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急救组织的发展史及大事件一国内外知名急救组织及概况1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一八六三年正式成立。
其指导原则是:既便是在战争期间也存在着关于战争如何进行和军事人员如何进行作战的界限。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使命,是在绝对中立和公正的基础上,保护和帮助武装冲突和一国内乱中的受难者。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全世界大约6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而且在超过80个国家内开展工作,约有12,000名员工,其中大部分都来自当地国家。
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总部里,有大约800名工作人员,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实地工作提供支持和后勤服务。
2 国际S O S救援中心国际SOS救援中心(International SOS Pte Ltd)的前身----亚洲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简称:AEA)创建于1985年。
1998年7月,AEA全面兼并国际SOS救助公司(International SOS Assistance),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国际医疗风险管理公司----国际SOS 救援中心。
她服务的对象包括个人、旅行团体、自助旅行者以及旅居国外的移民者。
国际SOS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救援公司,同时她也是全球偏远地区现场医疗服务的最主要提供者。
目前有三千七百多名专业人员服务于SOS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报警中心、国际诊所及现场医疗机构。
我们可以向客户提供医疗及技术支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保健、紧急救援及安全保障服务等。
国际SOS救援中心努力为各类人士提供完善的保障,以确保他们每时每刻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救援和安全服务。
3 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又称中国国际救援队,2001年4月27日,由中国地震局、工兵部队和武警总医院联合组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成立,温家宝同志向救援队授旗。
同年7月,中国国际救援队组建完成,总人数214人,编为3个支队和1个直属队,每个支队辖5个分队,分别是搜索、营救、医疗、技术和保障分队。
救援队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部队官兵、地震专家、医疗救护人员组成。
主要任务是对任何原因引起的建筑物倒塌的压埋人员进行搜索和营救。
救援队成立四年来,队员们刻苦训练,积极参加模拟演练和实战救灾,已具备了国内、国际地震灾害救援的能力。
4 国际救援委员会诞生于1933年的国际救援委员会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了。
它源于当年由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领导的国际救援协会。
1942年,国际救援组织和紧急营救委员会合并,改称国际救援和营救委员会,简称国际救援委员会。
二战期间,国际救援委员会启动紧急救援项目,在欧洲建立医院和儿童中心,开展难民重新安置工作。
到目前为止,国际救援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雇佣了数千名成员,在西非、非洲大湖地区、巴尔干、中东和亚洲等地区的大约30个国家开展工作,投身于灾难中的救生、难民家园重建、建立学校和培训教师、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儿童、修复医疗健康系统、恢复难民生计以及帮助难民实现家庭团圆等大量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5红新月会”红新月会“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所承认的阿拉伯世界地方组织的称谓。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在世界多数国家使用白底红十字标志,称之为”红十字会“;一些伊斯兰国家使用白底红新月标志,称之为“红新月会”;此外白底红棱框的红水晶标志也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正式标志。
各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组成了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
红新月会是一个国际性的纪律兼服务组织,创始者亨利先生。
亨利先生在1864年8月2日因战争连绵而生起同情心,从而制造本会。
国际红新月会创办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原则在于将从前的战时救护工作,发展为和平时期的救济,护理,辐射等工作。
红新月会“一名红新月会成员必须在任何情况下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这正是国际红新月会创始者的崇高精神,以及本会会员的学习方针。
二中国民间急救组织1 救护之翼近两年,湖北武汉各大高校活跃着一个名为“救护之翼”的组织,它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卢章洪2008年3月创办,是湖北省首个民间公益急救培训组织,至今免费培训了15000多人。
记者近日获悉,由于培训免费,该组织一直缺乏资金,部分成员曾自掏腰包凑经费,运转至今想扩大规模,却面临负债局面。
25岁的卢章洪今年刚从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目前是武大中南医院ICU的一名医生,拥有国际急救权威组织(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救护员证书,该证书全世界通行。
2008年3月,卢章洪和5个同学自发组建了“救护之翼”,从最初他们四处“求”着别人学救护知识,到如今主动邀请他们的人络绎不绝。
他们已做了200多场培训和讲座,培训人数超过了15000人。
成立至今,“救护之翼”共支出47327元,开销多在购买培训器材上,花了1万余元购买的13个模拟人因使用频繁已全部坏掉。
而“救护之翼”的收入却只有42012元,其中中南医院急救中心主任赵剡和陈志桥博士私人拿出15000余元,卢章洪拿出从生活费中省出的3000多元,其余的为上海华侨基金会和药企赞助。
由于不收任何费用,卢章洪和伙伴们想方设法省钱。
