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地铁1号线环评公示
2
3
1 建设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地点 本项目位于东莞市范围内,涉及望牛墩镇、洪梅镇、道滘镇、万 江街道、南城街道、东城街道、大岭山镇、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大朗 镇、黄江镇。
1.2 项目背景 2011 年 12 月,东莞市编制完成了《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 划》(2012-2018),新增建设规划项目由 1 号线一期、3 号线一期、二 期和 2 号线三期组成,建设规模为 141.04 公里。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院)编制完成了《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 建设规划(2012-2018)及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调整)环境影响 报告书》,环境保护部审查后印发了《关于<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规划(2012-2018)及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调整)环境影响报告 书>的审查意见》(环审【2012】230 号)。2013 年 12 月 18 日,经国 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东莞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13-2019 年)》(发改基础[2013]2568 号文),1 号线一期工程批准 纳入近期建设项目。 2014 年 4 月,东莞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中铁 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院”)编制完成了《东 莞市城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 评价法》及国务院(1998)第 253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的要求,东莞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铁二院开展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 中铁二院于 2014 年 4 月编制完成报告书初稿。
设计年度:初期 2023 年,近期 2030 年,远期 2045 年。 行车组织及运营管理:早 6:00 至晚 24:00,全天共计运营 18 小时。
5
轨道:轨距 1435mm;正线、辅助线均为 60kg/m 钢轨,车辆段和 停车场采用 50kg/m 钢轨;正线采用弹性扣件;隧道内一般为短轨枕 式整体道床。
2 环境现状
2.1 工程沿线环境质量概述
2.1.1 声环境质量现状 2012 年,市区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各类功能区噪声年均等效声 级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相关标准。 市区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 67.9 分贝,比去年上升 0.1 分贝,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中 4 类区昼间标准(70 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一级(昼间 ≤68.0 分贝),处于好的水平。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 55.9 分贝,比去年上升 0.1 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 2 类区(居住、 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标准(60 分贝),区域噪声环境质量总体水 平等级为三级(昼间 55.1~60.0 分贝),处于一般水平。 本工程评价范围内共有敏感点 43 处,其中高架线评价范围内共分
5.1 建设单位 ................................................................................................... 19 5.2 评价机构 ................................................................................................... 19
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环境现状........................................................................................................... 6
2.1 工程沿线环境质量概述 ............................................................................. 6 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7
车型及编组:B 型车,6 辆编组。 供电:DC1500V 架空接触网供电。 最高运行速度:120km/h。 建设工期:本工程计划 2014 年 12 月至 2023 年 6 月全部建成投入 运营。
1.4 建设项目符合性分析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执行了规划及规划环评的相关意见,工可方案 在线路走向、敷设方式、速度目标、列车编组等重要设计参数上与建设 规划总体一致。
1 号线一期工程线路长度为 57.9km,其中高架线 25.7km,占线路总 长的 44.4%;地下线 30.3km,占线路总长的 52.3%;地面线及过渡段 1.9km,占线路总长的 3.3%。本次设计全线共设车站 21 座(其中 5 座换 乘站),其中高架车站 8 座,地下车站 13 座,平均站间距 2.827km,最 大站间距 6.537km,最小站间距 1.406km。在道滘镇污水处理厂南侧设车 辆段 1 座,在黄江镇莞深高速公路黄江收费站南侧设黄江停车场 1 座。 控制中心与在建 2 号线共享,全线设置 4 座主变电所(其中一座与在建 2 号线旗峰主所共享,另外新建三座)。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 本)
东莞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 年 4 月
1
线路平面走向示意图
目录
1 建设项目概况 ................................................................................................... 4
4
1.3 工程主要内容
1 号线一期工程起点望洪站位于洪梅镇、望牛墩镇交界处西部干道与 望洪路路口东侧,本站与穗莞深城际线及佛莞惠城际线形成综合换乘枢 纽。出站后,线路沿西部干道进入道滘镇,沿途设道滘站与道滘东站, 而后上跨广深高速,沿万道路进入万江街道,沿途设人民医院站与汽车 总站,出站后,线路向南下穿东莞水道,沿鸿福西路行进,途中设滨江 体育馆站,继而下穿东莞运河后沿鸿福路进入南城街道,沿途设莞太路 站与鸿福路站(1、2 号线换乘),线路沿鸿福路进入东城街道,沿途设 新源路站,出站后,线路向南转入莞长路,在长泰路口设东城南站(与 莞惠城际换乘),在牛山社区前设水濂山站,而后沿莞长路进入大岭山镇, 沿途设大岭山北站、大岭山站以及大岭山东站,线路由新城路进入松山 湖片区,在此设松山湖站(1、3 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向东进入大 朗镇,沿其主干道—松佛路、富民大道敷设,沿途设有大朗西站、大朗 站以及湿地公园站,线路沿富民大道向东,在常虎高速附近转入黄江镇, 沿公常路向南敷设,沿途设有黄江北站、黄牛埔站以及黄江中心站(1、 4 号线换乘),其中黄江中心站为本次研究的终点站。
1.1 建设项目地点 ............................................................................................. 4 1.2 项目背景 ..................................................................................................... 4 1.3 工程主要内容 ............................................................................................. 5 1.4 建设项目符合性分析 ................................................................................. 6
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19
5 联系方式......................................................................................................... 19
3 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 8
3.1 项目污染源分析 ......................................................................................... 8 3.2 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 ............................................................................. 9 3.3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9 3.4 污染防治措施及达标情况........................................................................ 14 3.5 环境风险分析预测结果、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18 3.6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结果..................................... 18 3.7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结果 ................................................................ 18 3.8 建设项目防护距离内的搬迁情况 ............................................................ 18 3.9 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 ................................................................ 18