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室事故处理

实验室事故处理

实验室失火和爆炸事故处理
一、实验室失火原因、预防和急救
1.实验室中失火原因。

(1)管理不善,将自燃物质,如油浸过的纸张、布、纤维等堆积并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投氧化或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热,当热量不能散失而积蓄达到自燃点时,即引起自燃而发生火灾。

如亚麻仁油浸过的各种抹布堆积在一起,一小时后即冒烟,三小时后自行着火。

(2)易燃物质受直接火的作用而发生火灾。

例如易燃物质靠近火源,烟蒂、未熄灭的火柴梗接触易燃物,酒精灯打翻,加热易燃物时容器破裂等,都是引起火灾的原因。

(3)易燃物质与强氧化剂接触,由于剧烈氧化并释放出热量而导致燃烧,
(4)某些物质包装破裂、受潮或遇水生成可燃性气体并放出热量,引起着火燃烧,如金属钾、钠、电石、碱金属氢化物等。

(5)由于爆炸引起火灾。

(6)电源短路或电线负荷过重引起电线着火而造成火灾,或使用加热时无人看管,致使烧干溶液、烧熔电器引起火灾。

2. 防火措施
(1)实验室内必须准备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消防材料,如消火砂、石棉布、湿抹布及各类灭火器,并定期检查、换药。

(2)实验室内不要保存大量易燃物质,少量的也要加塞密封,远离火源、电源、热源,置阴凉处。

(3)可燃性试剂,均不能用直接火加热,必须用水浴或油浴加热;蒸镏或回流易燃物质,如乙醚、二硫化碳等时,更要远离火源,最好用蒸气加热,瓶内液体不得超过一半容量,以免暴沸而引起着火。

(4)易燃蒸气大都比空气重(如乙醚是空气的2.6倍),即使远离火源,也能着火,因此在处理较大量易燃气体时,必须在没有火源的通风良好的室内进行。

(5)不能乱丢烟蒂和火柴头,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

如遇实验室发生着火事故,首先关闭火源,切断电源,迅速将可燃物质移离火源,要保持镇静,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

3.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及使用范围
(1)泡沫灭火器药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溶液,当两者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灭火器内形成巨大的压力,把机内的药剂连同水一起,化为泡沫喷射出去,由于带有二氧化碳的泡沫比油类轻,因此它象绒毯一样把着火的物体或油类盖得严严密密,既降低了温度,又隔绝了空气,以起到灭火的作用。

(2)二氧化碳灭火器成分是液态二氧化碳,当它从灭火器中喷出时,由液态变为气态,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着火点温度,同时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以阻止氧气的进入。

一般适用于扑灭电器设备,小范围油类及忌水化学物品的失火。

(3)四氯化碳灭火器成分是液态四氯化碳,它灭火主要是由于四氯化碳比空气重,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以阻止氧气的进入。

但是由于在下列条件下四氯化碳会产生窒息性的剧毒气体──光气;另外它也不能用于扑灭活泼金属钾、钠的失火,因四氯化碳会强烈分解,甚至爆炸。

目前已有了灭火效果更好的1211灭火剂,因此,这种灭火器已使用得较少。

它仅适用于扑灭电器设备,小范围的汽油、丙酮等失火。

(4)干粉灭火器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等盐类物质与适量的润滑剂和防潮剂。

它灭火时依靠加压气体(CO 或N2 )压力将干粉从喷嘴喷出,形成一股夹着加压气体的雾状粉流,射向燃烧物,当干粉与火焰接触时,便发生一系列的物理与化
学作用将火焰扑灭。

主要用于扑灭油类、可燃性气体、电器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文件和遇水易烧物品的初起火灾。

(5)1211灭火器目前用得较多的是液态氮气灭火器,它的灭火机理与二氧化碳灭火器类似,但它的效果更好,适用于灭火的范围更广,对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