但两年半下来,仍入不敷出。
除了资金缺口,卢章洪还一直为“名分”发愁:国内对公益组织注册的要求较高,注册资金、人员、场地都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不能正式注册,他们就无法得到赞助,因为无法提供发票,四五家企业的赞助意愿都泡了汤。
“救护之翼”目前有90多名志愿者,28名已经有国际证书。
两年多来,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培训大学生。
卢章洪坦言,更需要救护知识的其实是普通市民,但目前“救护之翼”想走进社区、企业却有心无力。
2 北京绿野救援队北京绿野救援队是最早加入壹基金救援联盟队伍的一支民间救援组织,队长海猫说,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民间的救援组织就像进行了一次检阅,差不多来了有300支民间队伍。
在救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家各自为政,没有后备力量。
救援队伍不但要担任现场救援工作,还要分出一部分人员进行后勤工作,如果后勤补给不足,不但起不到救灾的效果,反而会占用了一部分救灾的资源。
绿野救援队的队员们都是资深的驴友,在地震时,他们几乎天天上山,因此他们更了解灾民的真正需要。
“我们也想分发物资”,但是有些时候,运费太高,本身筹集来的资金仅有10000元,光运送费就高达9000元,这让他们没法再购买物资,只能靠人力往上背,数量十分有限,只能发给他们认为最需要的人。
3机动联盟中国辽宁省12日在沈阳成立紧急救援机动施救联盟,这是目前中国唯一在政府指导下、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民间救援组织。
据悉,联盟先期目标是组织志愿者1万人,如今已到位2000人,他们中有机动车特种驾驶技术人员、小型飞机动力伞操控人员、专业医护人员、户外运动教练和后台调配物流人员,具备胜任配合国家救援职能部门实施大范围急救的能力。
目前,中国现有的紧急救援职能部门力量很难保证每个险情都能快速到达现场,一部分民间救援力量或缺乏专业管理与严谨行动规范,或救援手段与知识掌握不足,社会救援体系存在明显不足。
北京急救中心(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983年意大利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兴建了北京急救中心,1988年3月25日正式投入运转,同时开通了"120"急救电话。
当时设有院前急救和院内医疗两部分。
1997年被评为三级甲等急救中心。
2004年增设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2005年进行部分功能转型,撤销了院内医疗部分。
目前主要承担全市120指挥调度、日常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急救网络建设与管理、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等任务。
指挥调度120急救网络指挥调度系统集呼救受理、计算机辅助指挥、移动信息终端、地理信息应用、视频显示、会议和设备综合控制等功能于一体, 实现语音通信的数字化、视频传输的网络化和调度管理的信息化,是院前急救的呼救中心、指挥中心和信息中心。
调度大厅面积420平方米,可容纳50个调度员同时接警。
调度人员可通过多种通讯手段与运行的急救车保持实时的联系,及时准确的调度指挥。
网络建设北京急救中心负责北京120急救网络规划和管理。
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根据区域面积、人口分布、急救需求等情况设置站点,城区设置急救站,远郊区县设立急救分中心,缩短急救半径。
提高了急救呼救满足率。
建立了120院前医疗急救的标准化体系,统一了急救站建站标准和急救标识;统一了人员上岗条件和院前急救服务标准。
实现了急救站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日常急救日常急救包括现场抢救和病人转运,对心脑血管急症、外伤、中毒等危重症紧急救治,在医疗监护下将病人转送医院。
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知性。
为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中心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建立应急工作的运行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梯队,积极组织参加实战演练,提升应急能力。
完成了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医疗保障中心承担在京举行的各种大型会议、重大体育赛事和各种娱乐活动的医疗急救保障。
圆满完成奥运会、残奥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活动的保障任务。
急救培训北京急救中心下设急救培训中心,一方面对各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市民急救课堂"和急救科技馆等形式宣传普及急救知识。
交流合作注重国内外交流合作,选派急救人员赴美国、日本、法国、香港等地学习考察,举办论坛,组织演习,学习国际先进医疗急救技术、经验,促进首都急救事业进一步发展。
急救装备120急救车分为高档抢救监护型救护车、抢救型救护车;随车配备呼吸机、心电图机、监护除颤仪、生化监测仪等先进设备。
还配有物资供应车、通讯指挥车、负压型救护车、新生儿专用救护车等各种特殊功能的新型救护车。
北京急救中心建有应急物资库,按北京市万分之一常住人口储备了十个种类上万件物资,可以随时启用,保障应急需要。
团队建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北京急救中心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急救精神,强化学习,提高队伍素质;宣传引导,激发工作热情;关爱职工,构建和谐集体。
用新的文化理念树立新形象,用新的管理思想增加凝聚力,推动首都急救事业不断发展。
多年来,北京急救中心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自1999年开始,多年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五连冠"称号;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标兵"。
2008年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急救中心的网址是:重庆市医疗急救中心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始建于一九三九年,前身为"中正医院",1950年7月初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工人医院,1954年更名为重庆市第一工人医院,1984年5月更名为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