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十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十九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
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八步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温故知新
1、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

2、巴黎公社失败的标志:五月流血周。

3、《国际歌》的创作背景:巴黎公社的失败。

第二步: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
1、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时间、标志、进入时代、代表国家、重大发明、影响等。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3、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步:自主学习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概况: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
(2)突出国家:美国、德国;
(3)核心: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4)重要发明:
美国:爱迪生—碳丝灯泡;莱特兄弟—飞机;
德国:西门子—第一台发电机;卡特—汽车;
(5)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影响:
(1)生产力社会的巨大飞跃(最直接影响)
(2)垄断组织出现(重要影响)
(3)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3、发明创造
第四步:合作探究
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谈谈工业革命给你带来的启示。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要大力发展科技,增强国力。

第五步:拓展延伸
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18世纪60年代—1840年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极其缓慢。

③中国人民面对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

第六步:导学释疑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的时代是: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的时代是:电气时代。

第七步:巩固练习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是人类进入的时代是: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使用;是人类进入的时代是:电气时代。

第八步: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