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复习题及答案1.艾滋病的发生主要是艾滋病毒侵犯和损伤了人体的A.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C.单核一巨噬细胞 D.自然杀伤细胞 E.中性粒细胞2.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B.人工授精C.输血传播D.血制品传播E.母婴垂直传播3.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B.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C.卡氏肺孢子虫肺炎D.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E.疱疹性直肠炎4.艾滋病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A.治疗和隔离病人B.治疗和隔离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D.对高危人群进行人工主动免疫E.对接触者采用人工被动免疫5.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采取的隔离措施是A.接触隔离B.呼吸道隔离C.E.虫媒隔离6.肠出血是下列哪种传染病的常见并发症:A.细菌性痢疾B.流行性出血热 D.日本血吸虫病 E.艾滋病7.严重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主要发生在A.发热期B.低血压休克期 D.多尿期 E.恢复期8.流行性出血热高热病人采用物理降温时,不宜用A.冰帽B.冰枕C.大血管处置冰袋 E.温水擦浴9.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护理,错误的一项是B.低血压休克期应遵医嘱快速适量输入液体及血管活性药纠正休克C.少尿期应按“量出为入,宁少勿多”原则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D.多尿期应按医嘱及时补充液体的电解质,补液以口服为主E.恢复期应告知病人症状消失后还应休息1~3月10.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A.隐性感染者B.潜伏性感染者 D.急性感染期病人 E.艾滋病期病人1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是A.病人B.病原携带者C.受感染的动物 E.羊12.乙脑的传播方式是A.食物和饮水B.空气 D.苍蝇、蟑螂 E.猪13.我国大部分地区乙脑的流行季节是A.1~3月B.4~6月C.6~8月~9月 E.8~10月14.乙脑传染过程中最常见的表现是A.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C.潜伏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显性感染15.有助于乙脑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是A.血白细胞增高B.IgM D.病毒分离E.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16.乙脑病人的抢救重点是A.高热、惊厥、循环衰竭 C.高热、惊厥、意识障碍 D.高热、昏迷、呼吸衰竭E.呼吸衰竭、循环衰竭17.乙脑病人高热伴惊厥的护理,不恰当的一项是A.及时测体温,积极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B.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及时吸痰,给氧C.密切观察惊厥发作先兆,备好脱水剂、镇静剂等E.惊厥发作时注意防止窒息和外伤18.乙脑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高热B.惊厥 D.循环衰竭 E.昏迷19.在我国流行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要是B.Ⅱ型和Ⅲ型C.Ⅲ型和Ⅳ型D. Ⅳ型和Ⅴ型E.Ⅴ型和Ⅵ型20.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B.猪C.狗D.家兔E.人2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最突出的症状是A.呼吸道症状 C.神经系统症状 D.精神症状 E.皮肤瘙痒症状22.急性重症肝炎早期最突出、最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A.黄疸迅速加深B.出血倾向加重 D.严重恶心、呕吐E.出现腹水23.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B.保肝药物C.免疫制剂D.维生素类药物E.抗病毒治疗24.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最恰当的饮食是A.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B.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D.高蛋白、低脂肪饮食E.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饮食25.甲型肝炎的传播方式是A.飞沫-口 C.母-婴 D.血液传播为主 E.虫媒26.可将甲型肝炎病毒灭活的最低温度条件是A.56℃,30分钟B.60℃,12小时C.100℃,5分钟℃,10分钟E.100℃,30分钟27.关于HBV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能耐受一般浓度化学消毒剂B.能耐受60℃,4小时 D.100℃,10分钟可灭活 E.高压蒸汽消毒可灭活28.预防乙型肝炎的最佳措施是A.隔离治疗病人B.接种丙种球蛋白C.消灭苍蝇、蟑螂献血员的筛检 E.管理粪便、保护水源29.乙肝病人血清中检出HBeAg,说明A.可能转为慢性B.疾病已痊愈,但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C.疾病已痊愈,获得免疫D.体内有病毒复制30.不符合菌痢流行的特点是A.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B.各菌群之间无交叉免疫C.经口感染D.一年四季均可发病31.不符合中毒型菌痢的临床特点是A.起病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C.呼吸衰竭 D.高热、惊厥 E.周围循环衰竭32.迅速控制菌痢流行,最主要的措施是A.加强门诊工作B.及时隔离治疗病人C. E.口服痢疾减毒活疫苗33.急性菌痢肠道病变的主要部位在A.结肠B.回盲部C. E.十二指肠34.菌痢腹泻的特点不包括A.每日可达10~20次B.每次量少C.伴有明显里急后重D.粘液脓血便35.典型急性菌痢病人的粪便呈A.米泔水样便B.柏油样黑便 D.果酱样腥臭便 E.灰陶土样便36.典型菌痢病人粪便镜检结果是A.大量白细胞,少量红细胞B.大量脓细胞C.大量红细胞D.大量红细胞,少量白细37.关于脑膜炎球菌,错误的一项是A.仅存在于人体B.革兰染色阴性 D.对常用消毒剂敏感E.