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第一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
”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高效益的工作成果。
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的成才的起点。
孩子太贪玩怎么办?一般说来,玩是孩子的天性。
在游戏中孩子会变得机敏,会启发创造性思维,会巧妙地和小伙伴配合。
孩子能在玩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贪玩是指孩子对玩的欲望难以满足,无休止地,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玩,总觉得玩不够。
家长可采取如下办法来改变孩子贪玩的毛病:(1)明理,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为了适应将来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帮孩子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并逐渐增加其学习时间。
(3)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让孩子在玩中学。
(4)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或达到一定要求时,给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
(5)让他多和能安心学习的孩子在一起,受其影响和感染。
孩子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是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注意力是可以培养的,培养孩子上课注意力可采取以下办法:(1)摸清情况,摸清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到了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症下药,(2)让孩子复述教师当天讲课的主要内容。
带着任务听讲,孩子会尽量集中注意力将课听明白,以便回家后给爸爸妈妈讲得好一点,以争取家长的鼓励。
(3)家长可对照课本对孩子进行提问,促使其上课注意听讲。
(4)多和教师联系,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借以促使孩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第二讲惩罚孩子不能随意从教几年来,常有家长在我面前反映:“孩子在家真不听话,骂不行,打也不行,有时气头上把他关在屋里,可事后还是烦人,真没办法!”我认为,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惩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
惩罚是进行教育的最复杂、最困难的方法。
它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纠正错误,在大人和同龄孩子面前产生并加强自己行为的良知和责任感。
当然我们谈到的惩罚不是体罚,需要大人特别注意分寸和非常的细心。
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处罚呢?1、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平日对孩子的热情态度改变为比较冷淡的态度,暂停和孩子的交谈,保持沉默,这样会给孩子很深的印象。
减少对孩子习以为常的爱抚,让他感到是对他的惩罚。
2、暂时禁止所喜爱的工作。
例如:教师不让有过错的孩子担值日生;家长可以取消“去动物园,去戏院以及走亲访友”等诺言,并向孩子说明原因,让他了解对他处的公正性。
3、使用讨论的方法。
建议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讨论孩子的过错。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要让孩子消除恐惧感,还要让孩子知道大人只是出于一片善意,并让他知道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现象。
4、采取“自食其果”的方法。
“自食其果”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消除行为中产生的坏影响。
你乱丢东西,就要自己收拾;洒水,就要自己擦干。
这种方法能使孩子以后认真对待自己的行为,否则自己不得不为自己的坏行为付出代价。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处罚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以劳动处罚有过错的孩子。
2、不要经常处罚及对孩子大声叫喊。
经常对孩子叫喊和训斥,能使孩子养成执拗脾气。
胆小、安静的孩子好似“受尽折磨”一样;易激动的孩子则加强他的“反抗性”,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大哭大闹。
3、不要使用物质刺激的手段。
如果孩子不听从大人的吩咐,大人反而为他买玩具和好吃的东西,那么,他可能更加任性,并以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4、处罚应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严禁体罚。
在选择每一种处罚方法时,都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唤起孩子的良知,启发他的自觉性。
惩事而不惩人虽然惩罚有许多负面作用,但实际上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当孩子缺乏自制力、认识能力时,要解除其不良行为只有用惩罚。
同时要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就应该体验各种情感。
如果不体验被惩罚的悲哀,也就不可能体验到奖赏的快乐。
关键是要罚得得当。
惩事不惩人,其实质是将孩子的不良具体行为与孩子这个主体的人区别开来,不因孩子的某一方面过错就全盘否定他作为人存在的价值。
惩事不惩人首先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之上。
要从尊重爱护出发,不可简单斥责、数落、挖苦,不可任意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惩罚的目的是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父母“出气”、泄愤的途径。
说过头话,做过头事,就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其次,要先分析需要惩罚的具体的事。
这种分析一定要结合孩子所处外部环境的作用和心理内部因素的影响作整体考虑,掌握孩子不良行为的情节、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
如故意造成的错误与无意中犯的错就不能一样对待。
同时应让孩子明白,您不喜欢的是他的某一行为,而不是他本人,惩罚应建立在对孩子的爱和理解、接纳的基础上,不能让孩子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的感觉。
家长应就事论事,不能将对孩子的某一行为的不满迁移到其他行为上。
有许多父母因孩子犯了某一错误,就拣起“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将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再无做好人的机会,从而丧失自尊心、自信心。