特别适用于扑灭油类、有机溶剂、高压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的失火。

4.如何扑灭化学火灾。

(1)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燃烧,严禁用水或泡沫灭火剂灭火。

这类物质有金属钾、钠、钙,碱金属氧化物,电石,发烟硫酸,磷的氧化物和卤化物,无水氯化铝,过氧化物等。

对于这类物质的燃烧,小范围可用砂覆盖,个别处理
(2)易燃液体的燃烧,根据与水共处性质不同,可分三种不同情况:
①比水轻且不溶于水的物质,如石油烃类,苯等芳香族化合物。

对于这类物质火灾,禁用水扑灭,必须用化学泡沫和干粉或高倍数泡沫灭火,灾情较轻的,也可用二氧化碳或雾状水柱灭火。

②溶于水或稍溶于水的液体,如有机物的醇、醚、酯、酮等类液体的着火。

在火灾初起时,可用雾状水、化学泡沫、二氧化碳或化学干粉等灭火。

③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的液体,如二硫化碳等着火。

这类液体着火,可用水扑灭,因为水能有效地浮在液面上将空气隔绝。

火势旺时,水易汽化,可用泡沫、二氧化碳或干粉扑灭。

(3)蒸气有毒的物质,如甲醇、苯、氯仿、硝基苯、石油烃类、二硫化碳等着火,扑灭火灾时,应特别注意防毒。

(4)反应器内燃烧,如在敞口器皿中燃烧(如油浴着火),首先应用石棉布或其它物件盖住出口,将空气隔绝,然后灭火。

如在回流加热时,因冷凝效果不好,导致气体在冷凝管顶端燃烧,应立即停止加热,再行扑灭。

二、实验室爆炸原因、预防和抢救
1.实验室中发生爆炸原因
(1)由于管理不善,在易爆物存放、搬运中受热源、光源、杂质(如酸、水、氧化剂等)影响,或受到猛烈撞击、磨擦,引起易爆物品的爆炸。

(2)由于器皿内部与大气的压力差悬殊而发生爆炸。

这种爆炸有两种情况:
其一,器皿内压力减少到难以经受外界大气压的挤压而爆炸,称为”压碎爆炸”。

压碎爆炸,除非器皿内有盛有剧毒物质或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和物而引起二次爆炸外,一般危险性较小。

其二,是器皿内压力增加到超过器皿耐压限度而发生爆炸。

这类爆炸由于器
皿碎片的飞溅,危险性较大。

(3)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和物,遇明火或光引起爆炸。

如氢气的纯度未检验,点火时爆炸就属常见;又如氯氢混和物是光照射而发生爆炸等。

更危险的是可燃性蒸气(如乙醚)或粉尘散布于空气中,当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能引起较大范围的爆炸。

(4)易爆物品与强氧化剂混和,由于剧烈氧化放热或受撞击而发生爆炸。

有些危险物品如钾、钠。

、碳化钙等与水剧烈反应生成可燃气体并放出大量热,也可引起爆炸。

(5)研磨易爆物品,或易爆物中混进硬质固体(如砂粒)等,因撞击或磨擦而引起的爆炸。

(6)易爆物离火源较近可引起爆炸。

2.如何防爆
(1)进行可能发生爆炸的实验和爆炸性实验,必须先熟悉药品的性能、爆炸条件和操作规程。

同时,应作好实验的安全防护措施。

(2)易爆物品必须存放在阴凉干燥处,应远离光源、火源、电源,不可与氧化剂、尖硬物质一起堆放。

(3)易爆物品的搬运和取用,不可受到猛烈撞击、震动和磨擦。

(4)易爆有机溶剂,严禁倒入下水道,以免燃烧、爆炸。

(5)易爆物品的残渣,必须经妥善处理后销毁,不得任意乱丢。

过氧化物则用还原剂处理又如银氨溶液也应随用随配,过后立即销毁,久放容易形成易爆物质-氮化三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