细菌裂解释放内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38.流脑的传染源以A.无症状带菌者为主B.病人为主C.潜伏性感染者为主E.不典型病人为主39.流脑与乙脑的重要鉴别点是A.发病季节B.意识障碍程度 D.脑膜刺激征是否明显 E.血白细胞总数是否升高40.有关流脑脑脊液的变化,错误的一项是A.压力增高B.外观混浊C.白细胞数显著增高D.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41.普通型流脑的护理诊断,不符合的一项是A.体温过高B.皮肤完整性受损C.焦虑 E.潜在并发症:颅内高压42.预防流脑的措施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流脑流行期间外出戴口罩B.流脑流行季节前进行预防接种C.流脑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D.43.疟原虫发育过程中的终末宿主是A.人 C.猪 D.鼠 E.猫44.疟疾复发的根源是B.红细胞内环状体C.红细胞内大滋养体D.红细胞内裂殖体E.配子体45.在我国最常见的疟疾是B.三日疟C.卵形疟D.恶性疟E.输血后疟46.控制疟疾临床发作的首选药物是A.青蒿素B.奎宁C.氯喹 E.乙胺嘧啶47.疟疾病人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的常用药物是A.乙胺嘧啶 C.乙胺嘧啶与氯喹联合治疗 D.乙胺嘧啶与磺胺多辛联合治疗E.奎宁与伯氨喹合用48.预防疟疾最主要的措施是A.根治疟疾现症病人B. D.采用防蚊措施 E.预防服药49.在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是B.埃及血吸虫病C.曼氏血吸虫病D.湄公血吸虫病E.间插血吸虫病50.血吸虫病主要病变的致病因素是血吸虫的A.毛蚴B.尾蚴C.童虫D.成虫二、病例分析1.陈先生,20岁,大学生。
自诉畏寒、发热、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6日,自服“感冒清”,效不佳,近2日发现尿如浓茶色入院。
自诉不知患了何病,不了解应如何治疗及担心疾病的预后,影响学习。
无烟酒嗜好。
体检:体温38.1℃,脉搏 88次/分,呼吸 20次/分,血压 120 /80 mmHg 。
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无特殊发现,腹平软,肝于肋下2.5cm,触痛,脾肋下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 6.7×109/L,中性粒细胞68%,淋巴细胞32%,血清总胆红素102.6 µmol/L,ALT 180 U/L,抗-HAVIgM(+)。
问:(1)最可能的临床诊断。
(2)主要护理诊断。
(3)健康教育重点。
答:(1)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
(2)主要护理诊断:①知识缺乏缺乏有关病毒性肝炎的疾病及预后知识;②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人处于传染期有关;③体温过高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④活动无耐力与肝细胞受损有关;⑤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发热有关。
(3)健康教育重点:①告诉病人所患疾病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经消化道传播,应进行消化道隔离至发病后3周;②向病人说明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预后良好,目前虽然对病毒性肝炎无特效治疗性药物,但只要按照医护人员指导做到积极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有利于促进康复;③按医嘱应用保肝药物,不随意自服或滥用药物,尤其注意防止使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④定期复查。
2.张彤,女,8岁。
持续高热伴头痛、呕吐3日,今晨2次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和四肢抽搐,每次持续30~40分钟,于8月30日急诊入院。
体检:体温40.1℃,脉搏160次/分,呼吸 35次/分,血压 95/60 mmHg,嗜睡,皮肤、粘膜无发绀、脱水,心、肺、腹部无特殊发现,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略迟钝,颈部抵抗感,凯尔尼格征(+),巴氏征(+)。
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白细胞 15.4×109/L,中性粒细胞89%,淋巴细胞 11%。
问:(1)最可能的临床诊断及依据。
(2)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3)针对抽搐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1)最可能的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
依据:①流行病学资料:年龄(5岁)和发病季节(8月份);②躯体表现: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表现,体检有体温高、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③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2)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①体温过高与乙脑病毒感染有关;②有受伤的危险与可能再次发生抽搐有关;③意识障碍与高热、脑实质损害有关;④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⑤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发热有关。
(3)针对抽搐的护理:①观察病情,注意生命征及惊厥的先兆表现等;②减少和避免刺激:将患儿置于光线暗、安静的房间,将各种检查、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惊厥发生时立即将患儿置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服和领口,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痰液阻塞应予吸痰;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必要时用舌钳拉出舌头,以防舌后坠阻塞呼吸道;④注意安全:专人守护,用床档,必要时用约束带;⑤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物,注意此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及用药间隔时间,注意观察病人呼吸和意识状态;⑥针对惊厥原因做好相应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