最后,应设法减轻孩子因受罚而产生的消极对抗情绪,以弥补惩罚的负作用。
一是不算陈年老账;二是公正合理,避免过度的惩罚;三是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单纯惩罚。
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四是惩罚过后要关心孩子的情感;也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自己惩罚他(她)时那种难过的体验,但这必须在事后去做,惩罚中这样做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虚情假意。
五是适当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此外,不要在孩子违禁行为发生较长时间后再施惩罚;避免惩罚实施的不连贯性;做家务、劳动不能作为惩罚的手段等也仍然是您值得注意的方面。
家长学校培训材料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的学生总是说“我不行”、“我不会做”、“以后再说”-----这些话老是挂在口头上。
由于孩子总觉得自己无能,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也不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都认为自己不行。
所谓自信心是指人对自身力量作肯定性评价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具有一定的自信心,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首先,要鼓励孩子不怕失败勇于开拓的行为。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应放手让他做,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交给孩子办的事,就要相信他能办好,要使孩子感到家长完全信任他,他自己从一开始就充满自信心。
其次,要引导孩子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家长要适当地引导孩子去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既不太难也不太易的任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
再次,要帮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和长处。
自信心不足的孩子,一是判断错误,没有认清自己的有利条件,忽视了自己的长处;二是比自己条件好的人比较,从而觉得自己不行;三是意志不坚强,怀疑自己的能力。
要使孩子懂得,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勇气与信心。
最后,家长可以教会孩子运用积极性的自我暗示来提高自信心。
家长学校讲稿:如何控制小孩的不良情绪情绪是一种防御本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生存竞争能力,遭遇危险是"战"或"逃",关乎生死存亡,这在远古时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但在当今文明社会,该防御本能的过分运用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冲突。
情绪是一种本能的能量,情绪作为一种能量是有积蓄效应的,积蓄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发泄。
小孩情绪不稳定的常见成因(1)父母感情不和,得不到关爱。
常得到爱的抚慰的人,会较具有同情心。
缺乏爱的人会更具暴力倾向。
(2)缺乏安全感,感觉被忽略的人会通过情绪暴发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3)受约束过严,学习压力太大。
(4)过分溺爱,过分迁就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
(5)过分自卑,极爱面子者易发脾气(反向)。
(6)怕被欺负,过分戒备,过分敏感(过敏)。
(7)有时愤怒或暴力是达到控制事态的捷径(以暴易暴)。
(8)大多的体罚和责备易转移到同伴(迁怒)。
(9)父母本身情绪不稳定(感应)。
(10)体息时间不足。
(11)娱乐游戏不够。
游戏、体息有松弛和平衡心理的作用,也是小孩主要的运动形式。
(12)模仿卡通片、电子游戏的攻击行为。
(13)仇恨嫉妒。
(14)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想要但得不到时。
(15)我意识太强、自我澎胀者。
(16)品行障碍(反社会、对立违抗型)。
(17)精神发育迟缓。
(18)多动症。
如何控制小孩的不良情绪(1)针对成因,有的放矢。
(2)角色扮演,扮演冲突中的另一方。
(3)将骂别人的话用在自己身上(心理游戏)(4)交互抑制原理,一个人不能在同一时间产生二种不同的情绪,喜与怒不能共存,引导出欢喜的情绪,愤怒自然就平息。
(5)深呼吸,放松训练。
(6)想像某个你钦佩和尊敬的人面对与你相同的困境时会有什么反应。
(7)寻求他人支持,向人倾诉。
(8)将愤怒的情绪改道渲泄。
(9)转移注意力。
(10)千万别教孩子在受欺负后打自己反击战。
(11)迅速带离冲突现场。
家长学校讲稿:理解孩子的感情有的孩子,当他们看到欢蹦乱跳的小鸡突然死去的时侯,会难过极了。
他们会伤心地大哭起来,甚至会十分认真地为小鸡举行一个隆重严肃的葬礼。
还有一个孩子,她的小鱼死了。
她难过地把它埋葬,甚至在墓前还立了一个墓碑,自己每天要到那里去行礼、默哀……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漠不关心,更不要有丝毫的讥笑的表示,而应该尊重孩子这种感情,对他们的这些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
因为这时你尊重的是孩子的自主决定,理解的是孩子的爱的感情,支持的是孩子的带有雏形性质的高尚行为。
同情心,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许多高尚情感的基础。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能用抽象的道理,而应以情感教育为主。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特别重视对孩子情感的理解,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情感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家长首先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情感变化,不论是由忧变喜急剧变化,还是"晴转多云"缓慢发展,都不应单纯地依据孩子的语言表述进行判断。
其次要认真地发现情感变化后面的真正原因。
例如遇到挫折的孩子由忧变喜,到底是因为增强了自信心,还是发现了暂时躲避的方法,或者可能是找到了不正当的窍门,必须要认真分析。
家长要和孩子进行交流,这时仍然要十分重视自己的情感表达,也就是做到"通情达理"、"语重心长"。
当然,孩子在慢慢地成长,不能总是停留在情感需要为主的阶段,应该不断地增加"理智"的内容。
不过,用情感"垫底",用情感的参与来锻造优秀品质的各种"合金",则是在我们教育孩子的长期、复杂工程中,永远不能忘记的。
家长学校讲稿:孩子心情好,才能学习好孩子要先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孩子首先整体上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