢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力学
1.关节功能障碍发病机制 ⑴长期制动 ⑵损伤性炎症反应 ⑶骨折后对位不良 ⑷压迫或血运障碍 ⑸制动对关节软骨及关节腔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